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AR眼镜,一度被创业者们调侃为“地狱级别难度”的赛道。过去十年,几乎所有硅谷科技巨头都曾下注其中,但除了核心供应商高通,没人真正从中挣到钱。
“如果一个行业,连顶尖科技巨头连续十年都做不成事,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它特别难,门槛高到可怕;要么它压根就是个垃圾行业,没人能挣钱。”XREAL创始人徐驰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
这番判断并不夸张。AR不是一个可以靠资源堆出来的行业,它牵涉到显示、光学、芯片、操作系统、感知交互、内容生态等复杂体系。即使是手握数千亿现金流的巨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这条技术链闭合。更何况终端产品要进入消费市场,还要过“实用性”和“刚需性”两道门槛。
但即便如此,行业却从未真正熄火。巨头没退场,创业者也不断涌入。徐驰认为,“因为大家始终相信,这是一个对的赛道。”
在他看来,这个赛道让人兴奋的点在于,“它一定是替代手机的下一个终端”。
约20年前,多点触控的引入催生了智能手机,带来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全新连接方式。如果AI是下一轮人机交互变革的起点,那么它所需要的新终端,也许会从“手”转向“眼”和“口”——对话、视线、环境感知将成为主流交互方式,而眼镜将是合理的载体。
AI的爆发式进步,或许为这个苦熬十年的行业打开了一条解法之路。
“对比两三年前和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AI。”徐驰直言,“它让我们突然意识到,AR最大的痛点——3D交互效率低、信息筛选困难——可能被AI彻底解决了。
于是,一个表面上“失败”的行业,突然被重新点燃。2024年初至今,一场热闹的“百镜大战”悄然打响。华为、百度、小米、阿里等科技巨头均已入局AR/AI眼镜领域;海外,Meta与Ray-Ban联手打造时尚与功能兼具的智能眼镜,引发一波小热潮。
不过,在徐驰看来,这场“百镜大战”更多是一场“幻觉式繁荣”。
“它只发生在中国,只集中在CES,很多厂商只是复制Ray-Ban Meta的做法,真正底层的技术并不理想。”他认为,这波热潮终将冷却,但不会消失,AI的到来反而让真正具备底层构建能力的玩家,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机会。
以下为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与徐驰的对话,经编辑有删减:
“AR眼镜还处于上半场的上半场”
Q:XREAL又做芯片又建厂,如今随着小米、华为等大厂入局,并且开始像你们一样做很重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你们的核心能力可能会削弱?
徐驰:对大厂来说,这点钱不算什么,无非是他们比我们慢个两年,三个月就能出成果。在这样的赛道上,拼的是长期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等他们赶上我们这代芯片时,我们有没有下一代产品?
这个行业还远未到终局,现在的AR眼镜很像智能手机的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上半场”。我们碰巧入局够早,十年前就扎进这个行业,又碰巧擅长这件事。如果哪个大厂跳进来就能轻易颠覆行业,那我们活该被淘汰。
现在还没到华为、小米发力的时候。如果你去看2012年的手机行业,或者过去两年的智能汽车行业,小米、华为进入赛道往往是行业从上半场进入下半场的标志。
眼镜行业远没到那一步,它未来的的市场规模可能接近手机份额,但现在还只是百万级。这个行业没有神话,不可能从百万级一下跳到人均一个。
Q:怎么判定市场能够接近手机规模?
徐驰:现在手机或整个信息世界被压缩在二维屏幕里,但真实信息本该是三维的,如果有一天能有真3D的呈现平台,让人类更高效地和信息互动,这必然更符合逻辑。
之前没实现,是因为技术迭代是跨越式、非线性的。10年前我们就觉得,信息呈现方式一定会催生出替代手机的新终端,就像手机替代电脑。不同媒介在不断被替代,大趋势是终端离人越来越近,而眼镜可能就是比手机更近的东西。
最近更让我们激动的是AI的成熟落地。AI越来越聪明,不仅能提升交互效率,还能预处理大量信息,硅谷大厂都在这块砸钱,大家都认为这是最可能替代手机的终端。
Q:和英伟达、寒武纪,光学蔡司、莱卡比,你们自研的芯片和光学供应链护城河足够深吗?
徐驰:当年也有人问过特斯拉和苹果:手机行业有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凭什么成?汽车是百年供应链,特斯拉这些新兵凭什么匹敌?
小公司的优势可能在于更灵活,对行业细节的判断更精准,做决策更坚决。
Q:消费者对AI眼镜的需求是不是已经从尝鲜变成了实用?
徐驰:远远没有,今天这个行业还没有密室逃脱的份额大,大众用户对这事的了解程度远没有剧本杀的受众大,说明我们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市场比较好的是,大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今天AI眼镜很可能是这些可穿戴设备里面最有热点的,但我们需要把这些热点转化成更好的体验。
Q:去年XREAL和Google宣布达成合作,后者在这个产品线投入的权重大概是多少?
徐驰:今年Google I/O有25%的时间在讲XR,大模型也融入了这个系统。Android XR现在有两千多人在做,所有Google软件都在为XR做适配,所以这对Google是战略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Google的联创们也认为,通用AI Agent会是眼镜端最重要的,他们对这个行业有很强的执念,觉得10-15年前技术和AI都不成熟,且高估了自己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这次他们选择不下场自己做,而是和合作伙伴一起,把不擅长的交给我们,我们不擅长的,比如生态和规则定义,交给他们,这样有机会让整个生态快速统一、去碎片化。
Q:真正的AI智能眼镜应该是什么样的?
徐驰:今天的AI眼镜得分级,现在最多算L2,只能说是智能眼镜,甚至开玩笑说可能是“AI弱智眼镜”。它现在更像个5岁小孩住在眼镜里,真正有用的AI眼镜,应该是住在你眼镜里的助理,心智和智力得是20多岁的成年人。
去年年底我试了Google早期眼镜的demo,明显感受到这是从L2向L4、向自主化迈进的过程。
Google I/O里提到对未来AI Agent能力的期待是三个P:更个人化(personal)、更主动(proactive)、更强大(powerful)。要做到更个性化、更主动,拿在手里的手机其实不合理 —— 只有戴在眼前,它才能看到你看到的,才能主动自发地互动。
所以趋势很明确:新的AI会催生出新终端,而新终端一定在你面前。
“百镜大战”看似热闹,实则“尚未及格”
Q:怎么看待当下的AR眼镜赛道?
徐驰:今天这个行业还处于上半场,就像iPhone出来前的手机行业、早期的新能源车行业,这时候只能靠产品教育市场。
消费电子的上半场偏电子,重硬科技和创新;下半场偏消费,重营销、差异化和用户洞察。现在行业甚至还在电子行业的更上半场,所以只能靠技术创新。
Q:你在今年初称要在小米入场之前做好准备,它的产品发布符合你最开始的期待吗?
徐驰:我说的小米入场,得像造车那样真心打磨一款产品才算,现在这还不算。目前大家更像是在复制Ray-Ban Meta眼镜,做个中国版尝试。
小米的眼镜在蓝牙、拍照、待机等是目前所有同类产品里优化得最好的。但即便优化到这个程度,作为科技尝鲜者可能会买,可普通大众对它的期待还是会有落差。
这就是行业现在最大的问题,这种落差不是靠小米在现有层面打磨就能弥补的。
Q:小米、华为只是试水AI眼镜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徐驰:如果我是大厂,现在战略优先级肯定在新能源车。但等眼镜被证明能替代手机,他们一定会入局。参考汽车行业,他们可能要等到2027、2028年,产品形态、技术路径确定后再进场。
Q:怎么看待所谓的“百镜大战”?
徐驰:现在“百镜大战”看着热闹,但得关注“水下的战争”。如果大家都只是在供应链里攒设备、搞点差异化,这行业还差得远——所有加起来能卖过一百万就不错了,说明供应链都没成熟。
现在终端搞得五花八门,其实很多竞争都在表面,大家在用打下半场消费电子的心态(偏营销)打上半场的仗。这个行业还有太多技术要突破,先过了及格线才行。
真正驱动行业成熟的是水下的技术创新。“百镜大战”只在中国和CES上演,厂商争相复制Ray-Ban Meta,只是阶段性的虚假繁荣。
Q:具体指哪些技术创新?
徐驰:理想中大厂真正下场,AI眼镜得回归70%的AI能力+ 30%的眼镜配合能力。
现在的AI不够智能。全球在多模态上遥遥领先的是Google,他们用Gemini训练时,把Youtube的所有语料都用上了。如果只用文本语料,AI就像个睿智却失明的人;但有了Youtube上的空间化物料(游戏视频、分景视频等),AI的认知维度会完全不同。
再看眼镜本身:得先做好一副“好眼镜”—— 待机时间够长、佩戴舒适;显示要自然;编程时不会因光栅、光波导出问题。
Q:不成熟的核心是在AI还是硬件?
徐驰:很难说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但有一点明确:AI会催生一波新的可穿戴设备。现在,不管是相机、眼镜还是耳机,新出AI相关设备没有让人觉得“不一样”,这就说明行业还不成熟。
行业刚起步时,从来都是软硬件联合研发的。我们跟Google合作,不是它做好软件我们去适配,而是双方都不知道边界在哪,我们得一起协同打磨。
我们现在就是想先做出一个百万级的爆款。这个事,行业里除了Ray-Ban Meta靠补贴冲量,其他中国公司都没真正做到过。
Q:上半场最难或者说最欠缺的点是什么?
徐驰:几乎全都欠缺。对比两三年前,现在最大的变革就是AI,3D化交互效率低的问题,可能会被AI彻底解决,最后一块拼图也快拼上了。
Google为什么先出大一点的头盔,再慢慢做AR眼镜、AI眼镜?因为AI眼镜对重量等要求太苛刻了,可调整的空间很少,必须打磨到足够好才能出来。
现在XREAL的壁垒,确实在AR眼镜上。但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在AI眼镜上建壁垒,难度肯定比在AR眼镜上大。现在的AI眼镜没什么壁垒,芯片、方案都是现成的,大家拿模块攒一攒就能做。但真要是这样就能成,那市场早就是华为、小米的了。
这行业现在特别像当年的智能音箱,入局的玩家都像:一部分硬件厂商,一部分互联网(AI)厂商。如果现在行业就成了,那游戏也就结束了;要是体验不够好,可能就成了第二个智能音箱行业;要是体验好,也会被几个巨头瓜分。
Q:上半场最焦虑的是什么?资金、技术,还是未来硬件落地的不确定性?
徐驰:按雷总的话来讲,上半场的创新行业里,节奏感特别重要,每一步都不能踩空,得在对的技术环境、对的市场氛围里做。两年前我们制定目标时,想着先做好便携大屏,这市场天花板是千万级;但做空间计算必须跟生态伙伴共创,当时最焦虑的就是“万一Google不跟我们玩怎么办”。
Q:上半场到下半场的核心拐点的因素是什么?
徐驰:至少得是千万级规模,体验得足够好,让消费者愿意买单,还不能靠补贴。时间节点可能在2027、2028年。因为20年前iPhone出来,20年后新终端崛起,也算一个技术周期的轮回。
Q:下半场的竞争核心会变成什么?
徐驰:上半场靠技术创新,下半场靠用户认知和品牌力,那时候比的是:你是不是用户心智里的首选。更多大厂入局之后,会开始拼渠道、拼营销,也一定会有持续的研发,但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