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llinone 沐风
编辑 | 时楠
最近,资本圈又出了件新鲜事。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联合创办的机器人公司“智元机器人”,搞了一出惊人的资本运作。
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当红炸子鸡”,豪掷至少21个小目标,直接控股了一家A股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
有意思的是,上纬新材本来是搞新材料的,主要是给风力发电供货,去年营收15亿,净利润快9000万,跟机器人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搞AI机器人的,去买一个搞风电材料的,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外界都在猜,这是不是要“借壳上市”了?智元机器人那边倒是回应得很干脆:“并非借壳,只是收购。”
要知道,智元机器人从诞生起就头顶光环。有稚晖君这个超级网红IP,踩着“具身智能”的风口,背后还有一帮“华为系大佬”操盘,融资是一轮接一轮,估值早就冲破百亿了。
但跟今年在春晚上一舞成名的宇树机器人比,智元似乎总还差了点火候。如今,这出“蛇吞象”的大戏唱罢,智元机器人能否靠着资本运作弯道超车呢?
01 21亿“吞下”上市公司
我们先来看看智元机器人这波操作有多秀。他们分了两步,就把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给拿下了。
第一步,先掏9.41亿,从上纬新材的老股东手里买下29.99%的股权,拿到入场券。
第二步,更狠的来了。他们直接发起要约收购,准备再花11.6亿,拿下37%的股权。因为申报的人太多,最后硬是买到了33.63%。
这么一来一回,智元机器人花了至少21亿,最终拿到了上纬新材63.62%的控股权,成了绝对的老大。
这事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一家是前途无量的AI机器人公司,一家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新材料公司。用VC圈的话说,这俩根本不在一个赛道上。
随着收购公告一出,幕后大佬也终于浮出水面。大家发现,这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成邓泰华,而“稚晖君”彭志辉只是核心团队成员。
这个邓泰华是谁?履历一扒,好家伙,又是一位“华为系大佬”。
他不仅曾是华为公司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还是稚晖君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和在华为时期的顶头上司。这下全明白了,原来是“老领导带队创业”的剧本。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收购一家业务不相关的公司?公告里说得天花乱坠,总结下来就三句大白话:
第一,我们看中了上纬新材的上市公司身份,觉得它有价值。
第二,我们进来后,会用我们的科技优势整合资源,把它做大做强。
第三,我们不打算让它退市,就是要留着这个“壳”。
这波操作,对上纬新材的投资者来说,是天降大利好。
但对整个市场来说,大家都在琢磨,智元机器人成立没几年,业务飞轮还没转起来,靠着概念融了百亿,现在转手就把真金白银的融资款拿去买个“壳”,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有一说一,这笔交易要是能成,将成为“国九条”之后,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收购案,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头一单,这风向标的意义可不小。
02 华为天才少年搞机器人
虽然现在智元的实控人邓泰华站到了台前,但当初公司能一炮而红,离不开它的联合创始人、CTO,也是B站的百万级UP主——“稚晖君”彭志辉。
稚晖君跟其他“华为天才少年”不一样,他自带网红属性。在进华为之前,他就是B站的技术区大神,粉丝无数。看他早期的视频,就能发现这哥们对机器人简直是爱到了骨子里。
他的“封神”之作,个个都让人拍案叫绝。
比如,雨天骑车摔了一跤,他干脆就把自己的自行车爆改成“自动驾驶版”,甚至装上了连特斯拉都没有的激光雷达。他还造过能给葡萄缝针的仿生机械臂、能自己拼装的模块化键盘,妥妥的现实版“钢铁侠”。
2022年底,稚晖君发文宣布离开华为,当时外界还以为他要专心当个科技博主。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就带着“智元机器人”杀了回来。
2023年8月,智元发布了首款机器人“远征A1”。这台机器人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场。它有超过49个关节,灵活得不行;力气也大,峰值扭矩高达350Nm,能干重活;眼睛也亮,能实时感知环境、躲避障碍。
最关键的是,它还搭载了智元自研的“WorkGPT”大模型,能听懂人话,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稚晖君的野心很明确:AI大模型才是机器人真正的未来。
去年8月,智元更是一口气发布了5款商用机器人。其中,“远征A2”还被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演讲中点名表扬,列为全球十大具身智能机器人之一。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智元这速度堪称坐上了火箭。它不仅技术上搞得有声有色,资本市场上更是所向披靡。据说,公司成立初期就拿下了红杉、百度、上汽等巨头的6轮融资,估值轻松突破70亿。
03 智元机器人要卷死谁?
2025年,被很多人称为“机器人元年”。特别是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狗表演,直接把“具身机器人”这个概念带到了千家万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元的每一步棋都下得很有章法。
技术上,他们已经搞定了从硬件到AI的全栈技术,核心零部件都能自研,还自己训练大模型。产品上,更是布局了远征、精灵、灵犀三大系列,覆盖工业、物流、科研等多个场景。公司放话,预计到2025年,产品出货量要达到几千台。
战略上,智元的重心非常明确:先攻B端。他们推出的工业机器人,专门针对柔性生产线、物料搬运等场景。
而稚晖君也曾表示,要把“灵犀X1”做成开源机器人,让每个极客都能打造自己的机器人。这虽然不是直接卖给消费者,但等于是在为未来的C端市场铺路,培养用户生态。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人才密度。公司员工据说已经扩张到千人以上,而且招来的全是大牛。去年,曾在Waymo、蔚来负责自动驾驶算法的大神姚卯青加入。
今年3月,前文提到的华为原副总裁邓泰华正式出任董事长兼CEO,外界这才意识到,稚晖君这个“吉祥物”背后,真正的操盘手终于就位。
4月,又一位90后大神罗剑岚,被请来当首席科学家。这位哥们更猛,之前在Google DeepMind当研究科学家,是UC伯克利顶级大佬Sergey Levine团队的核心成员,搞出过世界上第一个超人类的机器人强化学习系统。
生态上,智元也没闲着。他们跟国际顶尖的具身智能公司合作,拉着科大讯飞、寒武纪一起搞AI,还背靠比亚迪、上汽这些产业资本,加速商业化落地。
毫无疑问,智元机器人具备成为下一个宇树的潜力。但它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至今没有真正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品牌认知度主要还在极客和资本圈。
04 结语:
华为天才少年和他的“华为老领导”,联手导演的这出资本大戏,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技术、资本和野心的故事。
网红天才少年与华为系大佬的组合,也成了当下最性感的创业范式。一个负责拉高声量、吸引人才,一个负责掌舵方向、搞定资源,简直是天作之合。
当然,收购上市公司,只是拿到了下一场牌局的门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们能兑现百亿估值的期待吗?能按计划造出几千台机器人并卖出去吗?
具身智能这条赛道上的王座争霸赛,已经全面开打。智元机器人用21个亿,向资本市场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但要真正赢得这场战争,光有钱和噱头,是远远不够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