当工业化理念与农业基因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山东肥城高新区,一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蓬勃展开。这里用车间流水线思维重塑田间地头,用科技创新激活传统农业,走出一条“肥安、地安、粮安、食安、人安”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一粒小麦的“价值裂变”
清晨,走进山东富世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车间,麦香与机械的韵律交织。机器轰鸣声中,一袋袋印有“富世康”标识的面粉整齐下线。
“传统小麦加工每吨产值3700元左右,我们全价值利用小麦,每吨产值9140元,比传统加工提高2.5倍。”山东富世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德成话语中满是自豪。
从高端育种的田间沃土,到订单种植的规模化生产,再到仓储物流、初深加工、餐饮商超的全链条布局,富世康让每一粒小麦都释放出最大潜能。目前,企业已成功研发十大类 100 多种小麦衍生产品,构建起庞大的产品矩阵。
作为肥城小麦加工的“标杆企业”,今年富世康更是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新姿态,开启“吃干榨净一粒麦”的深度革命。
“这款低GI馒头口感紧实,升糖指数≤51,是我们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创新成果。”在低GI馒头生产车间,冉德成拿起一款新产品介绍。
为攻克技术难关,富世康投入百万资金引进先进设备,组建了一支由食品科学博士、营养学专家等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历经862天日夜攻坚、1201次试验检测,成功研发出四款低GI产品,让更多营养、平衡的优质食饮产品走进消费者的视野。
“我们还与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起强大的科研创新体系。”据冉德成介绍,如今,这些产品日销量从100公斤跃升至3000公斤以上,畅销北上广,成为控糖人群的“刚需品”。
在低糖、低盐等系列健康食品研发成功的基础上,企业还积极探索功能性食品领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开发定制化主食产品。同时,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优质产品跨越地域限制,走进千家万户。
目前,富世康建有12个餐饮连锁店、170个粮油食品店和粮食文化研学基地,服务26个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从最初的普通面粉生产,到如今多元产品矩阵,富世康用创新打开了高端食品市场的大门,让小麦实现从“量”向“质”的跨越。

玉米的“黄金进化论”
一粒玉米能变成什么,爆米花还是玉米油?在山东福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粒粒玉米通过高新技术加持,衍生出淀粉、果糖、麦芽糖、玉米蛋白粉等十余种产品。从初级生产到深度加工,再到高附加值加工,玉米身价二十几倍猛增,串起一条“黄金产业链”。
“我们从2003年深耕玉米加工领域,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玉米深加工生产供应商之一。”山东福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李瑞芳说。
走进该公司的阿洛酮糖生产车间,玉米经过浸泡、破碎、分离、液化、糖化、转化、离交、结晶等一系列生产工序后,被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食品添加剂——阿洛酮糖。
“阿洛酮糖是一种代糖产品,市场需求高位攀升,目前,我们的市场份额达到30%。”山东福宽淀粉深加工项目负责人石宁说。
“阿洛酮糖”作为福宽生物的特色研发产品,具有口味特征、理化特性、生理功能、食用安全性等多维度优势显著,被称为“低卡路里蔗糖”。
据石宁介绍,“阿洛酮糖”的甜度为蔗糖的70%,热量仅为蔗糖的5%,被评为最具潜力的蔗糖替代品,产品附加值相对原材料将提升10倍以上。
目前,该企业一年可消耗玉米100万吨,生产各种高端产品,经过一系列深加工,真正实现了玉米的“黄金价值”。
产品由“初”到“精”,价格提高3到5倍,沿着玉米产业链,越往下游走越有“甜头”。同样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该公司4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国内外客户超过700个。
“可别看这小小的一粒玉米,在我们这儿,它可以深加工成十几种拳头产品、品牌产品。”在第二道工序车间,李瑞芳向记者详细介绍着玉米的加工过程。
目前,福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玉米的利用率已达到99%,除水分和自带的砂石外,基本实现“吃干榨净”。不仅如此,该公司还通过订单模式,收购本地玉米,既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又解决了农民和种粮大户的卖粮运粮等难题。
产业集群的“共富效应”
走进肥城高新区王西村飞羽牧业的智能孵化车间,孵化机整齐排放,工人师傅各司其职,挑蛋、洗蛋、进孵化机、挑选鸭苗,确保孵化过程安全可控。
“我们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建立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泰安飞羽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海龙介绍,目前,企业日出苗量30万羽,年出苗量达1亿羽。
近年来,肥城高新区锚定产业振兴方向,深度整合资源,聚焦畜禽孵化特色产业,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我们以泰安飞羽牧业、山东万泰种禽、肥城众诚经纬农牧三家企业为核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种禽繁育产业链。”肥城高新区王西村党委副书记陈孝柱说。
除现有3家畜禽企业外,目前,王西村已新引入年孵化1亿只鸡苗项目,项目投资1.2亿元,主要建设12000平方米的孵化车间和2400平方米研发楼。
在王西村孵化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轰鸣,工人们正紧张忙碌地搭建厂房。“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基地!”站在规划图前,陈孝柱高兴地说,“到时候,年孵化能力能突破4亿羽,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另一边,西付村公共冷链物流园施工现场同样热火朝天。“这两个2万吨的冷库投用后,每年能给村集体增收600多万元,周边的农产品储存、运输难题都能解决!”项目经理乔文东满怀期待地说。
在肥城高新区,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数据增长,更是农民的笑脸。飞羽牧业带动周边80余人就业,福宽生物订单收购覆盖20余万亩农田……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一粒麦”的全链升值,到“一粒玉米”的科技蜕变,再到产业集群的集聚成势,肥城高新区用链式发展激活共富动能。“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迸发出产业活力,让每个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奋进曲!”肥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衍水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