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梦琪
7月2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专题发布会,解读《安徽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安徽将在2025-2026两年间,以"1+11"改革体系为总抓手,通过11项重点任务的集成突破,推动财税体制实现系统性重构、整体性跃升,奋力打造新时代财政科学管理的"安徽样板"。

试点定位:承载国家使命的改革试验田
此次试点承载着为全国财政科学管理探路的重要使命。安徽省凭借在零基预算改革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扎实的财政管理基础,成功入选全国综合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为2025年重点改革任务,构建了以《实施方案》为统领、11项专项方案为支撑的“1+11”试点体系,覆盖财政资源统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零基预算改革等核心领域。试点目标明确:2025年取得阶段性成效,2026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
试点范围实现全省16个市、37个县(市、区)全覆盖。合肥市作为综合试点市,将承担全部11项任务,为全省探索可复制推广经验。试点创新性地引入“主动认领”机制——各市县根据自身条件与意愿申报承担具体任务,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确保省、市、县三级协同发力,保障改革落地生根。
改革蓝图:三大维度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在推进11项重点试点举措的过程中,安徽省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方案紧密贴合省情实际,以系统化的思维精心谋划,实施精准化的政策措施,逐项绘制出详尽具体的改革“施工图”,重点聚焦并强力推进以下三大核心领域的工作:
——聚焦收入挖潜,注重“生财有道”新动能。通过盘活存量国有资金、资产、资源,构建财政资源统筹新格局。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预算覆盖范围,完善收益收缴机制;强化财金联动效应,实施政府投资基金优化升级,创新"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分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财政体制。
——聚焦支出提质,推动“用财有效”新机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推动进一步向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完善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强化"三公"经费全流程管控,压减非必要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压实分级管理责任,完善县级"三保"保障机制,筑牢财政安全网。
——聚焦管理赋能,实现“理财有方”新范式。建立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前置机制,推动预算管理链条向前端延伸;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完善资金“免申即享”兑付机制;构建财会监督纵横贯通,优化财会监督工作方法,强化财会监督结果应用。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动财政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