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2025年上半年,山东外贸规模再创新高。7月1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发布数据显示,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1.73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五,同比增长6.8%,较全国平均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在重点省市中表现突出。
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山东外贸以规模突破历史新高、增速领跑重点省市、质量稳步提升的态势,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为全国外贸增长提供了可参考的区域样本。
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增长动能的持续蓄积。
区域协同增效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山东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1.05万亿元,增长6%;进口6764.1亿元,增长8.1%。进出口增速在前6大外贸省市中居首,贡献全国近20%增量。
具体来看,进出口规模逐季扩大:
一季度突破8000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季度突破9000亿元,创季度历史新高,增长7.6%,较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的协同推进,为全省外贸增长筑牢了基础。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通过功能定位差异形成互补。
上半年,省会经济圈7市依托济南辐射,在综合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集聚优势,实现进出口4622.3亿元,增长7%,连续12个月保持增长。
胶东经济圈5市凭借青岛港、烟台港等港口枢纽,在大宗商品集散、国际航线布局上的优势凸显,实现进出口1.05万亿元,增长5.8%,占全省六成以上。
鲁南经济圈4市则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劳动密集型与技术结合的领域发力,实现进出口2183.2亿元,增长11.7%,增速领跑全省,为外贸增长提供了新支点。
在此基础上,“三圈”错位发展正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这种格局既避免了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也让山东外贸在面对不同国际市场波动时,能通过多元区域支撑分散风险。
贸易结构提质升级
据悉,上半年山东省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42个国家和地区,较去年同期增加10个。如今,市场版图的扩大正为外贸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达900.8亿元,增长28.1%,这一增速远超整体出口水平。
其中,机床、船舶等高端装备出口451.8亿元,增长36.3%;文化产品出口594.1亿元,增长18.2%;绿色低碳“新三样”产品出口60.6亿元,增长12.2%,新能源客车在南美、东盟等市场畅销。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影响力同步提升。山东境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2706.5亿元,增长11.6%,占全省出口四分之一以上,“山东好品”获得国际市场青睐。而自主品牌占比的提升,意味着山东外贸正从“代加工”“贴牌出口”向“品牌溢价”转型,这种转型能增强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进口端需求同样旺盛,进口量已连续5个月增加。持续性增长体现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也反映了内需活力。
大宗商品进口3705.4亿元,增长16.7%,占全省进口值的54.8%,拉动进口增长8.5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2075.2亿元,增长16.3%;铝矿砂进口377.8亿元,增长80.6%;铜矿砂进口320.1亿元,增长26.4%。
这与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产业需求高度相关——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的扩张,直接带动了原材料进口的增加。
消费品进口也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达482.6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水产品、食用油、干鲜瓜果进口分别增长17.3%、40.4%、58.7%,内需市场正成为支撑外贸平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规模突破到质效提升,山东外贸上半年交出了一份韧性十足的答卷。数据背后,区域协同的深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构成了其稳健增长的核心支撑。
下一步,济南海关、青岛海关将通过优化监管、叠加政策发力,推动外贸在稳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依托现有坚实根基与多重支撑,山东外贸有望持续释放潜力,以“走在前、挑大梁”的实际行动,为全国外贸增长注入持久动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