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济宁市微山县纺织产业的发展轨迹,是中国县域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前,微山湖周边的手工织布、渔网编织以家庭作坊形态存续,构成本地自给自足的经济肌理,改革开放后,微山依托济宁、徐州等纺织业集群的资源辐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以来料加工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雏形。
老底子,好环境,构成了微山县产业发展的“沃土”。

截至目前,全县纺织产业链共有企业57家,其中规上企业26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纺纱环节作为核心,涵盖棉纱、粘胶、莱赛尔等多元品类;服饰、玩具、皮革等下游环节同步发展,2024年实现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
这种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的跨越,既得益于区位资源的先天禀赋,更离不开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相应地,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时代考题。
当县域制造遭遇价值链“低端锁定”
中国区域和产业格局正在迎来新一轮重要洗牌。一个标志性变化是,诸如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专注产业链某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等,成为政府和市场共同追逐的焦点。
纺织产业也是如此,随着消费者对纺织品质量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纺纱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样的背景下,微山县纺织产业的短板逐渐凸显。
一方面,消费者对功能性、环保型纱线的需求升级,倒逼企业投入技术研发,但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难以承担设备更新成本,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凭借技术、产业链和渠道优势占据高端市场,新疆棉纺产业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崛起,挤压内地传统纺织产区的生存空间,同时欧美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也使得外贸东南亚等地区的纺织企业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订单,对国内纺纱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冲击。
不过影响最大的纺织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产业结构以纺纱等上游环节为主,服饰、玩具加工多处于代工阶段——微山县17亿元产值的背后,其实是“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
出于这个原因,外界对于纺织产业不止一次产生过“今不如昔”的担忧,想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再有建树,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以政策组合拳,激活县域制造基本盘
在微山县的规上工业中,传统产业的营收占比与利润难以忽视,并且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是必须坚守的一个基本盘。
尽管许多人将传统纺织产业视作“夕阳产业”,但在当地视角里,传统产业只是起步早,发展时间长,所谓“夕阳产业”的论调,则是在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产业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不应该仅看产业本身,而是看产业所处的价值链是低端还是中端、高端。

在微山县,纺织业的“升级迭代”有力地证明了传统产业“不传统”。
如微山虹纬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差别化纱线技术改造项目,大量更新智能化生产设备,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参数,确保产品质量始终符合高标准。
以山东鑫聚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从卓郎采购了BD8转杯纺纱机,专用于生产纯棉5.5~10支的超柔纱线,引进6条智能化气流纺生产线,实现产能提升15%、原材料100%利用,成为阿迪达斯、七匹狼等品牌的优质供应商。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为此它们一定会不断追求创新,这是企业的特性所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拥有能力承担技术更新的成本,为了让更多“老王牌”焕发新生命力,微山县拿出强举措,针对企业的共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利用技改激活“智造”基因,全县产业链实施10个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总投资4.11亿元。
再如,部署产业链专班开展税收摸底调研,积极争取税收减免政策,探索合法节税路径;加强银企对接,助力企业贷款降息降本。供电公司、发改等部门协同发力,选派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制定错峰用电方案,提供光伏用电申请及储能项目建设流程指引。推广降本增效措施,在纺织服装行业持续推广光伏储能等节能技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全力保障企业现金流稳定;对纺织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纺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
截至目前,累计为 13 家企业授信 4066 万元,用信 2706 万元,发放新发贷款 650 万元;成功争取12.06兆光伏总量,通过清洁能源替代显著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产业园区+头部企业驱动,培强产业集群势能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微山纺织业正加速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这就要求微山要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打造新的优势。
有学者表示,微山纺织产业的新优势首先应该是一种集聚优势,打造产业发展的强磁力场;其次是主峰优势,引导和推动企业往产业链中高端去走。

当下,微山县正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张楼镇纺织产业园、留庄镇服装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光伏储能设施、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如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等;优化园区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纺织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园区集中,加快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加强协作与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推动微山县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各怀本领的企业聚在一起,“拼”成了配套协同能力足够强劲的“微山制造”。
今年4月,微山县与江西欣弘茂服饰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功签订项目协议。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当月底,招商团队与枣庄正凯纺织进行深度合作洽谈,就产业链发展达成共识,这些都是“延链补链强链”思路下的成果,其目标是缝合产业链条断点,提升区域产业在复杂环境下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
产业的创新,亟须头部企业的带领。
当前微山已拥有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今年3家企业已申报成功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企业,正准备2家企业申报DCMM贯标试点企业。这些“排头兵”,是微山冲击价值链中高端的核心力量,承载着带动全链协同创新、抢占未来赛道的关键使命。

县域纺织业的转型瓶颈,本质是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比较优势换挡”的阵痛,在土地、劳动力等传统优势弱化之时,技术创新与价值链攀升成为唯一出路。
微山纺织的转型之路注定漫长,其坚守产业根基、激发企业活力、政府精准赋能、聚焦集群与链式发展的实践,则为中国县域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微山样本”。
当产业风口真正到来时,微山能否在新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关乎微山一地的发展,更关乎中国制造业版图中,无数个“微山”能否成功突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