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她们聪慧、努力,却在面临中年危机、亲密关系困境、自我价值迷茫时,被披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外衣的陷阱俘获。
这些精心设计的陷阱,其实背后利用的恰恰是女性对情感、意义、自我成长等需求的深层渴望,以及急于解决痛苦现状的迫切感。女性该如何识别这些包裹着“自我觉醒”糖衣的骗局?她们该如何真正找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PART 1 打破对女性的审美枷锁
为什么护肤品越买越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却只多不少?
为什么口红堆满了抽屉,却总是 “恰好就缺这一支”?
为什么医美项目反复搭配,还是没尝试出令人惊艳的效果?
下一个套盒、下一只口红、下一种新项目,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那一个?
……不,不是,这只是一场没有终止的游戏。
《美貌的神话:美的幻象如何束缚女性》初版于1991年,在今天却比在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具现实意义。在书中,娜奥米·沃尔夫犀利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所谓的“完美之美”并不真的存在,而且也无法实现。它是一种被精心构造出来的抽象概念,是消费主义与父权制合谋的谎言。
如今,三十四年过去,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在各个领域逐渐占据了重要角色,但与此同时,美颜滤镜、医美广告和算法推荐不断强化着女性的外貌焦虑,商业和技术的发展也使“完美之美”愈加备受推崇……
铺天盖地的信息仿佛在告诉我们,你可以以各种独具个性的方式去美,可以不乖、不白幼瘦、不追随主流、不讨喜——怎样去美是你的自由,但你依然需要是美的……
在束缚女性的所有枷锁中,对美貌的苛求或许是最顽固、最隐秘、最难以摆脱的一个。只有砸碎这面苛责的镜子,我们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读完它,你可能不再会用焦虑的目光看待自身的“偏差”与“缺陷”,不再认为岁月真实的痕迹是急需改变、无法忍受的现状,不再认为素颜的自己是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得过且过——而这,正是觉醒的开始!
这本关于权力、资本与身体政治的必读之作像一面照妖镜,让我们看清是谁在定义“美”,以及他们如何从中获利。它像一把解剖刀,划开化妆品广告的糖衣,暴露出规训女性的社会暴力;它质问每一个看似自由的"审美选择",揭开其中隐藏的资本逻辑。在“颜值即正义”的审判庭上,沃尔夫为所有女性递交了一份令人震撼的辩护。
荐书:《美貌的神话:美的幻象如何束缚女性》
作者: [英] 娜奥米·沃尔夫(Naomi Wolf)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智慧宫
副标题: 美的幻象如何束缚女性
原作名: 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译者: 殷曼楟
PART 2 学会摆脱煤气灯操控
1944年,美国上映的电影《煤气灯下》,讲述了钢琴师格里高利通过一步步精神操控,致使妻子宝拉精神错乱,妄想倾吞其财产的故事。
2007年,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博士首次提出“煤气灯效应”(the gaslight effect)的概念。她认为,煤气灯操控是一种心理操控,也是一种隐秘且变相的情感虐待。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恋爱关系、家庭成员之间或工作中。煤气灯操控者会通过转移、扭曲和否认被操控者的现实,诱导被操控者不断怀疑自己,变得脆弱、自卑,甚至精神崩溃。
可见,煤气灯操控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影响到你和爱人、朋友、家人、同事的关系,甚至影响到你和自己的关系。你会逐渐远离自我,也失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当你无法和自己所感知到的现实产生联结,你便会更加依赖煤气灯操控者,遭受更多操控与虐待。
本书能够帮助你辨识并了解煤气灯操控对你的影响与伤害,以及这份痛苦如何影响你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方式。本书也将教会你通过有效可行的方法,逃离这种有毒的情感操控,通过自我关怀,疗愈伤口,打造健康的人际关系,拥有幸福的新生活。
荐书:《如何摆脱煤气灯操控》
作者: 【美】罗宾·斯特恩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ASLIGHT EFFECT RECOVERY GUIDE:Your Personal Journey Toward Healing from Emotional Abuse
译者: 曲玉萍
PART 3 当女性开始“出走”
凯特和芭芭是两个爱尔兰乡下女孩。她们一起在20世纪50年代窒息的宗教氛围中长大。
凯特乖巧浪漫,依恋着温柔的母亲,生活却因暴力无能的酒鬼父亲变得惶恐飘摇。芭芭则出身乡村中产,伶牙俐齿,敢想敢干。两人亦敌亦友,有着各自的欲望和脆弱,却都渴望挣脱枷锁,走进人生的旷野。
在修女学校,两人彼此陪伴,一起忍受束缚和糟糕的餐食,度过蓬勃生长的青春岁月。直到有一天,她们不再甘于在此等待生命凋萎,决定出走,向生活寻求更多可能。
被誉为“英语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埃德娜·奥布莱恩在《出走》系列书籍中,记录了在一个制度性厌女的社会中,两个年轻女孩如何走向生活、身上背负着怎样的历史,又在命途中为自己创造了怎样的未来。
该系列包含《乡下女孩》(1960)、《孤独女孩》(1962)、《幸福婚姻中的女孩》(1964)成长三部曲,在当时那个时代,其堪称挑动保守社会神经的“不道德之书”。
想象一下,上世纪60年代,在极度宗教化、制度性厌女的爱尔兰,一本无畏书写女性真实欲望与情感的小说,引来了怎样的道德恐慌?政府将之列为禁书,教区将它焚毁,连作者的母亲也用墨水圈出“不当”词句……
然而,在那个女性普遍失语的时代,《出走》无异于为她们注入了勇气与自由,唱响一曲觉醒之歌、异议之歌、向生活寻求更多的必要性之歌。
穿越60年,它仍是女性文学的灯塔。
荐书:《出走》
作者: [爱尔兰]埃德娜·奥布莱恩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The Country Girls Trilogy: Three Novels and an Epilogue
译者: 李林波
PART 4 坦然接受“与众不同”
日本国内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日渐受到关注,“母亲”这一角色也成为了这一时代的耀眼中心,而没有孩子的群体似乎只能安静地待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
作为一名社会观察员,本书的作者之一工藤美弥子通过举办“没有孩子的女性们的聚会”,倾听了近500名女性的真实心声,深刻体会到这个群体的痛苦与烦恼。
六名女性,年龄、身份、职业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她们没能成为母亲。聚焦这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揭露日本社会少子化现象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少子化”“不生子”等社会问题在东亚国家存在已久且热议度经久不衰,由此类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加剧,如何缓解“没有孩子”家庭中各成员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容易被误解的女性的情感缺失,是本书探讨的重中之重。
荐书:《即使当不成妈妈》
作者: [日] 森下惠美子 绘 / [日] 工藤美弥子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原作名: まんが 子どものいない私たちの生き方: おひとりさまでも、結婚してても。
译者: 陈玮
PART 5 不必参照人生说明书
没想到吧,在法国做单身女人一样压力山大,毕竟如果你大龄、单身、被裁员、买不起房、还是个女人的话,在哪都不太可能好过。不过这些关键词同时也可以写作:丰富的智识、充裕的时间、自由的理想、无价的感性。
以及,在怎么给自己松绑、贯彻松弛主义上面,法国女人确实值得学习——“因为当你粉身碎骨,随之而来的好处便是可以重建自己的一切。而且,不一定非得按照说明书来。”
一位43岁的女性,被热爱的杂志社裁员,没有恋人与孩子,离开首都巴黎搬到马赛。她经历了爱情的起起落落,从痴迷到退出,思考着自己作为一个老女孩的生活方式。她在经济上努力独立,购买“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对老女孩的各种偏见,如被视为寄生虫、性冷淡、太自私等。
然而,她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探索着爱情、生活、自我认知等诸多方面的真谛,《老女孩:另一种生活方式》便是她这一独特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
本书记录了一个老女孩的纠结、内耗和自我和解,立体呈现当代单身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女性隐私、权利、财务、生育、情绪、欲望等多个主题。
如同作者所言,“我选择停止等待爱情,是为了重新拥有我自己。我要拿回自己的身体、大脑和时间。”
荐书:《老女孩》
作者: [法]玛丽·科克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副标题: 另一种生活方式
原作名: Vieille fille: Une proposition
译者: 马雅
尾
真正的觉醒,
并非来自虚幻的“高频能量”或神秘的“宇宙讯息”,
而是源于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
对脆弱人性的深刻接纳,
以及在现实土壤中一寸寸重建生活的勇气。
希望所有女性,
学会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与脆弱,
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去满足和滋养,
学习在平凡甚至艰难的真实生活中,
定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不必追求成为“高频”的、“觉醒”的完美幻象。
真正的力量,
在于看清真相后,
依然有勇气拥抱那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