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7月30日下午,在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一场。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周钊、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徐辉、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宇、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锦玉共同出席,系统披露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治理、工业制造、轨道交通及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化突破,勾勒出一幅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跃迁的战略路线图。
如今,正值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冲刺“2026年规模突破2000亿元”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四家链主企业展示的成果印证了“一核引领、多极协同”发展路径的有效性——以15家核心企业构建产业中枢,通过50个开放场景加速技术商业化,其中智慧交通、工业质检等6个标杆场景已实现规模化落地。
此次媒体见面会标志着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链主企业完成从技术攻关到生态构建的战略升级。

垂直深耕:大模型重构产业核心场景
当海信网络科技研发总裁周钊详细阐释“海信通途大模型”在城市治理中的实战效能时,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纵深清晰浮现。
这款基于通用大模型底座、深度融合海信20余年行业知识积累的交通垂域大模型,正在重塑城市运行逻辑:在广西桂林暴雨灾害中,76台海信信号机经清淤后全部正常运行,其中包括4台已服役13年的设备,其技术韧性可见一斑。
目前该大模型已在青岛、武汉等城市落地应用,实现民意舆情处理效率提升90%,道路安全隐患识别准确率超80%。
这背后是海信网络科技持续10%的研发投入强度,56项重大科技奖项的坚实支撑,以及覆盖全国95%重点城市的应用网络。
在青岛,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创新浪潮正席卷多个关键产业赛道。
创新奇智推出的国内首个制造业工业大模型“奇智孔明AInnoGC”,通过“一模一体两翼”战略架构,将工业大模型与工业机器人深度耦合,打造出ChatRobot工业具身智能系统;
青岛地铁集团则发布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垂域大模型1.0版本,在6号线试点中实现供电故障处置流程压缩70%,人工操作步骤由27步锐减至7步。
这些创新实践与山东省《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形成战略呼应——该政策明确要求“聚焦高价值场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实施‘人工智能+’应用攻关工程”,而青岛链主企业正以场景化落地响应这一战略导向。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企业在大模型应用中展现出务实的“大小模型协同”路径。
正如海信网络科技所强调的,在专业模型领域持续深耕业务理解力与多系统融合能力,仍是当前创造用户价值的核心。
这种技术路线选择,既是对产业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山东省“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领域支持重大产业攻关”政策精神的精准实践。
智造跃迁:工业场景的AI革命
在见面会上,创新奇智首席执行官徐辉用一组关键数据揭示了青岛制造的智能化进程:
企业累计服务的1200余家客户中制造业占比逾70%,2024年制造业营收贡献突破80%。
这背后是创新奇智在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汽车装备等八大工业赛道的精准布局,其开发的ChatX系列生成式AI应用产品,涵盖从ChatDoc知识管理到ChatRobot工业机器人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其中,在青岛中加特项目部署的设备智能维护系统中,生产效率实现36%的显著提升,这种深度赋能恰与山东省政策中“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要求形成共振。
青岛AI与制造的融合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重构。国华智能副总经理刘锦玉所专注的谐波减速器领域,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关节”,其自主研发已打破国外垄断,不仅实现航天级应用突破,更在山东市场取得80%的绝对占有率。
国华智能通过首创柔轮表面改性技术和共轭啮合协调优化设计方法,有效解决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的“卡脖子”问题。
而青岛地铁大模型联合17家地铁单位和18家产业单位共建技术生态,在供电智能体应用中实现故障定位效率质的飞跃。这种协同创新网络,正是青岛践行《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的“全链条发展、全要素保障”战略的生动体现。
在制造范式变革层面,青岛企业展现出前瞻视野。
创新奇智正推动工业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决策单元进化;海信HiBuilding平台在福耀科技大学的落地,实现全校2.8万台设备的智能管控和“产-运-用-管”全链条节能,综合节能率超20%;青岛地铁则通过大模型驱动运维体系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这些实践印证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中“三年投入50亿元支持产业载体建设”的战略决心,更彰显出青岛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担当。

生态竞合:构建AI第一梯队的青岛路径
当国华智能加速布局北京、上海、青岛三地研发中心,当海信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组建“智慧交通大模型创新联合体”,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集群效应已然显现。
链主企业正通过构建多层次创新网络,推动青岛向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第一梯队迈进:海信网络科技与山东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奇智与青岛啤酒、海尔等本土巨头共建解决方案;青轨科技背靠青岛地铁场景优势,积累的高质量数据集成为智慧城轨智能体的核心燃料。
这种生态构建模式,正是对山东省“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政策导向的务实响应。
政策红利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为青岛AI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山东省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对重大创新产品实施“首购首用”风险补偿;青岛市除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外,更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24条重点产业链的核心赛道。
在“工赋青岛”行动纲领下,技术溢出效应日益显著:青岛地铁大模型开始向港口、电厂等场景延伸;国华智能借力省机器人产业政策,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创新奇智则联合国际头部软件企业Bentley,在CAD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
这座城市的技术野心从未如此清晰——以AI重构交通、制造、能源等基础产业,打造辐射北方的智能经济新高地。
在产业生态培育层面,青岛探索出特色路径。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形成“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共建”的闭环:海信通过开发平台升级实现客户需求响应周期从月到周的跨越;国华智能以航天级谐波减速器技术为支点,撬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青岛地铁构建的行业知识库,将大幅降低全国城轨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
这种生态赋能模式,使青岛在山东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蓝图中占据关键位置。
青岛AI产业的崛起承载着山东智造的未来。当山东省以真金白银支持人形机器人核心研发,当青岛把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作为“一号工程”,这些链主企业展现的不仅是技术创新实力,更是一种产业生态的构建能力。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青岛AI军团正以垂直领域为突破口,以制造场景为主战场,以生态共建为连接器,书写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青岛方案”。
这片曾诞生海尔、海信等制造传奇的土地,如今正通过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孕育着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其探索路径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唯有立足产业根基、深耕垂直场景、构建协同生态,才能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合中赢得战略主动。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