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西省运城市:数字化智能化驱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西省运城市:数字化智能化驱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以来,山西运城打造了一批标杆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重铸产业筋骨。

文 | 郭正

河津正帆科技生产中央控制室,智能控制系统高效运行,橡胶塑料、油墨涂料等生产数据实时更新;

临猗东睦磁电的生产车间,一袋袋堆叠整齐的铁合金粉,正通过自动化生产变成一个个光滑鲜亮的金属软磁粉芯;

亚宝药业芮城工业园,薏芽健脾凝胶口服液软袋在智能化生产线高速灌装,机械臂精准完成灭菌、装盒、码垛全流程……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运城产业智能化浪潮的缩影。在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以来,山西运城打造了一批标杆项目,目前拥有国家级荣誉9个、省级荣誉66个,智能制造综合水平居山西省前列。

全域布局智能版图加速成形

7月16日上午,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行”调研组来到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精确配比的铁、硼、钴等金属元素及稀土,在精密设备的加工下新鲜“出炉”。

“这是用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制作的轮毂电机磁钢。”技术部工程师尉江拿起一块仅两指大小的长方形金属薄片向记者展示。旁边,自动充磁机高效作业,封箱完成的成品通过智能系统快速贴标,发往雅迪、爱玛等电动自行车龙头企业。

作为轮毂电机的“心脏”,这些高性能磁钢将电能高效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轮运转。“我们优化的磁钢方案使电机效率突破90%,显著提升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里程并减少能耗发热。”尉江说。除轮毂电机磁钢外,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已融入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帮助企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运城的智能化转型并非一家企业单打独斗。亚宝药业的全自动软袋灌装线以日产能40万袋助力打造“儿科药第一品牌”;清控产业园吸引深圳新融电子等新型企业,使智能制造的新业态在黄河岸边集体扎根……随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突破70%,运城“智造共同体”名单不断拉长,这张绘于河东大地的智能版图逐渐成形,通过重构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技术攻坚企业内生动力奔涌

一张A4纸的厚度为0.1毫米,而永济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厚度只有20微米,相当于A4纸的五分之一。在高倍显微镜下,隔膜表层均匀分布的黑灰色絮状微孔如同星辰密布。

“在锂电池的核心构造中,隔膜的厚度直接决定着能量密度的上限。”公司负责人杜跃刚说,电池内部正负极材料与隔膜的层叠结构意味着隔膜越薄,留给活性材料的空间越多,搭载于电动车时可显著提升续航里程。

然而,超薄化伴随巨大挑战。隔膜表面需均匀分布占面积30%—40%的纳米级微孔,在又轻又薄的隔膜上平衡微孔密度与机械强度,成为行业长期难以破解的问题。

“我们通过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在纵横两向同步拉伸膜片,使微孔形态趋近圆形且分布均一,大幅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充放电稳定性。”杜跃刚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超高强湿法隔膜兼具“高孔低透”特性,穿刺拉伸强度达同类产品1.5—2倍,可有效抑制电芯微短路和自放电,显著优化电化学性能。

目前,蓝科途永济基地的8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超12亿平方米隔膜,每一条线年产能达1.5亿平方米。凭借超薄、超高强的产品特性,其隔膜已嵌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的供应链,驱动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能源效率革新。

这方寸之间的微观世界,折射出运城“智造”企业产业创新的澎湃能量。

北铜新材料的“手撕铜”铜箔、山西建龙的“5G工厂”、中车永济电机的半直驱发电机……各大企业打出一张张“创新牌”,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发力,将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全市超过290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00余件。

数智赋能传统产业再现活力

7月的河东大地,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在运城人纷纷通过各种方法降温的同时,临猗县庙上乡的万亩枣林也开启了“避暑”模式。

当冬枣大棚的气温计攀升至38℃临界点,枣农手机屏幕会亮起警报信号。手指轻触间,百米外大棚通风口的门帘如羽翼舒展般自动卷起,喷淋系统应声喷洒水雾,无人机携防晒剂掠过大棚顶部,共同配合达到降温降热的效果。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鲜枣数智产业园“数智枣业大脑平台”的日常操作。在庙上乡副乡长杜兆星眼中,这套系统让“看天吃饭”的古老农谚有了数字注解。

轨道打药机沿固定线路巡航,智能灌溉系统按植株需求精准滴灌,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每颗冬枣生成“数字身份证”……庙上乡创立“宽行密株宜机化栽培模式”,将枣园改造为标准化“生产车间”。外地商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糖度、农残数据,让产地收购价同比提升20%,诠释了“数据即溢价”的新农业法则。

“农业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用工业思维重构农业基因。”杜兆星认为,这一重构体现在两方面:用标准化破除经验依赖,使枣园管理如工厂流水线般精准可控;用流程再造解构传统农事,将模糊的“农时”转化为数据驱动的标准规程。本质上,这是将农耕文明的价值内核,嫁接到工业智能的算法根系之上,培育出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从工厂的智能生产线到农田的数字传感器,从闪耀的永磁材料到饱满的冬枣果实,运城的产业被塑造为两条交织的主线。这场“以智造重铸产业之骨、温润文明之根”的变革,正是黄河岸边跳动着的鲜活脉搏。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追新向高 智造浪潮涌河东 ——运城以数字化智能化重铸产业筋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亚宝药业

  • 山西省运城市持续推动“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成形成势
  • 亚宝药业(600351.SH)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为1.0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45%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西省运城市:数字化智能化驱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以来,山西运城打造了一批标杆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重铸产业筋骨。

文 | 郭正

河津正帆科技生产中央控制室,智能控制系统高效运行,橡胶塑料、油墨涂料等生产数据实时更新;

临猗东睦磁电的生产车间,一袋袋堆叠整齐的铁合金粉,正通过自动化生产变成一个个光滑鲜亮的金属软磁粉芯;

亚宝药业芮城工业园,薏芽健脾凝胶口服液软袋在智能化生产线高速灌装,机械臂精准完成灭菌、装盒、码垛全流程……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运城产业智能化浪潮的缩影。在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以来,山西运城打造了一批标杆项目,目前拥有国家级荣誉9个、省级荣誉66个,智能制造综合水平居山西省前列。

全域布局智能版图加速成形

7月16日上午,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行”调研组来到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精确配比的铁、硼、钴等金属元素及稀土,在精密设备的加工下新鲜“出炉”。

“这是用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制作的轮毂电机磁钢。”技术部工程师尉江拿起一块仅两指大小的长方形金属薄片向记者展示。旁边,自动充磁机高效作业,封箱完成的成品通过智能系统快速贴标,发往雅迪、爱玛等电动自行车龙头企业。

作为轮毂电机的“心脏”,这些高性能磁钢将电能高效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轮运转。“我们优化的磁钢方案使电机效率突破90%,显著提升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里程并减少能耗发热。”尉江说。除轮毂电机磁钢外,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已融入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帮助企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运城的智能化转型并非一家企业单打独斗。亚宝药业的全自动软袋灌装线以日产能40万袋助力打造“儿科药第一品牌”;清控产业园吸引深圳新融电子等新型企业,使智能制造的新业态在黄河岸边集体扎根……随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突破70%,运城“智造共同体”名单不断拉长,这张绘于河东大地的智能版图逐渐成形,通过重构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技术攻坚企业内生动力奔涌

一张A4纸的厚度为0.1毫米,而永济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厚度只有20微米,相当于A4纸的五分之一。在高倍显微镜下,隔膜表层均匀分布的黑灰色絮状微孔如同星辰密布。

“在锂电池的核心构造中,隔膜的厚度直接决定着能量密度的上限。”公司负责人杜跃刚说,电池内部正负极材料与隔膜的层叠结构意味着隔膜越薄,留给活性材料的空间越多,搭载于电动车时可显著提升续航里程。

然而,超薄化伴随巨大挑战。隔膜表面需均匀分布占面积30%—40%的纳米级微孔,在又轻又薄的隔膜上平衡微孔密度与机械强度,成为行业长期难以破解的问题。

“我们通过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在纵横两向同步拉伸膜片,使微孔形态趋近圆形且分布均一,大幅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充放电稳定性。”杜跃刚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超高强湿法隔膜兼具“高孔低透”特性,穿刺拉伸强度达同类产品1.5—2倍,可有效抑制电芯微短路和自放电,显著优化电化学性能。

目前,蓝科途永济基地的8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超12亿平方米隔膜,每一条线年产能达1.5亿平方米。凭借超薄、超高强的产品特性,其隔膜已嵌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的供应链,驱动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能源效率革新。

这方寸之间的微观世界,折射出运城“智造”企业产业创新的澎湃能量。

北铜新材料的“手撕铜”铜箔、山西建龙的“5G工厂”、中车永济电机的半直驱发电机……各大企业打出一张张“创新牌”,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发力,将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全市超过290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00余件。

数智赋能传统产业再现活力

7月的河东大地,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在运城人纷纷通过各种方法降温的同时,临猗县庙上乡的万亩枣林也开启了“避暑”模式。

当冬枣大棚的气温计攀升至38℃临界点,枣农手机屏幕会亮起警报信号。手指轻触间,百米外大棚通风口的门帘如羽翼舒展般自动卷起,喷淋系统应声喷洒水雾,无人机携防晒剂掠过大棚顶部,共同配合达到降温降热的效果。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鲜枣数智产业园“数智枣业大脑平台”的日常操作。在庙上乡副乡长杜兆星眼中,这套系统让“看天吃饭”的古老农谚有了数字注解。

轨道打药机沿固定线路巡航,智能灌溉系统按植株需求精准滴灌,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每颗冬枣生成“数字身份证”……庙上乡创立“宽行密株宜机化栽培模式”,将枣园改造为标准化“生产车间”。外地商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糖度、农残数据,让产地收购价同比提升20%,诠释了“数据即溢价”的新农业法则。

“农业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用工业思维重构农业基因。”杜兆星认为,这一重构体现在两方面:用标准化破除经验依赖,使枣园管理如工厂流水线般精准可控;用流程再造解构传统农事,将模糊的“农时”转化为数据驱动的标准规程。本质上,这是将农耕文明的价值内核,嫁接到工业智能的算法根系之上,培育出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从工厂的智能生产线到农田的数字传感器,从闪耀的永磁材料到饱满的冬枣果实,运城的产业被塑造为两条交织的主线。这场“以智造重铸产业之骨、温润文明之根”的变革,正是黄河岸边跳动着的鲜活脉搏。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追新向高 智造浪潮涌河东 ——运城以数字化智能化重铸产业筋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