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微山湖面,十三万亩野生红荷摇曳生姿。盛夏之下,滕州文旅宣传片《墨韵滕州》正式首发——这部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作品,用电影级镜头记录下滕州的烟火气与人文底蕴:墨子科技文化城的古朴典雅、薛国故城的千年遗迹、红荷湿地的潋滟湖光……
制作团队深入街巷,捕捉百姓日常的幸福感,让“善城”的温暖透过荧幕直抵人心。这一刻,滕州向世界展开的不仅是一幅画卷,更是一座连续七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的城市,如何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创新为翼,打造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
滕州,这座因泉水“腾涌”得名的鲁南小城,是北辛文化滋养了7300年的文明沃土。作为“科圣”墨子、“工圣”鲁班的故里,它坐拥6座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馆2座),堪称全国县级博物馆密度之最。全国最大的县级博物馆群“一塔六馆”矗立于龙泉广场,6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滕侯鼎、汉画像石与墨子科创、鲁班发明等展陈相映成趣,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自然馈赠同样慷慨,微山湖红荷湿地拥有13万亩野生红荷、55公里湖岸线,享有“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莲青山层峦叠嶂,旱海奇观气势磅礴;龙山龙湖山水交融,清代刘墉“南望微湖怀夜月”的诗意至今流淌。
如此禀赋,恰似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智慧——既吸引游客,更为文旅融合埋下伏笔。然而,滕州并未止步于“靠山吃山”。面对全国县域旅游“旺丁不旺财”“多县一面”的困局,滕州选择以顶层设计破题:投资58亿元谋划16个支撑性项目,构建“一城一园一山一水”发展格局,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链条。

从资源到产业的精妙转化
滕州文旅实践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在这里,文化绝非静态展示,在墨子科技文化城,全息投影重现鲁班榫卯技艺,数字交互让游客穿越时空触摸“中华科技文化寻源地”;薛国故城遗址掀起“跟着考古学家打卡东方古滕文明”的热潮,其溢出效应带动周边消费街区崛起。
非遗同样焕发新生。滕县松枝鸟、张汪竹木玩具等4项非遗项目入选成都国际非遗节,数量居全国县级首位;柳琴戏“拉魂腔”回荡街巷,鲁班锁化身巧林积木,让工匠精神在孩子手中延续。
依托深厚工业底蕴,今缘春生态酿酒园推出“酒窖探秘+定制封坛”体验,鼎盛酱园开放百年古法酿造探访,工业旅游产值突破1.65亿元。农业资源则转化为沉浸式场景:龙阳镇“龙湖月色”示范区整合437亩土地,打造亲水沙滩、萌宠乐园;西岗九龙湾湿地、滨湖“莲屿下王”渔村让游客“品荷乡湖鲜,宿微湖夜月”。
微湖全鱼宴承袭康熙御膳技艺,四孔鲤鱼寓意“四海升平”;滕州辣子鸡、羊肉汤登上“红荷杯”烹饪大赛舞台。这种“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交叉渗透,2024年带动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90亿元;今年五一假期,实现旅游营收4.29亿元,同比增长26.2%。

科技与智慧的双轮并进
县域旅游的长“热”,终需回归治理之本。滕州深谙此理,将“中华善城”精神转化为“善治”实践。
当游客驱车至红荷湿地景区,只需轻点手机——“善游汇”平台实现“一码游滕州、一卡通消费”,智慧导览、门票预约、餐饮支付无缝衔接。这一数智化服务系统,是滕州破解县域旅游“停车难、如厕难、信息不对称”痛点的关键。今年“五一”期间,其客流分流功能让漆扇DIY、湿地寻宝等活动井然有序。
在莲屿下王岛,全息投影重现古战场;高空漂流616米凌空飞驰,仿古观光火车穿行荷丛,“铁道游击”情景剧活化红色记忆。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双城联动”模式。本届红荷湿地文化旅游季首创与济南大明湖合作,整合两地荷花资源,推出“山东双荷文化旅游线”。济南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张利坦言:“放大‘1+1>2’聚合效应,让泉城的温婉与善城的灵秀在荷香中同频共振。”
从《墨韵滕州》镜头里的烟火街巷,到红荷湿地摩肩接踵的游人,这座曾以煤炭为支柱的工业小城,正以墨子“兼爱非攻”的包容、鲁班“巧夺天工”的匠心,书写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2025年,其文旅产业密度已跃居山东县域前列:春节期间堂食订单量同比激增173%,增速全国第一;A级景区接待游客123.92万人次。
滕州经验证明,避免“多县一面”需深挖本地基因——将农耕文明转化为文旅要素,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