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旧棉麻仓库的“奥斯卡”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旧棉麻仓库的“奥斯卡”之路

这片旧厂房在两个年轻人的联手改造下,登上了国际舞台。

今年4月,2017年Architizer A+Awards揭幕,北京竞园22号楼改造项目在商业办公室内部设计类别中斩获“评委特别奖(Jury Winners)”。这个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奖项,迄今已举办到第5届,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超过100多个国家的优秀设计师和作品参赛。主持建筑师程艳春和业主李琳杰向界面新闻记者讲述了比这次获奖更丰富的故事。

旧棉麻仓库的“复活”

“竞园”曾经并不叫竞园。所在地朝阳区南磨房广渠路3号,历史上是北京供销总社的一片棉麻仓库。50多年前,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负责为北京市民提供日常所需的衣被。改革开放后,人们不再需要按计划分配买布,这片棉麻仓库也逐渐被时代遗忘,蜷缩在历史的角落日渐废弃。

棉麻仓库旧貌
棉麻仓库旧貌

1997年7月,北京棉麻公司百子湾仓库注册成立并首次对外开放,并在随后的十年间持续转型。2007年,随着《关于成立北京图片产业基地(竞园)的项目申请》获批,竞园正式开园。越来越多企业的进驻,作为图片产业创意园的竞园在时代浪潮中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竞园22号楼也在两个年轻人的联手改造下,登上了国际舞台。

程艳春,青年建筑设计师,在北京建筑大学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后,于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后赴早稻田大学攻读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博士。2014年与合伙人创立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并任主持建筑师。

2015年初,刚刚租下竞园22号楼的李琳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程艳春。彼时,刚刚创办了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他正在寻找一位建筑师改造竞园22号楼,使之能适合年轻互联网公司的思维和风格。

李琳杰曾在北京大学学习过设计相关专业,对建筑工业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快,两个人一拍即合,火速商定了合作事宜。2015年5月份,竞园22号楼经过三个月的方案设计与调整,正式进入施工环节。

竞园22号楼改造前

同年秋天,改造完成施工。占地面积330平方米的竞园22号楼,由一间间中规中矩的办公室打破传统办公形式禁锢,建立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秩序。

竞园22号楼改造后

程艳春利用互联网式思维和体验式空间的共通之处,以空间趣味性和灵活性为出发点,通过家具隔断及光线控制创造出具有多重办公可能性、充满互动的叙事空间。

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其中一项挑战就是对自然光线的重新调整。由于竞园22号楼与另一栋仓库距离过近,导致采光困难,程艳春决定在屋顶开3个天窗进入更多的自然光线。这项需要花费10多万元的改造遭到了投资人的不理解。

“我反复考虑应该花这个钱,实际上我还要跟投资人解释这个事情,我为什么花了10多万去开几个窗户。”李琳杰在认可了程艳春的方案后花费了不少口舌去说服投资人“如果让几十个程序员坐在里面不见天日地码代码,这不符合我的认知”。对于李琳杰的支持和理解,程艳春感叹道“好的建筑离不开好的业主。”

竞园22号楼改造后天窗

“这可能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已经拆掉的建筑”

2016年11月,程艳春将竞园22号楼改造项目的成品上传至大赛官网参赛,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改造完成后的竞园22号楼开始拆除。

由于公司发展规划有变,李琳杰决定关闭公司,竞园22号楼被转租给新的业主。为适应公司需求,新业主对竞园22号楼改造成果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

这个总投资逾200万元,投入使用仅一年的改造项目,在参赛结果公布之前,已被拆除殆尽。

“历史上应该没有刚拿完奖房子就没有了,这可能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已经拆掉的建筑,至少是拆得最快的。”程艳春说, “这就是中国的一个现状吧,很多有生气和活力的街区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又消失了;中国的房子是不停地在换,没法稳定下来,街道没法稳定下来,城市也没法稳定下来,不断地更新迭代。”

改造后的竞园22号楼有一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建筑物西侧的次入口与大阶梯相连,是员工进出的辅助线路。入口旁设计了一块下沉的空间,用来会客和休息。此外,一条隐藏在隔墙里的滑梯可以让人快速从楼上到达楼下的洗手间和休息室,更丰富了室内垂直交通,使之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序列。

竞园22号楼改造后大阶梯与下沉空间
竞园22号楼改造后连接一二楼的滑梯

然而,这块下沉的空间在新业主的拆除过程中也一并被抛弃。“(施工的时候)这里是挖的一个坑,一个会客的很好的地方,现在的业主专门花一万多把坑又填上了,等于跟没改之前是一样的。”李琳杰笑称。

刚刚使用仅一年的改造成果即遭拆除,程艳春认为,“建筑师应该从源头就去思考,考虑到目前的普遍现状,最好一开始就去考虑到被拆除的可能性,思考好各种逻辑和矛盾,找出一个最有生命力的点,通过创造性去实现。在真正的建造设计过程中就尽量用更生态更环保更简洁的方式去做。”

这项斩获国际大奖的作品现如今只留下了一些视频图片资料,程艳春和李琳杰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很心疼”。尽管如此,这一段经历仍然让程艳春感到满足,“我更看重的是我们一起合作,正因为有这样的公司想通过设计去改变以前的办公模式,而我正好通过我们的专业与其结合在一起来实现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在国内还没有的模式。我们更多是从空间上探讨一个全新的办公室应该是什么样子,从空间、光线这些方面,而不仅仅堆砌新奇的家具。”

“去创造真正的丰富”

实质上,这并不是程艳春第一次受到国际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2015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英国杂志《Wallpaper》主动找到程艳春及C+ Architects事务所,就程艳春主持设计的北京比津造型理发店进行采访。随后,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组委会找到程艳春,希望他主持的北京大栅栏笤帚胡同9号院沿街房屋的改造设计可以付诸实施并赴威尼斯参展。这一切,都发生在C+ Architects成立的第一年内。

获奖图片

在程艳春看来,设计并不需要去一味迎合市场,通过专业的判断坚持做有意义有思考的设计,市场自然就开辟了,C+ Architects成立以来持续受到的国内外关注,便是最好的例证。“我觉得‘迎合’是说一件事情你已经想好怎么实现了,只是缺少一个实现的手段而已,就像拧一个钉子只缺一个改锥。但我们的想法是你可能不需要这个钉子,换一种方式也可以实现这个结果,甚至更好。”

除了房屋的改造和设计,程艳春及C+ Architects正在试图解决更大的问题,城市与乡村的生态,甚至是整个自然的生态。

程艳春认为,建筑师真正的工作不仅是将一幢房子变得漂亮,而是用一整套专业的逻辑思维,在更深层次上去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一座乡村的的生态系统、甚至是一座城市的运转模式。房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手段,对一座城市而言,一幢房子有多漂亮或许不是那么重要。

“建筑师通过创造力让房子、乡村、城市拥有真正的丰富,能够通过这个职业让身边的东西越来越好,这个才是我们这个职业更大的意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旧棉麻仓库的“奥斯卡”之路

这片旧厂房在两个年轻人的联手改造下,登上了国际舞台。

今年4月,2017年Architizer A+Awards揭幕,北京竞园22号楼改造项目在商业办公室内部设计类别中斩获“评委特别奖(Jury Winners)”。这个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奖项,迄今已举办到第5届,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超过100多个国家的优秀设计师和作品参赛。主持建筑师程艳春和业主李琳杰向界面新闻记者讲述了比这次获奖更丰富的故事。

旧棉麻仓库的“复活”

“竞园”曾经并不叫竞园。所在地朝阳区南磨房广渠路3号,历史上是北京供销总社的一片棉麻仓库。50多年前,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负责为北京市民提供日常所需的衣被。改革开放后,人们不再需要按计划分配买布,这片棉麻仓库也逐渐被时代遗忘,蜷缩在历史的角落日渐废弃。

棉麻仓库旧貌
棉麻仓库旧貌

1997年7月,北京棉麻公司百子湾仓库注册成立并首次对外开放,并在随后的十年间持续转型。2007年,随着《关于成立北京图片产业基地(竞园)的项目申请》获批,竞园正式开园。越来越多企业的进驻,作为图片产业创意园的竞园在时代浪潮中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竞园22号楼也在两个年轻人的联手改造下,登上了国际舞台。

程艳春,青年建筑设计师,在北京建筑大学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后,于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后赴早稻田大学攻读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博士。2014年与合伙人创立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并任主持建筑师。

2015年初,刚刚租下竞园22号楼的李琳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程艳春。彼时,刚刚创办了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他正在寻找一位建筑师改造竞园22号楼,使之能适合年轻互联网公司的思维和风格。

李琳杰曾在北京大学学习过设计相关专业,对建筑工业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快,两个人一拍即合,火速商定了合作事宜。2015年5月份,竞园22号楼经过三个月的方案设计与调整,正式进入施工环节。

竞园22号楼改造前

同年秋天,改造完成施工。占地面积330平方米的竞园22号楼,由一间间中规中矩的办公室打破传统办公形式禁锢,建立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秩序。

竞园22号楼改造后

程艳春利用互联网式思维和体验式空间的共通之处,以空间趣味性和灵活性为出发点,通过家具隔断及光线控制创造出具有多重办公可能性、充满互动的叙事空间。

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其中一项挑战就是对自然光线的重新调整。由于竞园22号楼与另一栋仓库距离过近,导致采光困难,程艳春决定在屋顶开3个天窗进入更多的自然光线。这项需要花费10多万元的改造遭到了投资人的不理解。

“我反复考虑应该花这个钱,实际上我还要跟投资人解释这个事情,我为什么花了10多万去开几个窗户。”李琳杰在认可了程艳春的方案后花费了不少口舌去说服投资人“如果让几十个程序员坐在里面不见天日地码代码,这不符合我的认知”。对于李琳杰的支持和理解,程艳春感叹道“好的建筑离不开好的业主。”

竞园22号楼改造后天窗

“这可能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已经拆掉的建筑”

2016年11月,程艳春将竞园22号楼改造项目的成品上传至大赛官网参赛,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改造完成后的竞园22号楼开始拆除。

由于公司发展规划有变,李琳杰决定关闭公司,竞园22号楼被转租给新的业主。为适应公司需求,新业主对竞园22号楼改造成果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

这个总投资逾200万元,投入使用仅一年的改造项目,在参赛结果公布之前,已被拆除殆尽。

“历史上应该没有刚拿完奖房子就没有了,这可能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已经拆掉的建筑,至少是拆得最快的。”程艳春说, “这就是中国的一个现状吧,很多有生气和活力的街区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又消失了;中国的房子是不停地在换,没法稳定下来,街道没法稳定下来,城市也没法稳定下来,不断地更新迭代。”

改造后的竞园22号楼有一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建筑物西侧的次入口与大阶梯相连,是员工进出的辅助线路。入口旁设计了一块下沉的空间,用来会客和休息。此外,一条隐藏在隔墙里的滑梯可以让人快速从楼上到达楼下的洗手间和休息室,更丰富了室内垂直交通,使之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序列。

竞园22号楼改造后大阶梯与下沉空间
竞园22号楼改造后连接一二楼的滑梯

然而,这块下沉的空间在新业主的拆除过程中也一并被抛弃。“(施工的时候)这里是挖的一个坑,一个会客的很好的地方,现在的业主专门花一万多把坑又填上了,等于跟没改之前是一样的。”李琳杰笑称。

刚刚使用仅一年的改造成果即遭拆除,程艳春认为,“建筑师应该从源头就去思考,考虑到目前的普遍现状,最好一开始就去考虑到被拆除的可能性,思考好各种逻辑和矛盾,找出一个最有生命力的点,通过创造性去实现。在真正的建造设计过程中就尽量用更生态更环保更简洁的方式去做。”

这项斩获国际大奖的作品现如今只留下了一些视频图片资料,程艳春和李琳杰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很心疼”。尽管如此,这一段经历仍然让程艳春感到满足,“我更看重的是我们一起合作,正因为有这样的公司想通过设计去改变以前的办公模式,而我正好通过我们的专业与其结合在一起来实现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在国内还没有的模式。我们更多是从空间上探讨一个全新的办公室应该是什么样子,从空间、光线这些方面,而不仅仅堆砌新奇的家具。”

“去创造真正的丰富”

实质上,这并不是程艳春第一次受到国际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2015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英国杂志《Wallpaper》主动找到程艳春及C+ Architects事务所,就程艳春主持设计的北京比津造型理发店进行采访。随后,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组委会找到程艳春,希望他主持的北京大栅栏笤帚胡同9号院沿街房屋的改造设计可以付诸实施并赴威尼斯参展。这一切,都发生在C+ Architects成立的第一年内。

获奖图片

在程艳春看来,设计并不需要去一味迎合市场,通过专业的判断坚持做有意义有思考的设计,市场自然就开辟了,C+ Architects成立以来持续受到的国内外关注,便是最好的例证。“我觉得‘迎合’是说一件事情你已经想好怎么实现了,只是缺少一个实现的手段而已,就像拧一个钉子只缺一个改锥。但我们的想法是你可能不需要这个钉子,换一种方式也可以实现这个结果,甚至更好。”

除了房屋的改造和设计,程艳春及C+ Architects正在试图解决更大的问题,城市与乡村的生态,甚至是整个自然的生态。

程艳春认为,建筑师真正的工作不仅是将一幢房子变得漂亮,而是用一整套专业的逻辑思维,在更深层次上去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一座乡村的的生态系统、甚至是一座城市的运转模式。房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手段,对一座城市而言,一幢房子有多漂亮或许不是那么重要。

“建筑师通过创造力让房子、乡村、城市拥有真正的丰富,能够通过这个职业让身边的东西越来越好,这个才是我们这个职业更大的意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