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不足两月破百万访问!龙岗区“虚拟社区”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全国样板

龙岗区推出的“虚拟社区”服务平台自今年6月全面上线以来,不到两月访问量突破百万,累计访问人次达433万,显示出居民的高度认可和使用热情。该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社区、企业资源,突破传统服务限制,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停车难、活动空间少等。平台还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服务推荐和线上预约。通过深入调研,平台上线了15个服务场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今年6月,“虚拟社区”服务平台已在龙岗全区111个社区实现全覆盖上线。截至2025年7月14日,平台总访问人数达102.8万人,累计访问量达433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居民对这一服务模式的认可与使用热情。

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行政大区、人口大区、产业大区,总面积达388.21平方公里,实际管服人口480.25万人,平均每个社区管辖面积3.5平方公里、管服人口超4万人。然而,区域内交通、文体、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社区”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作为依托“i龙岗”微信小程序搭建的服务载体,“虚拟社区”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传统社区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系统整合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资源,它不仅有效扩大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延伸了服务触达的深度,努力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便捷获取所需的公共服务。

目前,龙岗区已与高德地图等科技公司合作,通过在高德地图嵌入智能体,动态更新常见服务问答,方便居民了解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信息,实现高德地图页面一键跳转预约,增强“虚拟社区”平台与线下阵地的联动效能。

此外,“虚拟社区”充分利用了AI及大数据能力,通过引入AI大模型技术开发AI语音助手,实现各类场景精准推荐及线上预约,社区服务“一键直达”,通过科技赋能,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效能。

聚焦居民群众“我要什么”的实际需求

一项技术的应用价值,从来不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而在于能否绑定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应用场景。

“虚拟社区”平台的实践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目前,平台已上线“共享空间”“我要运动”“青年驿站”等15个应用服务场景,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并非凭空构想,而是源于对居民真实需求的深度挖掘。

这些场景的诞生,始于前期充分的调研工作:通过发放上万份调查问卷、召开30余场专题座谈会,从收集到的反馈中系统梳理并汇总出100余项核心需求,最终据此规划并上线了上述应用服务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社区”平台的上线打破了传统政务平台以政府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惯性思维,转而聚焦居民群众“我要什么”的实际需求——从社区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诉求出发,精准破解了长期困扰他们的停车难、托管难、活动空间少等痛点问题。

以活动空间需求为例,以往部分居民因场地限制,难以给孩子举办生日聚会,而通过“虚拟社区”的“共享空间”功能,居民可直接预约家附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场地,轻松为孩子打造难忘的生日派对,让“活动空间少”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来深就业青年在衣食住行中突出的住宿、交友需求,龙岗区在“虚拟社区”中专门设置“青年驿站”功能:青年抵达龙岗后,可免费申请3-30天的拎包入住短期住宿,同时能参与丰富的线下活动,快速融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朋友圈”,切实缓解了青年初到异地的生活与社交压力。

此外,对于有自习、阅读等自我提升需求的居民,平台也提供了便利:通过“虚拟社区”,居民可完成自习室座位预约、时段查询、签到打卡等一站式操作,更能与停车、托育、运动等生活场景无缝衔接,实现“学习+生活”的全链条行程规划,让自我提升与日常事务高效协同。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虚拟社区”的上线,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问题,更在于构建起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平台。它通过资源整合、治理参与、全龄服务等多元场景,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从而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这使得居民既是服务的使用者,也是社区建设的贡献者。

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多个社区得到了生动实践。例如,平湖街道平湖社区打造“一米视角”儿童空间,借助“童声议事会”吸引家庭参与社区治理,还将非遗体验课转化为治理课堂,让儿童的意见能够融入社区规划,充分发挥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再如,坪地街道通过整合商圈、企业的闲置车位(像中国电信就开放了26个免费车位),居民借助“我要停车”功能可实时查询并预约,在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体现了多方协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

还有布吉街道东方半岛社区,推动共建企业提供10间青创公寓,结合“青年驿站”场景提供就业孵化、技能培训等服务,助力职住平衡,这既整合了企业资源,又满足了青年需求,是共建共享理念的具体落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上线不足两月破百万访问!龙岗区“虚拟社区”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全国样板

龙岗区推出的“虚拟社区”服务平台自今年6月全面上线以来,不到两月访问量突破百万,累计访问人次达433万,显示出居民的高度认可和使用热情。该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社区、企业资源,突破传统服务限制,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停车难、活动空间少等。平台还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服务推荐和线上预约。通过深入调研,平台上线了15个服务场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今年6月,“虚拟社区”服务平台已在龙岗全区111个社区实现全覆盖上线。截至2025年7月14日,平台总访问人数达102.8万人,累计访问量达433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居民对这一服务模式的认可与使用热情。

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行政大区、人口大区、产业大区,总面积达388.21平方公里,实际管服人口480.25万人,平均每个社区管辖面积3.5平方公里、管服人口超4万人。然而,区域内交通、文体、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社区”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作为依托“i龙岗”微信小程序搭建的服务载体,“虚拟社区”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传统社区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系统整合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资源,它不仅有效扩大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延伸了服务触达的深度,努力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便捷获取所需的公共服务。

目前,龙岗区已与高德地图等科技公司合作,通过在高德地图嵌入智能体,动态更新常见服务问答,方便居民了解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信息,实现高德地图页面一键跳转预约,增强“虚拟社区”平台与线下阵地的联动效能。

此外,“虚拟社区”充分利用了AI及大数据能力,通过引入AI大模型技术开发AI语音助手,实现各类场景精准推荐及线上预约,社区服务“一键直达”,通过科技赋能,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效能。

聚焦居民群众“我要什么”的实际需求

一项技术的应用价值,从来不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而在于能否绑定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应用场景。

“虚拟社区”平台的实践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目前,平台已上线“共享空间”“我要运动”“青年驿站”等15个应用服务场景,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并非凭空构想,而是源于对居民真实需求的深度挖掘。

这些场景的诞生,始于前期充分的调研工作:通过发放上万份调查问卷、召开30余场专题座谈会,从收集到的反馈中系统梳理并汇总出100余项核心需求,最终据此规划并上线了上述应用服务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社区”平台的上线打破了传统政务平台以政府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惯性思维,转而聚焦居民群众“我要什么”的实际需求——从社区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诉求出发,精准破解了长期困扰他们的停车难、托管难、活动空间少等痛点问题。

以活动空间需求为例,以往部分居民因场地限制,难以给孩子举办生日聚会,而通过“虚拟社区”的“共享空间”功能,居民可直接预约家附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场地,轻松为孩子打造难忘的生日派对,让“活动空间少”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来深就业青年在衣食住行中突出的住宿、交友需求,龙岗区在“虚拟社区”中专门设置“青年驿站”功能:青年抵达龙岗后,可免费申请3-30天的拎包入住短期住宿,同时能参与丰富的线下活动,快速融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朋友圈”,切实缓解了青年初到异地的生活与社交压力。

此外,对于有自习、阅读等自我提升需求的居民,平台也提供了便利:通过“虚拟社区”,居民可完成自习室座位预约、时段查询、签到打卡等一站式操作,更能与停车、托育、运动等生活场景无缝衔接,实现“学习+生活”的全链条行程规划,让自我提升与日常事务高效协同。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虚拟社区”的上线,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问题,更在于构建起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平台。它通过资源整合、治理参与、全龄服务等多元场景,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从而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这使得居民既是服务的使用者,也是社区建设的贡献者。

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多个社区得到了生动实践。例如,平湖街道平湖社区打造“一米视角”儿童空间,借助“童声议事会”吸引家庭参与社区治理,还将非遗体验课转化为治理课堂,让儿童的意见能够融入社区规划,充分发挥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再如,坪地街道通过整合商圈、企业的闲置车位(像中国电信就开放了26个免费车位),居民借助“我要停车”功能可实时查询并预约,在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体现了多方协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

还有布吉街道东方半岛社区,推动共建企业提供10间青创公寓,结合“青年驿站”场景提供就业孵化、技能培训等服务,助力职住平衡,这既整合了企业资源,又满足了青年需求,是共建共享理念的具体落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