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芊
7月11日,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当剧场灯光缓缓亮起,观众瞬间被带入1934年阴霾笼罩下的哈尔滨。舞台上,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黑暗中坚守信仰、不屈抗争的伟大精神。演出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自哈尔滨首演成功后,该剧一路南行,开启全国巡演之旅。7月11日-13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随后奔赴上海,并前往11座城市展开二轮全国巡演。

匠心打造,冰城抗争史诗震撼呈现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改编自作家陈玙的同名经典小说,以1934年的哈尔滨为背景,通过热血青年、爱国志士的生死抉择,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节风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作品以音乐剧的形式,唤醒了一段尘封的城市记忆。
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是该剧成功的关键。保利文化集团艺术总监、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总制作人周涛在「夜幕将启·逐光而行」新闻发布会上分享道,主创团队三次深入哈尔滨采风,实地探访历史遗迹,感受当地文化氛围。演员们更是全身心投入排练,长达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力求把角色的独特魅力在舞台上完美呈现。导演钟浩表示,主创们在创作之初就达成了共识,要做一部值得听、值得看、符合时代审美的音乐剧。
音乐总监刘九佑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哈尔滨的音乐文化资料,将悬疑叙事与浪漫史诗气质巧妙融合于剧中音乐。舞台呈现更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舞美设计独具匠心,以松花江滨洲铁路桥、中央大街等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为元素,借助升降台、转台等先进机械技术与多媒体投影,打造出逼真的“裸眼3D”效果,生动还原民国时期的哈尔滨风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该剧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省国家安全厅、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指导单位,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出品,哈尔滨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制作。一经上演,即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
市场验证,红色剧目打破“出圈难”困境
哈尔滨首演时,该剧就创下惊人纪录。7月3日至6日短短四天,五场演出共吸引7170名观众走进剧场,平均上座率高达96%,其中外地观众占比达12%。
观众反响热烈,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有上海观众专程“二刷”,并前往剧中原型地进行“红色寻踪”,追寻革命先辈足迹,苏州观众特意改签行程观看末场演出;杭州“00后”观众观后立即下单购买原著,想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
社交媒体上,关于该剧的讨论热议不断。有网友评论:“《茫茫夜》《他到底是谁》这些唱段直击人心,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首首都是精品”。短视频平台上,推广曲《他的目光》引发观众“迫不及待想亲身感受这段历史”的强烈愿望,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
移动名片:巡演传递冰城精神火种
哈尔滨首演12%的外地观众占比,印证了这部“红色大剧”已成为吸引游客感受哈尔滨历史文化底蕴的“新磁极”。它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精神与红色基因,淬炼成一张闪亮的当代文化名片,精准递送到全国观众面前。
巡演成为了城市形象的移动广告,随着全国巡演的展开,王一民播撒革命火种的身影、冰城人民抗争的姿态,将满载冰城精神火种,从哈尔滨出发,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燎原。每一场外地演出都是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推介,让全国观众通过艺术了解哈尔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制作人周涛道出了项目的深层意义:“这是保利文化与哈尔滨文旅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品与市场的双向赋能”,音乐剧作为文化载体,将厚重的历史故事和民族大义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探索了一条政府与市场协同推动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
灯光亮起,散场人潮中,那些年轻观众讨论剧情时的热切眼神,让人确信那段历史淬炼出的精神力量,依然能在这个时代引发最深刻的共鸣与回响。这部音乐剧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将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