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钢铁产品直接出口美国的冲击相对有限。但美国进口钢材的主要来源国中,部分是中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的国,美国对这些国家征税,将对中国钢材出口总量构成潜在影响。”
7月11日-12日,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暨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颖生在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钢材共89万吨,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0.8%。美国海关则数据显示,去年美国自中国进口钢材47万吨,占比不到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钢材在美国市场的直接份额较低。
但关税政策对钢铁市场的连锁反应,正通过间接出口逐步显现。
王颖生解释道,美国进口的家电、汽车、五金件及各类小商品等涉及钢铁产品,均属于中国钢材间接出口的范畴。近年来,国内钢材间接出口量持续增长,2024年已接近1.4亿吨,同比增长15%。
“间接出口量的变化会对国内制造业产生影响,如果国内制造业出口减少,其用钢量也会相应减少,进而减少对国内钢材的采购,影响国内钢材市场。”
这种影响的传导路径,与全球贸易格局密切相关。
王颖生指出,去年越南是中国钢材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中国全年向其出口钢材1200万吨。同期,中国向韩国出口钢材810万吨,向巴西出口360万吨,向墨西哥出口110万吨,向加拿大出口680万吨。
这些国家恰好也是美国进口钢材的前十大来源地。2024年,美国钢材十大进口国家分别是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韩国、欧盟、越南、土耳其、泰国、印度、日本,合计进口量达2475万吨,占比85.5%。
“未来贸易格局可能对中国钢铁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贸易流向和发展流转过程中会带来诸多变化。”王颖生说。
这种因间接出口传导而来的影响,已在造船业上有所体现。
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USTR)披露了基于对中国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所谓的“不合理做法”301调查结果,计划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包括 针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按净吨位或集装箱量征费,之后逐年递增等。
今年1-5月,中国造船行业新接订单同比下降12.3%。“部分订单开始流向韩国。”王颖生说。
据界面新闻梳理,美国关税政策对钢铁及相关产品的限制呈现逐步升级的态势。
2018年3月,特朗普第一任期内,针对进口钢铝产品展开“232”调查,以及针对中国产品展开“301”调查。去年,美国又提高了针对中国钢铝产品的“301”关税。
今年,特朗普宣布对钢铁及铝征收25%关税,6月提高至50%。叠加之前关税,中国对美钢铁产品出口关税累计达到95%。
美国此前的“232关税”所涵盖的钢铁产品,包括空调零件、冰箱零件等。今年6月起,又对八类钢制家电产品加征关税,范围从零件扩大到了整机,出口到美国的家电产品将受到影响。
从国内市场看,今年上半年钢铁市场仍取得较好成绩。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1-5月,全国粗钢产量4.32亿吨,同比下降1.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期,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16.9亿元,同比上升8.6%。
王颖生认为,钢铁行业盈利同比增长的表面原因是“降本大于降价”只是,根本原因是粗钢产量实现了大幅下降。“自律控产稳价格”是行业利润改善的核心因素,即供给端相对保持自律克制,即便在整体需求承压的背景下,钢铁行业效益仍能实现改善。
但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行业自律的力度仍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放量生产低价取胜的思维惯性仍在,“内卷式”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效益的持续改善。
展望今年下半年,王颖生认为,国内钢铁需求大概率仍将呈下降走势。建筑业对用钢需求的兜底作用将持续减弱。制造业用钢是近年来支撑钢材消费增量的核心,但存在一些潜在不利因素。综合考虑贸易摩擦、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下半年钢材的高位出口或不可持续。
长期看,中国钢铁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预测到2035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亿-9亿吨,2050年以后将保持在8亿吨左右,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内需市场将长期存在。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认为,国内钢铁市场将“峰回路转”——预计下半年国内钢材价格高点或低于上半年,但行业一定能迎来转机,在合理控产中,存在价格反弹机会。
汪建华预计,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以回落为主,同时美国也将进入主动去库周期。宏观及贸易因素拖累,下半年中国钢材出口将明显回落,外需疲软也将压力传导至内需,叠加“两新”政策对需求提振的韧性减弱、原燃料价格还存在极限下移空间等因素,下半年国内钢材价格还有阶段性下跌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