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银共居”商业实验:入住率100%,靠“小而美”吸引高净值老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银共居”商业实验:入住率100%,靠“小而美”吸引高净值老人

不靠政府补贴,全自费仍满租。

文|艾年 齐妍妍

传统养老院面临情感缺失、服务僵化的困境,居家养老又难以解决孤独和照护难题,未来的老年生活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好好园馆”是中国台湾第一座“青银共居”的服务住宅创新项目。由退休教授纪金山发起,其核心愿景是打造一个“自己老后都想住的地方”。

其特别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养老机构的单一功能,只为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互助的“类家庭社群”。

好好园馆具有实验性质,它不意在仿古,而是尝试在现代社会进行一场大胆的“共居”实验,重构人际“社会网络”,并将其作为未来照护老人的核心解决方案。

占地3000坪的“好好园馆”于2019年底完工,并实现满租,成为中国台湾养老服务领域的新标杆。

“好好园馆”如何颠覆传统?不靠政府补贴、全自费运营的“共老聚落”,究竟如何构建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其成功的核心要素和运营逻辑,又将为中国大陆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创新启示?

本文将深入剖析“好好园馆”的实践路径,探寻其构建“开放、自主、弹性”老年生活模式的奥秘。

o1“类家庭”社群实验

好好园馆的核心业务逻辑是“生活化支持”模式的一次升级。

通过营造“类家庭社群”,让居住、社交和专业护理有机融合,创造一个“兼具照顾与社会化功能、小规模、高人力比、提供客制化服务的家园”。

创始人认为,“类家人”关系是一种既有情感温度又保持独立界限、既能提供专业服务又能实现社交互助的新型社群关系。

少了传统家庭中的理所当然和“情绪勒索”,是一种基于互相尊重、保持独立、但又相互关心的关系。

与传统家庭照护的区别:它突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将互助范围扩展到由共同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连接起来的“类家人”社群。

与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村的区别:不依赖僵化的 SOP 和服务标准,而是强调客制化和弹性,让长者拥有更多自主权,并成为互助网络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非被动接受服务者。

这种关系让长者在获得照护的同时,能更好地进行“再社会化”,重拾社交的乐趣,并保持自我主导权。

o2 如何构建一个有生命的“类家人”社群?

构建一个开放、有活力且具有情感连接的“类家庭社群”,在于从空间设计到服务体系,始终要围绕“类家庭”的理念展开。

01 小规模运营

为确保“类家人”的氛围,避免大型机构的疏离感,纪金山教授将规模控制在40余户,这使得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能真正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02 物理空间:6:4 的黄金设计比例

为了最大化地鼓励居民互动,好好园馆在建筑设计上,规划出“公共六:私人四”的设计比例。

大面积的公共区域是促进偶遇、自发交流和共同活动的“第三空间”。

园区内设有24小时书店、公共菜园、公共餐厅,甚至每层楼都配备了共享厨房,这些空间成为了居民们展示厨艺、分享食谱、互相学习的枢纽,自然而然地编织起强大的社会网络。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依次为:有本书房、好好聚一聚餐厅和十个功能不同的交谊厅)

03 高度客制化的服务

生活管家24小时在线,他们的角色更像是陪伴者,而非服务者,提供情感支持、就医协助和生活支持,有助于与住户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此外,不同于机构的标准化服务,好好园馆重视每一个住民的独特性,提供客制化、个人化的服务。

例如,针对一位曾被多家机构拒收的中重度失智长者,好好园馆破例以3:1的高人力比(三名工作人员照护一位老人)进行定制化照护,远超规定的1:6比例。

这种高度客制化的服务,能满足传统机构无法解决的极端需求,例如,可陪伴住户出国游玩、探亲等。

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务也成为其高溢价和高口碑的来源,使其可以不依赖政府补贴,摆脱政策对服务天花板的限制(为了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台湾地区政策倾向于推动服务的标准化。使许多接受政府补助的机构,难以提供超出标准范围的个性化、非标准化服务 )。

04 居住模式:弹性自主的“两地居”生活主张

好好园馆提出了“两地居”这一创新生活主张,允许长者在园馆的共居生活与原有家庭的独居生活之间灵活切换,充分尊重长者的自主权。

长者感到孤单或渴望社交时,他们可以来园馆结交朋友;当他们需要独处时,又可回到家中。

这种“爱来就来,爱走就走”的模式,可以降低老人入住的心理门槛,鼓励他们进行动态的社会交际,避免了单一居住模式可能导致的社交固化或隔绝。

05 跨世代交流:青年融入与活力延续

创始人认为,一个社区的生命力源于世代的交融。如果一个社区里只有老人,那即使硬件再好,也不过是高级护理之家。年轻人的参与,可以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确保了社群活力的延续。

好好园馆不仅定期举办艺术手作、自然探险等课程,邀请大学生前来互动授课,还规划了青年旅社形式的房型,提前部署跨龄共居的可能性。

o3 高粘性“社区网络”的巨大商业价值

“好好园馆”的商业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颠覆,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新型“社区网络”来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01 独特定位:体验、共享与终身居住

好好园馆对场地赋予了三重功能,以吸引不同需求的银发族。

  • 体验:首先是面向大众开放,提供共居体验的机会,吸引更广泛的群体了解并参与这种新型社区模式。
  • 共享:对于已加入“好好家族”的成员,这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提供温馨支持的补充居住环境。
  • 终身住宅:为核心成员提供终身居住选项,确保他们能在此安享晚年。

02 盈利模型:会员制下的弹性定价

收费结构分为入会费、生活费和服务费三部分,并创新性地采用了会员分级制,兼顾了短、中、长期居住需求。

  • 入会费(押金):用户预缴的费用,可在退租时退还。预缴越多,月度生活费越优惠,此举鼓励了长者长期入住,增强了用户黏性。
  • 生活费(月租):包含住宿、餐饮及馆内丰富的艺术、健身课程。价格透明,月租租金约13000元/月,年租的月租金约11000元/月,对长期居住者更友好。
  • 服务费(年缴/终身):可选择年缴6万新台币(约14000元),或一次性缴纳50万新台币(约12万元),享有终身服务。这部分费用主要针对核心服务,如“生活管家”(负责评估长者需求、制定照护计划并整合社会资源)和部分定制化支持。
  • 额外定制服务:对于超出基本套餐的个性化服务,如陪伴出国、陪伴就医、特殊护理等,则需额外计算费用。这使得其服务边界远超传统机构,满足了高净值长者的多元、定制化需求。

这种分层定价和弹性付费机制,吸引了从偶住体验者到长期居住核心成员等不同客群,构建了多层次的收入来源。

03 核心业务生态:从服务输出到联盟构建

纪金山教授的商业布局远不止“好好园馆”一个项目,其通过“有本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一个养老服务生态圈。

  • 好好园馆:提供创新服务住宅和青银共居社区。它是整个生态圈的“体验中心”和“社群载体”,吸引并汇聚长者,形成高粘性社群。
  • 有本生活坊: 家创新型态的社区照顾咖啡馆, 社会企业的模式,整合社群的 量,共同推出社区餐饮、居家服务、照护资源转介、长照咨询等服务。它是生态圈中提供专业居家服务的关键支撑。
  • 有本坊居家服务机构/有本坊居家长照机构社区整合型服务中心(A):这些是“有本”体系下的专业照护机构 ,提供更全面的居家和社区整合型长照服务。其居家服务团队,不仅服务于好好园馆内的长者,还能承包周边社区的居家服务,形成服务半径的延伸。
  • 爱长照:解决照顾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长照专业者的论坛、关心长期照顾者的媒体。

为好好园馆的住民及其家庭提供长照相关的资讯、资源链接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长期照护需求。

04 未来:轻资产扩张,服务模式复制

好好园馆未来的发展目标是筹划“好好住宅联盟”,目标是与房地产公司合作,由地产公司负责房屋建设,好好园馆输出服务系统,实现轻资产扩张,将这种成功的服务模式普及化。

o4 成功关键及对银发市场的启示

“好好园馆”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为内地银发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01 理念先行,精准定位“小而美”

好好园馆的成功,首先源于其“自己老后都想住的地方”这一以终为始的愿景。放弃大而全的养生村模式,选择小规模、高人力比的模式,更易于建立深度人际关系。

它精准锁定了追求高品质、有社交、有经济支持的亚健康和健康长者市场,填补了传统机构和居家养老之间的市场空白。

02 非标准化服务价值凸显

在政策高度管制的背景下(《长照法》对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式、机构设立、人员配置、服务内容以及政府补助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范),好好园馆通过市场化运作,选择全自费、会员制的模式,提供非标准化的定制服务,满足了高端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为养老行业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03 运营管理的精细化

无论是6:4的公共空间设计、“类家人”的服务理念,还是“两地居”的弹性模式,都体现了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深刻洞察。

这些细节设计,共同构建了其强大的社群壁垒,使其难以被简单复制。

04 生态协同与轻资产扩张

纪金山教授从社区服务到实体住宅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以及未来“服务系统输出”的轻资产扩张愿景,都值得借鉴。

养老服务的未来,可能不只是重资产的地产开发,更是服务和运营能力的输出。

05 复制性难题

以“关系”为核心的模式,高度依赖于运营团队的理念、服务质量和人际连接能力,难以被简单标准化复制。这使得其扩张速度可能受到限制。

同时,高人力比和客制化服务意味着高昂的运营成本,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盈利,是其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银共居”商业实验:入住率100%,靠“小而美”吸引高净值老人

不靠政府补贴,全自费仍满租。

文|艾年 齐妍妍

传统养老院面临情感缺失、服务僵化的困境,居家养老又难以解决孤独和照护难题,未来的老年生活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好好园馆”是中国台湾第一座“青银共居”的服务住宅创新项目。由退休教授纪金山发起,其核心愿景是打造一个“自己老后都想住的地方”。

其特别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养老机构的单一功能,只为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互助的“类家庭社群”。

好好园馆具有实验性质,它不意在仿古,而是尝试在现代社会进行一场大胆的“共居”实验,重构人际“社会网络”,并将其作为未来照护老人的核心解决方案。

占地3000坪的“好好园馆”于2019年底完工,并实现满租,成为中国台湾养老服务领域的新标杆。

“好好园馆”如何颠覆传统?不靠政府补贴、全自费运营的“共老聚落”,究竟如何构建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其成功的核心要素和运营逻辑,又将为中国大陆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创新启示?

本文将深入剖析“好好园馆”的实践路径,探寻其构建“开放、自主、弹性”老年生活模式的奥秘。

o1“类家庭”社群实验

好好园馆的核心业务逻辑是“生活化支持”模式的一次升级。

通过营造“类家庭社群”,让居住、社交和专业护理有机融合,创造一个“兼具照顾与社会化功能、小规模、高人力比、提供客制化服务的家园”。

创始人认为,“类家人”关系是一种既有情感温度又保持独立界限、既能提供专业服务又能实现社交互助的新型社群关系。

少了传统家庭中的理所当然和“情绪勒索”,是一种基于互相尊重、保持独立、但又相互关心的关系。

与传统家庭照护的区别:它突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将互助范围扩展到由共同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连接起来的“类家人”社群。

与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村的区别:不依赖僵化的 SOP 和服务标准,而是强调客制化和弹性,让长者拥有更多自主权,并成为互助网络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非被动接受服务者。

这种关系让长者在获得照护的同时,能更好地进行“再社会化”,重拾社交的乐趣,并保持自我主导权。

o2 如何构建一个有生命的“类家人”社群?

构建一个开放、有活力且具有情感连接的“类家庭社群”,在于从空间设计到服务体系,始终要围绕“类家庭”的理念展开。

01 小规模运营

为确保“类家人”的氛围,避免大型机构的疏离感,纪金山教授将规模控制在40余户,这使得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能真正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02 物理空间:6:4 的黄金设计比例

为了最大化地鼓励居民互动,好好园馆在建筑设计上,规划出“公共六:私人四”的设计比例。

大面积的公共区域是促进偶遇、自发交流和共同活动的“第三空间”。

园区内设有24小时书店、公共菜园、公共餐厅,甚至每层楼都配备了共享厨房,这些空间成为了居民们展示厨艺、分享食谱、互相学习的枢纽,自然而然地编织起强大的社会网络。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依次为:有本书房、好好聚一聚餐厅和十个功能不同的交谊厅)

03 高度客制化的服务

生活管家24小时在线,他们的角色更像是陪伴者,而非服务者,提供情感支持、就医协助和生活支持,有助于与住户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此外,不同于机构的标准化服务,好好园馆重视每一个住民的独特性,提供客制化、个人化的服务。

例如,针对一位曾被多家机构拒收的中重度失智长者,好好园馆破例以3:1的高人力比(三名工作人员照护一位老人)进行定制化照护,远超规定的1:6比例。

这种高度客制化的服务,能满足传统机构无法解决的极端需求,例如,可陪伴住户出国游玩、探亲等。

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务也成为其高溢价和高口碑的来源,使其可以不依赖政府补贴,摆脱政策对服务天花板的限制(为了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台湾地区政策倾向于推动服务的标准化。使许多接受政府补助的机构,难以提供超出标准范围的个性化、非标准化服务 )。

04 居住模式:弹性自主的“两地居”生活主张

好好园馆提出了“两地居”这一创新生活主张,允许长者在园馆的共居生活与原有家庭的独居生活之间灵活切换,充分尊重长者的自主权。

长者感到孤单或渴望社交时,他们可以来园馆结交朋友;当他们需要独处时,又可回到家中。

这种“爱来就来,爱走就走”的模式,可以降低老人入住的心理门槛,鼓励他们进行动态的社会交际,避免了单一居住模式可能导致的社交固化或隔绝。

05 跨世代交流:青年融入与活力延续

创始人认为,一个社区的生命力源于世代的交融。如果一个社区里只有老人,那即使硬件再好,也不过是高级护理之家。年轻人的参与,可以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确保了社群活力的延续。

好好园馆不仅定期举办艺术手作、自然探险等课程,邀请大学生前来互动授课,还规划了青年旅社形式的房型,提前部署跨龄共居的可能性。

o3 高粘性“社区网络”的巨大商业价值

“好好园馆”的商业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颠覆,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新型“社区网络”来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01 独特定位:体验、共享与终身居住

好好园馆对场地赋予了三重功能,以吸引不同需求的银发族。

  • 体验:首先是面向大众开放,提供共居体验的机会,吸引更广泛的群体了解并参与这种新型社区模式。
  • 共享:对于已加入“好好家族”的成员,这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提供温馨支持的补充居住环境。
  • 终身住宅:为核心成员提供终身居住选项,确保他们能在此安享晚年。

02 盈利模型:会员制下的弹性定价

收费结构分为入会费、生活费和服务费三部分,并创新性地采用了会员分级制,兼顾了短、中、长期居住需求。

  • 入会费(押金):用户预缴的费用,可在退租时退还。预缴越多,月度生活费越优惠,此举鼓励了长者长期入住,增强了用户黏性。
  • 生活费(月租):包含住宿、餐饮及馆内丰富的艺术、健身课程。价格透明,月租租金约13000元/月,年租的月租金约11000元/月,对长期居住者更友好。
  • 服务费(年缴/终身):可选择年缴6万新台币(约14000元),或一次性缴纳50万新台币(约12万元),享有终身服务。这部分费用主要针对核心服务,如“生活管家”(负责评估长者需求、制定照护计划并整合社会资源)和部分定制化支持。
  • 额外定制服务:对于超出基本套餐的个性化服务,如陪伴出国、陪伴就医、特殊护理等,则需额外计算费用。这使得其服务边界远超传统机构,满足了高净值长者的多元、定制化需求。

这种分层定价和弹性付费机制,吸引了从偶住体验者到长期居住核心成员等不同客群,构建了多层次的收入来源。

03 核心业务生态:从服务输出到联盟构建

纪金山教授的商业布局远不止“好好园馆”一个项目,其通过“有本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一个养老服务生态圈。

  • 好好园馆:提供创新服务住宅和青银共居社区。它是整个生态圈的“体验中心”和“社群载体”,吸引并汇聚长者,形成高粘性社群。
  • 有本生活坊: 家创新型态的社区照顾咖啡馆, 社会企业的模式,整合社群的 量,共同推出社区餐饮、居家服务、照护资源转介、长照咨询等服务。它是生态圈中提供专业居家服务的关键支撑。
  • 有本坊居家服务机构/有本坊居家长照机构社区整合型服务中心(A):这些是“有本”体系下的专业照护机构 ,提供更全面的居家和社区整合型长照服务。其居家服务团队,不仅服务于好好园馆内的长者,还能承包周边社区的居家服务,形成服务半径的延伸。
  • 爱长照:解决照顾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长照专业者的论坛、关心长期照顾者的媒体。

为好好园馆的住民及其家庭提供长照相关的资讯、资源链接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长期照护需求。

04 未来:轻资产扩张,服务模式复制

好好园馆未来的发展目标是筹划“好好住宅联盟”,目标是与房地产公司合作,由地产公司负责房屋建设,好好园馆输出服务系统,实现轻资产扩张,将这种成功的服务模式普及化。

o4 成功关键及对银发市场的启示

“好好园馆”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为内地银发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01 理念先行,精准定位“小而美”

好好园馆的成功,首先源于其“自己老后都想住的地方”这一以终为始的愿景。放弃大而全的养生村模式,选择小规模、高人力比的模式,更易于建立深度人际关系。

它精准锁定了追求高品质、有社交、有经济支持的亚健康和健康长者市场,填补了传统机构和居家养老之间的市场空白。

02 非标准化服务价值凸显

在政策高度管制的背景下(《长照法》对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式、机构设立、人员配置、服务内容以及政府补助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范),好好园馆通过市场化运作,选择全自费、会员制的模式,提供非标准化的定制服务,满足了高端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为养老行业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03 运营管理的精细化

无论是6:4的公共空间设计、“类家人”的服务理念,还是“两地居”的弹性模式,都体现了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深刻洞察。

这些细节设计,共同构建了其强大的社群壁垒,使其难以被简单复制。

04 生态协同与轻资产扩张

纪金山教授从社区服务到实体住宅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以及未来“服务系统输出”的轻资产扩张愿景,都值得借鉴。

养老服务的未来,可能不只是重资产的地产开发,更是服务和运营能力的输出。

05 复制性难题

以“关系”为核心的模式,高度依赖于运营团队的理念、服务质量和人际连接能力,难以被简单标准化复制。这使得其扩张速度可能受到限制。

同时,高人力比和客制化服务意味着高昂的运营成本,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盈利,是其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