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发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发布

《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

AIGC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苏州AI企业思必驰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等组建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面向智能驾驶、智慧家电等应用场景,协同攻关近场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这些成果应用到安徽奇瑞汽车、浙江吉利汽车上——这是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的典型成果。

7月31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并将共同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律性问题决定,也是全国首个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立法,是《立法法》修改后长三角地区人大加强协同立法的又一重要成果。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各有所长。

上海从2014年起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去十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3.4%提高到4.4%,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提高到11%左右,人才总量从474万提高到769万,高新技术企业从5433家提高到2.5万家,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

2023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提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据人民网报道,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历史性突破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引发了社会对浙江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浙江省将在未来去年,通过“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培育三大科创高地。“3”代表着“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这三大科创高地,而“15”则涵盖了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微电子与光电子等15大关键战略领域。

在安徽,“最牛风投城市”合肥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介绍,该中心于2017年1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设立,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该中心将围绕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人形机器人等科学中心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

长三角科创强强联合,早有探索。

2022年8月,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共同编制了《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从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建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开展区域协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积极成效。

在就此次《决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介绍了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进展。2024年起,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长三角科技部门试点建设了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这些创新联合体纵向联合上下游企业、横向联合高校院所,形成各类资源深度参与联合创新的引力场,加快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

在此基础上,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协同,还需要走深走实。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指出,《决定》的制定,有利于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决定》规定,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同时,长三角将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决定》要求,推动基础研究合作,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支持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

《决定》要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近年来,科技人才的争抢也频频引发关注。这次立法提出,将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人才共育。

《决定》规定,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等,支持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职称跨区域互认,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

另一方面,《决定》明确吸引海外知名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等落户长三角,共同推动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发布

《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

AIGC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苏州AI企业思必驰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等组建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面向智能驾驶、智慧家电等应用场景,协同攻关近场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这些成果应用到安徽奇瑞汽车、浙江吉利汽车上——这是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的典型成果。

7月31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并将共同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律性问题决定,也是全国首个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立法,是《立法法》修改后长三角地区人大加强协同立法的又一重要成果。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各有所长。

上海从2014年起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去十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3.4%提高到4.4%,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提高到11%左右,人才总量从474万提高到769万,高新技术企业从5433家提高到2.5万家,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

2023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提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据人民网报道,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历史性突破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引发了社会对浙江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浙江省将在未来去年,通过“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培育三大科创高地。“3”代表着“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这三大科创高地,而“15”则涵盖了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微电子与光电子等15大关键战略领域。

在安徽,“最牛风投城市”合肥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介绍,该中心于2017年1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设立,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该中心将围绕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人形机器人等科学中心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

长三角科创强强联合,早有探索。

2022年8月,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共同编制了《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从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建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开展区域协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积极成效。

在就此次《决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介绍了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进展。2024年起,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长三角科技部门试点建设了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这些创新联合体纵向联合上下游企业、横向联合高校院所,形成各类资源深度参与联合创新的引力场,加快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

在此基础上,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协同,还需要走深走实。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指出,《决定》的制定,有利于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决定》规定,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同时,长三角将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决定》要求,推动基础研究合作,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支持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

《决定》要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近年来,科技人才的争抢也频频引发关注。这次立法提出,将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人才共育。

《决定》规定,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等,支持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职称跨区域互认,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

另一方面,《决定》明确吸引海外知名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等落户长三角,共同推动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