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西工学院社会实践团在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西工学院社会实践团在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山西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黄花产业园区、吉家庄乡等地参观学习。

文 | 山西日报 马占富

“就是依托这小黄花,建起了产业基地,3家生产企业,做成了大产业。”7月27日,在大同市云州区,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佳衡告诉记者。近半个月以来,李佳衡与12名同学走进大同市云州区田间地头,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践行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小黄花地里的深体验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考察黄花产业,称赞“小黄花大产业”,并嘱托当地“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时隔五年,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智链兴农”先锋实践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要求,于7月9日奔赴大同市云州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同学们直观感受“小黄花”成为“大产业”的发展历程。他们深入乡村、企业与产业基地,把学术研究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队长,你看这组土壤墒情数据,和最适宜湿度比高了5%,是不是该提醒农户调整灌溉频率了?”在大同黄花产业基地的田埂上,实践队员赵越手举着便携式监测设备,朝身旁的队友喊道。队员赵振扬快速敲击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正实时记录着黄花地的土壤状况、株型长势和叶片养分。“以前总听老师说‘数据种田’,今天才算真明白,这比凭经验靠谱多了!”阳光下,一朵朵金黄的黄花在风中摇曳,而这些年轻的身影,正为传统种植注入“数据动力”。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进行田野调查(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夜晚,实践团开启黄花采摘活动。夜幕下田野如绿色海洋,队员们头戴头灯穿梭花间,轻掐花茎细致劳作。“捏住花茎轻轻转,千万别碰着花苞!”老手带新手,不一会儿,生疏的动作就变得利落。队员李昊鹏捧着刚摘下的黄花说道:“以前吃的时候哪想过,这一朵花要费这么多功夫。”田野里,欢声笑语混着花香飘远,沉甸甸的麻袋坠在腰间,队员们的脸上笑开了花。金色的花瓣在灯光下闪着光——那是劳动的勋章,更是对“丰收”二字最生动的注解。

走访小黄花里的大产业

学生们从田间转到车间,无论是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是大同坊城黄花产业园区生产车间,生产线都在高速运转。“这些黄花经过清洗、杀青、烘干,摇身一变成了黄花酱、黄花饼,身价翻了好几倍呢!”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启指着自动化流水线,向参观的队员们介绍。队员皮卓霖惊叹道:“从一朵鲜花到多样产品,这产业链也太全了!”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大同坊城黄花产业园区学习参观(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走进三利集团生产车间,队员们实地观摩产品加工全流程,感受现代化生产的规范与效率,集团电商公司总经理赵佳瑶介绍:“以前农户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发展,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在直播基地,实践团当晚在集团电商直播中心成功举办了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直播助农活动。“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大同黄花,凉拌、煲汤都好吃,今天直播间下单有优惠!”镜头前,李佳衡、王洁等五位队员热情洋溢,不仅详细介绍黄花的营养价值、产品特色,还生动讲述云州黄花的种植历史与文化故事,为推广“大同黄花”品牌注入了青春活力。

三利集团电商直播中心(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从田间地头的“数据监测”,到科技小院的“技术解锁”,再到生产车间的“全链见证”,最后到直播间的“青春吆喝”和黄花地里的“采萱欢歌”,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大同黄花”的振兴之路。

探寻新农村里的新动能

多元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为了调研其他产业发展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智链兴农”先锋实践团走访了京能熊猫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山西云冈纸业有限公司、南六庄村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周家堡村高标准农田、稻蟹养殖地等示范基地,探寻新农村发展里的新动能。

在京能大同熊猫光伏发电站,於化龙站长指着光伏板拼出的熊猫轮廓说,“这熊猫电站可不一般,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咱们合作的绿色能源示范项目。其创意来自一个15岁留美中学生——用光伏板拼大熊猫,让绿色能源撞上中国文化,看看多妙!”於站长继续说,“谁心里没颗创意种子?遇着合适的土壤,总会发芽。”这也让队员们更加确信,每个人都心怀创意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刻一定可以生根发芽。

在云州区团委工作人员王慧敏陪同下,实践团走进山西云冈纸业有限公司。“这是全省最大的生活用纸企业,从研发到销售一条龙,产品卖遍全国。”车间主任夏伟边走边介绍,他领着队员们参观生产、分切、深加工车间,详解工艺流程与发展规划。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不禁感叹道:“用循环经济模式搞生产,这理念真赞!”

从云冈纸业转到周家堡村的高标准农田,村党支部书记薛彦生给实践团成员算起了账:“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地块碎、灌溉难,一亩地最多打500斤粮。现在搞了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连,去年亩产直接飙到800斤,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薛书记说道:“云州区以前农业底子薄,正是靠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支持,把‘零碎田’改成‘丰产田’,才破了发展的困局。”

吉家庄乡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同样成绩斐然,依托气候凉爽、土壤富硒的优势,乡里搞起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路子。走进设施蔬菜大棚,大棚负责人王宇佳笑着给队员介绍:“这可比以前的小拱棚强多了——空间大得能进拖拉机,采光足、保温好,用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他指着棚内挂满枝头的果实,“这产业成了乡村振兴的‘钱袋子’,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设施蔬菜大棚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进行田野调查(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以前这万多亩地,白花花一片,种啥死啥。”在云州区吉家庄乡,村民们提起曾经撂荒的盐碱地,总忍不住叹气。转机出现在2021年。政策春风吹到滩涂,兴禾稻蟹农场开始种上了试验田。“你看这稻穗沉甸甸的,水下还有螃蟹爬呢!”农场主捞起只青蟹笑着说。他们摸透了盐碱地脾气,搞起“稻养蟹、蟹肥稻”循环,火山土带来的天然硒元素,更让大米成了“香饽饽”。如今,昔日盐碱滩变成米粮仓,稻浪里藏着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云州区吉家庄乡参观学习(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汽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窗外的田野、大棚、光伏站连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图景。“这些产业能扎根乡村,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指导老师杨燕飞望着窗外说。接下来实践团将聚焦乡村治理,继续探寻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为全面理解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再添实践注脚。

洞察小乡村里的清廉风尚

实践团队怀着对乡村治理的探索热忱,走进营坊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开了一场深入基层的走访调研。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营坊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在营坊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刚进村委会楼门,廉洁故事展板就映入眼帘。“这些本土清廉故事,天天提醒干部们秉公办事。”村党支部书记蒋亭指着展板说。会议室里,清廉村居建设的举措被娓娓道来。村道上,500米长的“清风廉廊”更藏着巧思——清廉家风、乡贤故事绘满墙面,“清廉小卡片”随风轻摆。“这哪是长廊,分明是廉政‘活课堂’!”队员们边走边感叹。从“码”上监督到文化浸润,这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正用清廉底色绘就幸福图景。在这里,实践团不仅见证了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委会在治理模式上的特色实践,更为后续总结经验、提炼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合影(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一路走来,乡村的多元面貌,让大家跳出书本,触摸到乡村振兴的真实脉搏;实践的苦与甜,淬炼了大家的意志,坚定了用青春力量赋能乡土的决心。“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响应时代召唤,以更务实的行动、更创新的思路,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注入青年智慧与担当。”山西工学院“智链兴农”先锋实践团指导教师杨燕飞十分开心地告诉记者。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西工学院社会实践团在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山西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黄花产业园区、吉家庄乡等地参观学习。

文 | 山西日报 马占富

“就是依托这小黄花,建起了产业基地,3家生产企业,做成了大产业。”7月27日,在大同市云州区,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佳衡告诉记者。近半个月以来,李佳衡与12名同学走进大同市云州区田间地头,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践行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小黄花地里的深体验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考察黄花产业,称赞“小黄花大产业”,并嘱托当地“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时隔五年,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智链兴农”先锋实践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要求,于7月9日奔赴大同市云州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同学们直观感受“小黄花”成为“大产业”的发展历程。他们深入乡村、企业与产业基地,把学术研究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队长,你看这组土壤墒情数据,和最适宜湿度比高了5%,是不是该提醒农户调整灌溉频率了?”在大同黄花产业基地的田埂上,实践队员赵越手举着便携式监测设备,朝身旁的队友喊道。队员赵振扬快速敲击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正实时记录着黄花地的土壤状况、株型长势和叶片养分。“以前总听老师说‘数据种田’,今天才算真明白,这比凭经验靠谱多了!”阳光下,一朵朵金黄的黄花在风中摇曳,而这些年轻的身影,正为传统种植注入“数据动力”。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进行田野调查(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夜晚,实践团开启黄花采摘活动。夜幕下田野如绿色海洋,队员们头戴头灯穿梭花间,轻掐花茎细致劳作。“捏住花茎轻轻转,千万别碰着花苞!”老手带新手,不一会儿,生疏的动作就变得利落。队员李昊鹏捧着刚摘下的黄花说道:“以前吃的时候哪想过,这一朵花要费这么多功夫。”田野里,欢声笑语混着花香飘远,沉甸甸的麻袋坠在腰间,队员们的脸上笑开了花。金色的花瓣在灯光下闪着光——那是劳动的勋章,更是对“丰收”二字最生动的注解。

走访小黄花里的大产业

学生们从田间转到车间,无论是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是大同坊城黄花产业园区生产车间,生产线都在高速运转。“这些黄花经过清洗、杀青、烘干,摇身一变成了黄花酱、黄花饼,身价翻了好几倍呢!”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启指着自动化流水线,向参观的队员们介绍。队员皮卓霖惊叹道:“从一朵鲜花到多样产品,这产业链也太全了!”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大同坊城黄花产业园区学习参观(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走进三利集团生产车间,队员们实地观摩产品加工全流程,感受现代化生产的规范与效率,集团电商公司总经理赵佳瑶介绍:“以前农户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发展,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在直播基地,实践团当晚在集团电商直播中心成功举办了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直播助农活动。“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大同黄花,凉拌、煲汤都好吃,今天直播间下单有优惠!”镜头前,李佳衡、王洁等五位队员热情洋溢,不仅详细介绍黄花的营养价值、产品特色,还生动讲述云州黄花的种植历史与文化故事,为推广“大同黄花”品牌注入了青春活力。

三利集团电商直播中心(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从田间地头的“数据监测”,到科技小院的“技术解锁”,再到生产车间的“全链见证”,最后到直播间的“青春吆喝”和黄花地里的“采萱欢歌”,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大同黄花”的振兴之路。

探寻新农村里的新动能

多元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为了调研其他产业发展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智链兴农”先锋实践团走访了京能熊猫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山西云冈纸业有限公司、南六庄村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周家堡村高标准农田、稻蟹养殖地等示范基地,探寻新农村发展里的新动能。

在京能大同熊猫光伏发电站,於化龙站长指着光伏板拼出的熊猫轮廓说,“这熊猫电站可不一般,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咱们合作的绿色能源示范项目。其创意来自一个15岁留美中学生——用光伏板拼大熊猫,让绿色能源撞上中国文化,看看多妙!”於站长继续说,“谁心里没颗创意种子?遇着合适的土壤,总会发芽。”这也让队员们更加确信,每个人都心怀创意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刻一定可以生根发芽。

在云州区团委工作人员王慧敏陪同下,实践团走进山西云冈纸业有限公司。“这是全省最大的生活用纸企业,从研发到销售一条龙,产品卖遍全国。”车间主任夏伟边走边介绍,他领着队员们参观生产、分切、深加工车间,详解工艺流程与发展规划。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不禁感叹道:“用循环经济模式搞生产,这理念真赞!”

从云冈纸业转到周家堡村的高标准农田,村党支部书记薛彦生给实践团成员算起了账:“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地块碎、灌溉难,一亩地最多打500斤粮。现在搞了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连,去年亩产直接飙到800斤,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薛书记说道:“云州区以前农业底子薄,正是靠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支持,把‘零碎田’改成‘丰产田’,才破了发展的困局。”

吉家庄乡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同样成绩斐然,依托气候凉爽、土壤富硒的优势,乡里搞起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路子。走进设施蔬菜大棚,大棚负责人王宇佳笑着给队员介绍:“这可比以前的小拱棚强多了——空间大得能进拖拉机,采光足、保温好,用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他指着棚内挂满枝头的果实,“这产业成了乡村振兴的‘钱袋子’,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设施蔬菜大棚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进行田野调查(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以前这万多亩地,白花花一片,种啥死啥。”在云州区吉家庄乡,村民们提起曾经撂荒的盐碱地,总忍不住叹气。转机出现在2021年。政策春风吹到滩涂,兴禾稻蟹农场开始种上了试验田。“你看这稻穗沉甸甸的,水下还有螃蟹爬呢!”农场主捞起只青蟹笑着说。他们摸透了盐碱地脾气,搞起“稻养蟹、蟹肥稻”循环,火山土带来的天然硒元素,更让大米成了“香饽饽”。如今,昔日盐碱滩变成米粮仓,稻浪里藏着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云州区吉家庄乡参观学习(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汽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窗外的田野、大棚、光伏站连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图景。“这些产业能扎根乡村,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指导老师杨燕飞望着窗外说。接下来实践团将聚焦乡村治理,继续探寻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为全面理解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再添实践注脚。

洞察小乡村里的清廉风尚

实践团队怀着对乡村治理的探索热忱,走进营坊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开了一场深入基层的走访调研。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在营坊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在营坊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刚进村委会楼门,廉洁故事展板就映入眼帘。“这些本土清廉故事,天天提醒干部们秉公办事。”村党支部书记蒋亭指着展板说。会议室里,清廉村居建设的举措被娓娓道来。村道上,500米长的“清风廉廊”更藏着巧思——清廉家风、乡贤故事绘满墙面,“清廉小卡片”随风轻摆。“这哪是长廊,分明是廉政‘活课堂’!”队员们边走边感叹。从“码”上监督到文化浸润,这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正用清廉底色绘就幸福图景。在这里,实践团不仅见证了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委会在治理模式上的特色实践,更为后续总结经验、提炼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

山西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员合影(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一路走来,乡村的多元面貌,让大家跳出书本,触摸到乡村振兴的真实脉搏;实践的苦与甜,淬炼了大家的意志,坚定了用青春力量赋能乡土的决心。“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响应时代召唤,以更务实的行动、更创新的思路,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注入青年智慧与担当。”山西工学院“智链兴农”先锋实践团指导教师杨燕飞十分开心地告诉记者。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黄花基地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