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专稿(文/陈媛 编辑/樟木)
中国电影市场这么好,印度电影圈属于不淡定的那个阵营中,最淡定的了。
美国人话语权最大、技术最先进。韩国人拥有新锐电影人才和性价比最高的后期(虽然现在也并没什么用)。全世界但凡力所能及的影人,都在想尽办法在内地这片孕育着巨大商机的土地上插旗开垦。人人都想挤上这趟拥挤的列车,只为吃一口热乎的吗?并不尽然。
至少,来到中国近7年的Prasad Shetty就不这么认为。出身于印度电影世家的Prasad Shetty,自从6年多前来到中国,一直致力于印度电影在中国的推广,《我的个神啊》在中国取得过亿的破纪录票房,便与他在中间的沟通运作密不可分。印度史上票房季军《巴霍巴利王》在中国的上映,也是他在中间斡旋。同时,他还为王宝强在印度拍摄的导《大闹天竺》,做过资源整合的工作。
浸淫中国电影产业五、六年的经历,除了让他听懂一部分中文,更重要的是让他深入了解了中国电影工业整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几年来市场形势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中印合作的未来,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他眼里,尽管好莱坞文化看似流行,但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大多都是《钢铁侠》这样的视效大片,因为两者之间文化差异太大,“他们就很难拍出打动中国观众的爱情故事。”
而印度文化则与中国文化有更多相似之处。“在中国,如果你想结婚,就得询问父母的意见,而且没有工作和房子,姑娘就不愿意嫁给你。这在印度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想去美国留学,你的妈妈说舍不得你,不同意你去,你可能就去不了。这在印度也是一样的。”Prasad Shetty接连举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当然,票房潜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Prasad Shetty非常坦率地承认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不过,Prasad Shetty提醒我们,在印度面前,中国的人口红利也算不上太“红”,这个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他们的人民以热爱娱乐、热爱电影著称,而且比中国观众更热爱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本土电影,加上看电影成本低廉,宝莱坞(bollywood,印地语)和泰莱坞(tollywood,泰卢固语、泰米尔语)的合体,早已成为世界上产出规模最大的电影产业——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所以,Prasad Shetty告诉我们,印度人并不像受到人口规模限制的美国人和韩国人那样,急于与中国的资本联姻,他们更希望用文化融合的方式,用印度的故事征服中国市场,再与中国影人一起建立一套属于亚洲的电影体系,用来和好莱坞的话语权抗衡。
随着热钱涌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中国电影市场的活跃已经呈现出变质的味道。这个行业泛起了巨大的泡沫。Prasad Shetty也目睹了这个状况,这的确让他感到惊奇。
在印度,“电影公司发布未来三五年的电影片单”这种先说再做的情况很少发生,大家都是先做再说。哪怕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诱惑如此巨大,印度人也不会改变他们一贯的步伐,Prasad Shetty透露,已经有很多导演偷偷来过中国实地考察,但是在他看来,他们最快也要4到5年时间,才能做好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
对于这种“不紧不慢”,除了本土市场发达,印度人没必要冒进,Prasad Shetty还说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初心。Prasad Shetty说了一个段子,如果你在街上大声喊“谁是演员?”大概会有6个人同时看向你。意思是,在印度,电影几乎是所有人都想从事的一个行业,而且,是真爱。这就是这个行业为什么从来不乏真正有才华有创意的,有故事可讲的人,更何况,这可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也就是IP孕育能力)不输中国的古老国家。
Prasad Shetty甚至带着一股自信强调,他所认识的印度电影人中,目前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人顶多只有10%,大多都是制片人,其他90%真正的导演、编剧、演员,都只会为了一个好故事拍电影,一个让人哭也能让人笑的故事。
不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怪现状,Prasad Shetty并不感到悲观。一方面,他清楚知道这个市场从真正市场化开始到现在只有大约15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年轻了”,遇到这些状况都是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他也提醒我们,在中国这五年多里,他遇到过很多年轻的编剧和导演,被他们的创意所惊艳,也亲眼看到很多学校都在培养基础人才,这些都让他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未来。在他看来,这些人最终都会成长起来的,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中国观众除了人口众多,口味驳杂,审美太年轻,变幻莫测,是让包括中国影人在内的所有影人都极其头疼的一件事情。对此,Prasad Shetty倒是不太担心,因为在他看来,随着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新的主流群体,印度电影人也在面临挑战。开挂神片虽然醒脑,但也不能贪杯,想打败好莱坞,赢得年轻观众的心,就必须学会讲述年轻人的生活。所以近些年来,除了传统的浪漫爱情歌舞片、神话史诗片,印度导演也在做着各种尝试,科幻、动作、喜剧,无一不在摸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