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刘畅 姜斌
夏日里的北大荒集团尾山农场,田野被热浪包裹,却挡不住农忙的热潮。大豆田里,中耕机循着垄沟穿梭,碎土辊扬起细碎的尘土;玉米地边,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绿浪上划出整齐的航线。
眼下正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期”,农场上下抢抓关键农时,针对大豆、玉米的生长特性,打出一套“科学管护组合拳”——从传统精细管理到智慧技术赋能,处处透着“科技范儿”,为秋粮丰收筑牢根基。

大豆管护有“四招” 精耕细作长势旺
“往年这时候,地里的草得雇人拔,一天光工钱就好几百元。今年按农场指导的‘两步除草法’,药一喷,草全蔫了,省下的工夫能多照看两亩地!”正在大豆田查看苗情的种植户曹成贵扒开垄边的土块,看着油绿的豆苗连声赞叹。今年农场为大豆量身定制的四项管护技术简单实用,成了农户们的“定心丸”。
两次除草清障碍。种大豆,杂草是“头号敌人”。农场的办法是“先防后除”:播完种压好地,适时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就像给土壤盖了层“隐形地膜”,杂草芽刚冒头就被“闷”在土里,还不伤豆苗根,药效能管一个多月。等大豆长出一两片复叶,适时进行茎叶灭草,专除那些漏网的杂草。“这药配得讲究,杂草死得快,豆苗一点不受影响。你看这地里,干干净净的,豆苗能甩开膀子长!”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曹友维蹲下身,指着齐腰高的豆株说,往年人工除草一亩地得花50元,现在两次药下来才30元,全农场算下来能省不少钱。
中耕松土提地温。大豆喜暖,农场的“一松三耕”技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刚播完种,深松机就往地下扎30多厘米,把冬天积在土里的寒气“放”出去,土壤透气性好了,地温能提高两三摄氏度。之后三次中耕,机器带着三杆尺、护苗器,把土块打碎,护着小苗不被压,地头耕得像用墨斗弹过的线,又平又直。“别小看这松土,土一松,根能扎得深。你看这根须,密密麻麻缠满了土粒,后期抗倒伏准没问题!”种植户云昌文扒开垄土,看着盘根错节的根系笑着说。农场对中耕要求严,伤苗率不能超过1%,每次作业都得“到头到边”,不偏墒、不漏耕,确保每棵苗都能“舒舒服服”长。
控旺防倒长得稳。大豆长到初花期,技术员就带着仪器下地了。“你看这株高,超过40厘米就得喷化控剂。”农业科技术员赵春燕拿着卷尺量着,“配药时加入禾本科药剂和促早熟微肥,既能除禾本科杂草,又能让豆棵子‘长结实’。”这招真管用,喷过药的大豆,茎秆比没喷的粗了一圈,节间也短了不少,风一吹稳稳当当。种植户在地头前算起账:“去年我家30亩大豆用了这技术,后期没倒伏,亩产比前年多收了40斤,光这一项就多赚1000多块!”
叶面喷肥为大豆攒足了“后劲”。一进入结荚期,正是大豆急需养分的关键时候,种植户赵春燕站在地头,看着自走式风幕喷药机在垄间稳稳穿梭——机器驶过的田垄上,带着“营养餐”的雾状肥液像层薄纱,均匀裹住每片豆叶。
“大豆到了结荚期,根吸收养分的劲儿就弱了,叶面喷肥就像直接给叶子‘喂饭’,来得快、补得准。”赵春燕指着油亮的豆叶说,“你看这叶子绿得发亮,就是‘吃’得足的样子,养分顺着茎秆往豆荚里送,一点不耽误事。”等过段时间到了鼓粒期,她还会给“营养餐”加些能让豆粒长得更瓷实的成分。她随手摘了个豆荚轻轻一捏,饱满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剥开一看,豆粒圆滚滚的,很实诚。

玉米管护讲技巧 科学施策促高产
“玉米是‘大肚汉’,管护得跟上趟,不然长不出‘好身板’。”这是老种植户周波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农场为玉米推出的“一松两趟”和“三防三促一控”技术,把管护节点掐得准准的,地里的玉米株株长得敦实,叶片油亮闪着光泽。
“一松两趟”暖地促早发。种完玉米,等封闭除草剂形成药膜,第二天就得上深松机。“这叫‘盲松’,不等出苗先松土,地温能提高两摄氏度,种子发芽能早两三天。”种植户曹成贵蹲在地头,指着整齐的苗眼说,“你看这苗,出得又匀又齐,都是‘松’出来的好处。”之后的两趟地也有讲究,头趟浅松护苗,二趟深趟封垄,最后得让垄沟里有“座犁土”,就像给玉米根盖了层“保温被”,保墒又抗倒。往年他总愁玉米出苗不齐,今年用了这招,缺苗率降到了1%以下。
除草护苗两不误。玉米除草也是“两步走”。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把杂草芽扼杀在土里;2-4片叶期,再喷一遍带助剂的茎叶灭草。“这药像装了‘导航’,专找杂草杀,不伤玉米苗。”正在操作喷药机的郭立臣说,往年人工除草一天顶多铲5亩地,现在机器一响,一小时就能喷1000亩,又快又干净。地里草少了,玉米根系能舒展着长,吸收养分更有劲。
航化作业保丰收。7月中下旬玉米抽雄时,农场请来了“空中帮手”。固定翼飞机进行“一喷多促”作业,药剂喷得非常均匀,杀菌剂、杀虫剂、促早熟药一次到位。“以前抽雄期管不过来,总有地块生病虫害。现在飞机一喷,全农场的玉米都能照顾到,一亩地成本才7块钱,比人工省多了!”种植户望着天上的固定翼飞机,笑得合不拢嘴。这航化作业真管用,玉米后期病害少了,成熟期还能提前三四天,避开早霜妥妥的。

智慧农业来助力 科技赋能管得精
“点开这个APP,地里的温度、湿度、苗情全看得见。”在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技术员刘万亭正演示着数字平台的用法。屏幕上,大豆田、玉米地的监测数据实时跳动,哪个地块该浇水了,哪个地块该喷药了,一目了然。这两年,尾山农场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管护越来越精准。
平台赋能“掌上官”。农场的数字农业平台整合了土壤、气象、病虫害等数据,设置了14个功能板块,把农业、林业、水利等信息“一网打尽”。种植户用手机APP就能查看自家地块的苗情,平台还会根据作物长势推送管护建议。“前几天平台提醒我家玉米该喷药了,还告诉用啥药、咋配,照着做准没错。”种植户许海德说。这平台不光能看数据,还能派单作业,农机手用平板接单,作业轨迹、费用明细清清楚楚,“以前派活靠打电话,现在手机一点就搞定,省老事了!”
科技服务送到家。农场的党员农技服务队是农户的“贴心人”,15名技术员分片包户,田间地头随处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王哥,你家大豆有点缺硼,喷叶面肥时加点硼肥。”技术员林雪松蹲在地里,手把手教种植户配药。农场还办了3期培训班,从无人机操作到数字平台使用,掰开揉碎了讲,现在不少农户都成了“科技达人”。“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打药施肥都有准头,既不浪费又见效快。”许海德竖着大拇指说。
气象护航早预警。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气象监测设备24小时不停转,气温、地温、湿度样样测。“明天有阵雨,后天刮大风,喷药得赶在今天下午。”气象员每天把预报发到微信群,还附上农事建议。今年已发布100余条气象信息,提供4个病虫害防治方案,帮农户避开不少风险。

科学管护入人心 丰产增收底气足
“这些技术看着复杂,其实一学就会,都是实打实的‘致富经’。”在农场的田间课堂上,种植户们凑在一起交流心得。从传统精细管理到智慧技术应用,科学管护的理念早已扎根田间,化作看得见的长势、摸得着的希望。
地头间,农户们比学赶超的劲头足得很。“我家大豆中耕深度32厘米,根扎得比你家的深!”“我给玉米喷药时加了助剂,效果比你那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管护妙招。农机手们也不含糊,中耕时护苗器调得稳稳的,伤苗率控制在0.5%以内,确保每亩地药量不多不少。“咱干活仔细,庄稼长得好,咱收入才能高。”农机手李师傅说。
科学管护带来的变化,大伙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往年大豆倒伏、玉米空秆的情况,今年基本没见着。目前作物长势喜人,农户们算起了丰收账:“大豆亩产少说多收50斤,玉米得多收100斤,30亩地就能多赚几千块!”
“夏管是关键,管护到位了,丰收就有谱。”农场负责人说,接下来还要根据作物长势细化后期管理,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潜力。
夕阳下,田野里的玉米叶沙沙作响,大豆荚鼓鼓囊囊,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期盼。尾山农场的夏管故事,正是北大荒人用科学和汗水浇灌希望的生动写照,在这片黑土地上,丰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