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民营经济年中观察:服务“沉下去” ,动能“强起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民营经济年中观察:服务“沉下去” ,动能“强起来”

民营经济正以澎湃活力勾勒出最为生动的增长曲线。

文 | 董柳

站在半年的节点俯瞰青岛的经济版图:民营经济正以澎湃活力勾勒出最为生动的增长曲线。

今年1至5月,这座城市62.2%的固定资产投资、60.0%的税收贡献、70.8%的进出口额、89.0%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以及占比超九成的经营主体和企业数量的背后,跃动的是民营经济的强劲脉搏。

而当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榜单揭晓,青岛跻身副省级城市第八位,市场环境指标更跃居全国前三——这份年中成绩单,折射出青岛民营经济局以“服务冲在前”理念深耕营商沃土的坚实足迹。

服务“沉下去”,筑牢发展根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已成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们需要一方成长的“沃土”——如何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青岛深谙于心。

青岛民营经济的活力迸发,始于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与工作体系的深度重塑。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领涵盖40余个市直部门、驻青单位及区市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小组,以专项议事规则与办公室细则为纲,凝聚起协同推进的磅礴合力。 

服务理念的落地生根,离不开作风的切实转变。一场覆盖全局的“与民企同行”作风践行活动蓬勃开展——8名干部脱下西装、换上工装,深入企业一线沉浸式交流,将办公桌搬到车间厂房,精准对接需求、协调破解难题。

这一创新实践,获得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高度认可,经验在《青岛机关党建》推广,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注脚。

法治护企的暖流同步浸润市场肌理。五四广场地铁站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宣传海报前常有企业家驻足细读,志愿宣讲团20余场巡回解读将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护身符”。

而更深远的布局正悄然展开:《青岛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调研,“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为民营经济构筑制度性屏障。通过“青岛政策通”平台的升级,让政策兑现跑出加速度——1567条惠企政策集成发布,5.42亿元奖补资金通过线上全流程直达4259家企业,申报材料平均精简60%。

让服务“沉下去”,是青岛给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府答案。

在这里,亲清底色日益彰显。今年上半年,一系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相继开展,政府与民营企业面对面交流,打通了政企营商环境加速提质增效的新渠道;

青岛还统筹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青岛企业家日、为民营企业办实事等活动,构建起全周期服务生态。

30多个部门联动,近200项服务活动密集推出,高效办理“市委书记信箱”民营企业来信81件,办结率达97.5%,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青岛市民营经济局以实际行动,不仅走到了民营企业的面前,更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瞄准科创领域锻造竞争内核

打开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青岛连续四年位列非直辖类城市全国十强。

聚焦青岛科创产业发展领域,民营经济始终是重要占比。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专”“小而尖”,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无论是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专精特新都堪称是“生力军”的重要力量。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以专业精准的优质服务,滴灌出独具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用心培育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打造出一条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式发展的独特路径。

数据显示,上半年143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破土而出,同比增长超四成;1612家企业角逐专精特新认定,171家“种子选手”向国家级“小巨人”冲刺。

瞪羚独角兽企业正在政府的加持下实现“高跳快跑”。青岛市民营经济局还制定出台了《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累计培育雏鹰企业1049家、省瞪羚企业527家、隐形独角兽企业54家、独角兽企业17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青岛还将举办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山东省瞪羚企业会议、隐形独角兽企业大会等活动,扩大瞪羚、独角兽企业社会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小企业不再单兵作战。首批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中期评估显示,青岛219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3373万元奖补精准注入。今年上半年,青岛举办市内外赋能服务活动8场次,遴选新增服务商36家、试点企业159家。

截至目前,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已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产业、智能装备等产业链,组织7场对接活动,市内外300家企业参加,其中外地企业100余家;落地签约项目9个,正在推进项目36个,达成合作意向企业近70家。

创新要素的流动更打破了地域边界。南京大学重点实验室里,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家与科学家“一对一”碰撞技术火花;“市长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34个项目同台竞技,9个签约项目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赛道落地生根……当莱西食品、胶州电路板、平度睫毛三大产业入选省级集群,青岛的产业地标在创新裂变中愈发清晰。

破解融资坚冰,要素供给协同聚力

破解融资难题,是滋养民营经济的关键。

针对此,青岛民营经济局打出了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

深调研,摸底数: 联合市委金融办等部门,深入市北、城阳、莱西等区市,对150余家企业开展融资大调研,形成的专题报告获市领导批示,为精准施策提供坚实依据。

搭平台,促对接: 依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演中心、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半年密集举办金企对接、政策宣讲、联合会诊等活动20余场,架起资金供需金桥。

重实效,强协同: 融资奖补政策效能充分释放:拨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5915万元,融资租赁奖补416.45万元(拉动融资额4.16亿元),发放挂牌奖励416万元(撬动直接融资5610万元)。

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之下,176家白名单企业获贷35.43亿元,4175家首贷户获贷117.8亿元,融资压力显著纾解。

此外,青岛还积极助力企业扬帆出海,“青帆远扬”行动组织两场出海座谈会,联合会商机制与首贷信用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为民营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不难看出,青岛民营经济的年中答卷,写满了服务理念重塑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变革。当政策温度转化为企业获得感,当制度优势蜕变为发展新动能,我们期待,下半年,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深入实施,这座城市的民营经济正以更坚实的脊梁,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辽阔天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民营经济年中观察:服务“沉下去” ,动能“强起来”

民营经济正以澎湃活力勾勒出最为生动的增长曲线。

文 | 董柳

站在半年的节点俯瞰青岛的经济版图:民营经济正以澎湃活力勾勒出最为生动的增长曲线。

今年1至5月,这座城市62.2%的固定资产投资、60.0%的税收贡献、70.8%的进出口额、89.0%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以及占比超九成的经营主体和企业数量的背后,跃动的是民营经济的强劲脉搏。

而当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榜单揭晓,青岛跻身副省级城市第八位,市场环境指标更跃居全国前三——这份年中成绩单,折射出青岛民营经济局以“服务冲在前”理念深耕营商沃土的坚实足迹。

服务“沉下去”,筑牢发展根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已成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们需要一方成长的“沃土”——如何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青岛深谙于心。

青岛民营经济的活力迸发,始于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与工作体系的深度重塑。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领涵盖40余个市直部门、驻青单位及区市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小组,以专项议事规则与办公室细则为纲,凝聚起协同推进的磅礴合力。 

服务理念的落地生根,离不开作风的切实转变。一场覆盖全局的“与民企同行”作风践行活动蓬勃开展——8名干部脱下西装、换上工装,深入企业一线沉浸式交流,将办公桌搬到车间厂房,精准对接需求、协调破解难题。

这一创新实践,获得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高度认可,经验在《青岛机关党建》推广,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注脚。

法治护企的暖流同步浸润市场肌理。五四广场地铁站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宣传海报前常有企业家驻足细读,志愿宣讲团20余场巡回解读将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护身符”。

而更深远的布局正悄然展开:《青岛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调研,“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为民营经济构筑制度性屏障。通过“青岛政策通”平台的升级,让政策兑现跑出加速度——1567条惠企政策集成发布,5.42亿元奖补资金通过线上全流程直达4259家企业,申报材料平均精简60%。

让服务“沉下去”,是青岛给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府答案。

在这里,亲清底色日益彰显。今年上半年,一系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相继开展,政府与民营企业面对面交流,打通了政企营商环境加速提质增效的新渠道;

青岛还统筹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青岛企业家日、为民营企业办实事等活动,构建起全周期服务生态。

30多个部门联动,近200项服务活动密集推出,高效办理“市委书记信箱”民营企业来信81件,办结率达97.5%,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青岛市民营经济局以实际行动,不仅走到了民营企业的面前,更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瞄准科创领域锻造竞争内核

打开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青岛连续四年位列非直辖类城市全国十强。

聚焦青岛科创产业发展领域,民营经济始终是重要占比。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专”“小而尖”,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无论是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专精特新都堪称是“生力军”的重要力量。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以专业精准的优质服务,滴灌出独具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用心培育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打造出一条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式发展的独特路径。

数据显示,上半年143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破土而出,同比增长超四成;1612家企业角逐专精特新认定,171家“种子选手”向国家级“小巨人”冲刺。

瞪羚独角兽企业正在政府的加持下实现“高跳快跑”。青岛市民营经济局还制定出台了《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累计培育雏鹰企业1049家、省瞪羚企业527家、隐形独角兽企业54家、独角兽企业17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青岛还将举办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山东省瞪羚企业会议、隐形独角兽企业大会等活动,扩大瞪羚、独角兽企业社会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小企业不再单兵作战。首批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中期评估显示,青岛219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3373万元奖补精准注入。今年上半年,青岛举办市内外赋能服务活动8场次,遴选新增服务商36家、试点企业159家。

截至目前,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已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产业、智能装备等产业链,组织7场对接活动,市内外300家企业参加,其中外地企业100余家;落地签约项目9个,正在推进项目36个,达成合作意向企业近70家。

创新要素的流动更打破了地域边界。南京大学重点实验室里,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家与科学家“一对一”碰撞技术火花;“市长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34个项目同台竞技,9个签约项目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赛道落地生根……当莱西食品、胶州电路板、平度睫毛三大产业入选省级集群,青岛的产业地标在创新裂变中愈发清晰。

破解融资坚冰,要素供给协同聚力

破解融资难题,是滋养民营经济的关键。

针对此,青岛民营经济局打出了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

深调研,摸底数: 联合市委金融办等部门,深入市北、城阳、莱西等区市,对150余家企业开展融资大调研,形成的专题报告获市领导批示,为精准施策提供坚实依据。

搭平台,促对接: 依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演中心、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半年密集举办金企对接、政策宣讲、联合会诊等活动20余场,架起资金供需金桥。

重实效,强协同: 融资奖补政策效能充分释放:拨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5915万元,融资租赁奖补416.45万元(拉动融资额4.16亿元),发放挂牌奖励416万元(撬动直接融资5610万元)。

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之下,176家白名单企业获贷35.43亿元,4175家首贷户获贷117.8亿元,融资压力显著纾解。

此外,青岛还积极助力企业扬帆出海,“青帆远扬”行动组织两场出海座谈会,联合会商机制与首贷信用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为民营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不难看出,青岛民营经济的年中答卷,写满了服务理念重塑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变革。当政策温度转化为企业获得感,当制度优势蜕变为发展新动能,我们期待,下半年,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深入实施,这座城市的民营经济正以更坚实的脊梁,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辽阔天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