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别策划 | 他们为何成了“巨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策划 | 他们为何成了“巨婴”?

留学本应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却为何成了逃避的温床?面对现实,孩子该拿出怎样的勇气掌控生活?

编辑 | summer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不少中国父母开始不惜代价支持孩子取得成功,甚至把全部家产都押在独生子女的教育前途上。他们渴望用高质量的教育换得孩子的光明未来,因此,留学成为了常见的途径之一。

然而,与野心相伴的,是背后巨大的忧心。新一代留学生抵达海外,社会地位与文化资本相对流失。离开父母的庇护,他们为自己的事情忙得晕头转向,“巨婴显形”;面对美国学生的派对和饮酒,他们不安地退缩,回到中国朋友圈“抱团取暖”;自视英语水平不够好,他们在热闹的课堂讨论里鸦雀无声,插不上话,格外突兀。

当孤独、语言隔阂、学业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游戏则为其提供了一片唾手可得的“安全区”,因此,逃避成了唯一的出路。然而,当屏幕的光熄灭后,现实的困境依旧难以忽视。

留学本应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却为何成了逃避的温床?面对现实,孩子该拿出怎样的勇气掌控生活?本期TOPHER特别策划,希望能够给所有迷茫的孩子和焦虑的父母一些解决思路。

PART 1 打破上瘾行为机制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乔布斯的孩子从未用过iPad,Twitter创始人没有给两个儿子买过平板电脑,游戏设计师对“魔兽世界”避之不及,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头们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电子设备……

这是因为,上瘾行为带来短期的快乐,却会破坏长期的幸福。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危害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电子游戏让千万年轻人沉迷其中,失去了正常交流的能力;可穿戴设备让很多人运动上瘾,出现了运动伤害;无处不在的高科技让购物、工作、色情变得难以回避。

《欲罢不能》一书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出一个惊人真相: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脑一样。

本书将会说明商业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设计出诱人上钩的高科技产品,并且会指导我们摆脱行为上瘾、重获生活掌控权,也帮助孩子远离上瘾、健康成长。

s29756931.jpg

荐书:《欲罢不能》

作者: [美] 亚当·奥尔特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心理

副标题: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原作名: 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译者: 闾佳

PART 2 学会向他人倾诉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s33944153.jpg

荐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译者: 张含笑

PART 3 培养良好习惯

为什么“习惯改变命运”?因为个人40%~50%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习惯。而形成习惯需要四步: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提示,触发渴求;渴求,激发反应;而反应,则提供满足渴求的奖励,并蕞终与提示相关联。

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根据这四个步骤,总结了相对应的培养习惯的4大定律:让它显而易见;让它有吸引力;让它简便易行;让它令人愉悦。

在《掌控习惯》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这4大定律、56个具体案例,帮助你快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利用这4大定律的对立面帮助你戒除不良的习惯。

s34812123.jpg

荐书:《掌控习惯》

作者: 詹姆斯·克利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玉兔文化

副标题: 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

原作名: Atomic Habits: An Easy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Break Bad Ones

译者: 迩东晨

PART 4 保持终身成长

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真用功”更有意义?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经营,意味着我们注定不适合在一起?一位天才老板带领一群天才员工,就一定能缔造卓越?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前进的方向。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s29559698.jpg

荐书:《终身成长》

作者: [美] 卡罗尔·德韦克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原作名: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译者: 楚祎楠

PART 5 找到幸福之路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有的人只追求眼前的享乐,不关心未来的幸福;有的人历经坎坷,抱怨世态炎凉,放弃了寻找幸福;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和名望,但内心仍然感受不到幸福;有的人奔波劳碌,把快乐的期望放在未来,却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

泰勒 本-沙哈尔博士认为,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

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幸福不仅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学会分享与珍惜,幸福就在眼前。

s34409603.jpg

荐书:《幸福的方法》

作者: [美]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l

译者: 汪冰 / 刘骏杰 / 倪子君

留学之路,从无坦途。

每一次转学,

如果只是换个环境而非内心的觉醒,

那么最终将会陷入重复的循环。

唯有放下“巨婴”的标签,

直面那份在陌生土地上的无所适从,

打开自我认知的牢笼,

向父母敞开一扇有效沟通的门,

或许才能让留学回归本质:

一场关于勇气、独立与全球视野的历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策划 | 他们为何成了“巨婴”?

留学本应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却为何成了逃避的温床?面对现实,孩子该拿出怎样的勇气掌控生活?

编辑 | summer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不少中国父母开始不惜代价支持孩子取得成功,甚至把全部家产都押在独生子女的教育前途上。他们渴望用高质量的教育换得孩子的光明未来,因此,留学成为了常见的途径之一。

然而,与野心相伴的,是背后巨大的忧心。新一代留学生抵达海外,社会地位与文化资本相对流失。离开父母的庇护,他们为自己的事情忙得晕头转向,“巨婴显形”;面对美国学生的派对和饮酒,他们不安地退缩,回到中国朋友圈“抱团取暖”;自视英语水平不够好,他们在热闹的课堂讨论里鸦雀无声,插不上话,格外突兀。

当孤独、语言隔阂、学业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游戏则为其提供了一片唾手可得的“安全区”,因此,逃避成了唯一的出路。然而,当屏幕的光熄灭后,现实的困境依旧难以忽视。

留学本应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却为何成了逃避的温床?面对现实,孩子该拿出怎样的勇气掌控生活?本期TOPHER特别策划,希望能够给所有迷茫的孩子和焦虑的父母一些解决思路。

PART 1 打破上瘾行为机制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乔布斯的孩子从未用过iPad,Twitter创始人没有给两个儿子买过平板电脑,游戏设计师对“魔兽世界”避之不及,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头们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电子设备……

这是因为,上瘾行为带来短期的快乐,却会破坏长期的幸福。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危害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电子游戏让千万年轻人沉迷其中,失去了正常交流的能力;可穿戴设备让很多人运动上瘾,出现了运动伤害;无处不在的高科技让购物、工作、色情变得难以回避。

《欲罢不能》一书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揭示出一个惊人真相: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脑一样。

本书将会说明商业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设计出诱人上钩的高科技产品,并且会指导我们摆脱行为上瘾、重获生活掌控权,也帮助孩子远离上瘾、健康成长。

s29756931.jpg

荐书:《欲罢不能》

作者: [美] 亚当·奥尔特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心理

副标题: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原作名: 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译者: 闾佳

PART 2 学会向他人倾诉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s33944153.jpg

荐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译者: 张含笑

PART 3 培养良好习惯

为什么“习惯改变命运”?因为个人40%~50%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习惯。而形成习惯需要四步: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提示,触发渴求;渴求,激发反应;而反应,则提供满足渴求的奖励,并蕞终与提示相关联。

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根据这四个步骤,总结了相对应的培养习惯的4大定律:让它显而易见;让它有吸引力;让它简便易行;让它令人愉悦。

在《掌控习惯》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这4大定律、56个具体案例,帮助你快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利用这4大定律的对立面帮助你戒除不良的习惯。

s34812123.jpg

荐书:《掌控习惯》

作者: 詹姆斯·克利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玉兔文化

副标题: 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

原作名: Atomic Habits: An Easy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Break Bad Ones

译者: 迩东晨

PART 4 保持终身成长

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真用功”更有意义?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经营,意味着我们注定不适合在一起?一位天才老板带领一群天才员工,就一定能缔造卓越?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前进的方向。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s29559698.jpg

荐书:《终身成长》

作者: [美] 卡罗尔·德韦克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原作名: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译者: 楚祎楠

PART 5 找到幸福之路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有的人只追求眼前的享乐,不关心未来的幸福;有的人历经坎坷,抱怨世态炎凉,放弃了寻找幸福;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和名望,但内心仍然感受不到幸福;有的人奔波劳碌,把快乐的期望放在未来,却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

泰勒 本-沙哈尔博士认为,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

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幸福不仅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学会分享与珍惜,幸福就在眼前。

s34409603.jpg

荐书:《幸福的方法》

作者: [美]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l

译者: 汪冰 / 刘骏杰 / 倪子君

留学之路,从无坦途。

每一次转学,

如果只是换个环境而非内心的觉醒,

那么最终将会陷入重复的循环。

唯有放下“巨婴”的标签,

直面那份在陌生土地上的无所适从,

打开自我认知的牢笼,

向父母敞开一扇有效沟通的门,

或许才能让留学回归本质:

一场关于勇气、独立与全球视野的历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