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冰棍撬动大产业 哈尔滨冰品借文旅融合升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冰棍撬动大产业 哈尔滨冰品借文旅融合升级

在这座冬季气温常跌破零下30摄氏度的城市,冰品消费的火热似乎颠覆了物理常识。为何极寒之地会孕育出繁荣的冷饮市场?这背后,是历史积淀、地域优势与时代机遇共同书写的产业故事。

文丨王芊

进入暑期,冰城哈尔滨再度迎来旅游高峰。中央大街上,烈日下的马迭尔冷饮门前蜿蜒着长队,飘着奶香的马迭尔冰棍是游客争相品尝的消暑标配;道外靖宇街的老鼎丰店内,每桌一份的老鼎丰奶油冰糕驱散了8月的暑热;烟囱面包搭配完达山冰激凌,成为网红吃法,这波潮流从冬天延续至盛夏。在这座冬季气温常跌破零下30摄氏度的城市,冰品消费的火热似乎颠覆了物理常识。为何极寒之地会孕育出繁荣的冷饮市场?这背后,是历史积淀、地域优势与时代机遇共同书写的产业故事。

(游客们共同品尝马迭尔冰棍 图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百年传承,一根冰棍里的城市记忆

哈尔滨人钟爱冰品有着百年的历史。坊间传闻1906年,法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在哈尔滨创建马迭尔宾馆,一个落魄的白俄贵族晕倒在马迭尔宾馆的门口,开斯普救下他,贵族醒来后,为了报答开斯普的救命之恩,将他从宫廷带出的冰激凌秘方赠给了他。开斯普反复调试,这支“方方正正,冰中带香”的马迭尔冰棍由此诞生,成为穿越世纪的城市符号。

马迭尔冰棍

这根冰棍见证了历史,也催生了产业的蓬勃发展。1947年,哈尔滨冰棍厂已多达50余家,旺季时日产量高达150万支。计划经济时代,冰品作为“劳动保障用品”进入千家万户,为哈尔滨市民“全民食冰”的独特传统奠定了基础。

如今,老字号们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的老鼎丰店内,食客从幼童到白发的老人。年近七旬的李先生是老道外人,他说:“小时候舍不得吃,现在想吃了就来一份,这是一种习惯。”

同样,曾短暂停业的“中华老字号”南极冷饮厅,也凭借其经典的球形雪糕,在回归后吸引着无数老顾客前来追寻二十年前的“冰城顶流”滋味。这些老字号,是哈尔滨冰品文化的活化石。

天时地利,解构“极寒冰品”现象

身处寒地,却钟爱冰品,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独特的气候、生活习惯与产业优势的完美结合。

首先,是“冰火两重天”的室内外温差。当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度可以达到20摄氏度以上,干燥的暖气催生出强烈的“降温刚需”。将冰棍从寒冷的户外带入温暖的室内享用,这种独特的感官体验,成为哈尔滨人冬日里别样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得天独厚的奶源优势。东北作为重要的奶源基地,为高品质冰品生产提供了天然的制作优势。通河县的百家得冰激凌工厂,瞄准高端冷饮市场。依托“北纬47°黄金奶源带”的飞鹤牧场,以生牛乳与进口可可脂打造出25元一小盒的“索菲亚原巧”,被誉为“冰城哈根达斯”。完达山旗下“乳此新鲜”遍地开花,用“不加一滴水的冰激凌”征服年轻消费者的味蕾。

(中央大街完达山旗舰店 图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

文旅赋能,旅游热浪下的冰品经济

近年来,从冬季的“尔滨”热到夏季的避暑游,持续的旅游热潮为哈尔滨冰品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马迭尔冷饮厅日均销售3万-4万支,高峰可达到6万支,老鼎丰的冰激凌蛋糕在上个冬季单日售出千余个。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冰糕冰棍已成为游客心中的“必吃项”,“不吃哈尔滨冰棍感觉白来一趟”已成为游客的普遍共识,特色冰品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旅名片之一。

冰品经济的触角正深入更广泛的文旅消费场景。在哈尔滨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在十周年庆之际,也加入了这场“甜蜜盛宴”,特别推出了限定款文创冰激凌。这款结合奥莱建筑特色与十周年元素的冰品,成为游客打卡拍照、收藏城市记忆的新载体。

冰品的畅销也带来的是产业的升级与品牌创新。万家宝乳业收购“南极”品牌后,依托自身的优质奶源,推出五大系列20余款产品,并升级更新生产线与门店视觉形象,加速全国市场布局。

完达山冰激凌爆火后,不再“偏安一隅”,大力推进“乳此新鲜”连锁品牌全国化,培育年轻客群,让冰城味道突破地域边界。

马迭尔在2020年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并以强强联合形式,与古井贡酒、雪花啤酒等品牌跨界,推出了联名款冰棍产品,产品丰富度、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各种品牌茶饮层出不穷,也在夏季瓜分着冰品市场,老鼎丰也推出饮品面市,更创新出冰棍与咖啡相结合的限定款饮品,不仅拓宽了公司的产品种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旗下冰品的销售。

从一支承载记忆的小冰棍,到一条蓬勃发展的大产业链;从市民的日常消遣,到游客的“必打卡”项目,哈尔滨的冰品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属性。它既是百年技艺的传承,也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借势文旅、实现创新发展的生动样本。在哈尔滨,咬下的每一口冰凉细腻,都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甜蜜印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冰棍撬动大产业 哈尔滨冰品借文旅融合升级

在这座冬季气温常跌破零下30摄氏度的城市,冰品消费的火热似乎颠覆了物理常识。为何极寒之地会孕育出繁荣的冷饮市场?这背后,是历史积淀、地域优势与时代机遇共同书写的产业故事。

文丨王芊

进入暑期,冰城哈尔滨再度迎来旅游高峰。中央大街上,烈日下的马迭尔冷饮门前蜿蜒着长队,飘着奶香的马迭尔冰棍是游客争相品尝的消暑标配;道外靖宇街的老鼎丰店内,每桌一份的老鼎丰奶油冰糕驱散了8月的暑热;烟囱面包搭配完达山冰激凌,成为网红吃法,这波潮流从冬天延续至盛夏。在这座冬季气温常跌破零下30摄氏度的城市,冰品消费的火热似乎颠覆了物理常识。为何极寒之地会孕育出繁荣的冷饮市场?这背后,是历史积淀、地域优势与时代机遇共同书写的产业故事。

(游客们共同品尝马迭尔冰棍 图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百年传承,一根冰棍里的城市记忆

哈尔滨人钟爱冰品有着百年的历史。坊间传闻1906年,法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在哈尔滨创建马迭尔宾馆,一个落魄的白俄贵族晕倒在马迭尔宾馆的门口,开斯普救下他,贵族醒来后,为了报答开斯普的救命之恩,将他从宫廷带出的冰激凌秘方赠给了他。开斯普反复调试,这支“方方正正,冰中带香”的马迭尔冰棍由此诞生,成为穿越世纪的城市符号。

马迭尔冰棍

这根冰棍见证了历史,也催生了产业的蓬勃发展。1947年,哈尔滨冰棍厂已多达50余家,旺季时日产量高达150万支。计划经济时代,冰品作为“劳动保障用品”进入千家万户,为哈尔滨市民“全民食冰”的独特传统奠定了基础。

如今,老字号们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的老鼎丰店内,食客从幼童到白发的老人。年近七旬的李先生是老道外人,他说:“小时候舍不得吃,现在想吃了就来一份,这是一种习惯。”

同样,曾短暂停业的“中华老字号”南极冷饮厅,也凭借其经典的球形雪糕,在回归后吸引着无数老顾客前来追寻二十年前的“冰城顶流”滋味。这些老字号,是哈尔滨冰品文化的活化石。

天时地利,解构“极寒冰品”现象

身处寒地,却钟爱冰品,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独特的气候、生活习惯与产业优势的完美结合。

首先,是“冰火两重天”的室内外温差。当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度可以达到20摄氏度以上,干燥的暖气催生出强烈的“降温刚需”。将冰棍从寒冷的户外带入温暖的室内享用,这种独特的感官体验,成为哈尔滨人冬日里别样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得天独厚的奶源优势。东北作为重要的奶源基地,为高品质冰品生产提供了天然的制作优势。通河县的百家得冰激凌工厂,瞄准高端冷饮市场。依托“北纬47°黄金奶源带”的飞鹤牧场,以生牛乳与进口可可脂打造出25元一小盒的“索菲亚原巧”,被誉为“冰城哈根达斯”。完达山旗下“乳此新鲜”遍地开花,用“不加一滴水的冰激凌”征服年轻消费者的味蕾。

(中央大街完达山旗舰店 图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

文旅赋能,旅游热浪下的冰品经济

近年来,从冬季的“尔滨”热到夏季的避暑游,持续的旅游热潮为哈尔滨冰品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马迭尔冷饮厅日均销售3万-4万支,高峰可达到6万支,老鼎丰的冰激凌蛋糕在上个冬季单日售出千余个。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冰糕冰棍已成为游客心中的“必吃项”,“不吃哈尔滨冰棍感觉白来一趟”已成为游客的普遍共识,特色冰品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旅名片之一。

冰品经济的触角正深入更广泛的文旅消费场景。在哈尔滨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在十周年庆之际,也加入了这场“甜蜜盛宴”,特别推出了限定款文创冰激凌。这款结合奥莱建筑特色与十周年元素的冰品,成为游客打卡拍照、收藏城市记忆的新载体。

冰品的畅销也带来的是产业的升级与品牌创新。万家宝乳业收购“南极”品牌后,依托自身的优质奶源,推出五大系列20余款产品,并升级更新生产线与门店视觉形象,加速全国市场布局。

完达山冰激凌爆火后,不再“偏安一隅”,大力推进“乳此新鲜”连锁品牌全国化,培育年轻客群,让冰城味道突破地域边界。

马迭尔在2020年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并以强强联合形式,与古井贡酒、雪花啤酒等品牌跨界,推出了联名款冰棍产品,产品丰富度、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各种品牌茶饮层出不穷,也在夏季瓜分着冰品市场,老鼎丰也推出饮品面市,更创新出冰棍与咖啡相结合的限定款饮品,不仅拓宽了公司的产品种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旗下冰品的销售。

从一支承载记忆的小冰棍,到一条蓬勃发展的大产业链;从市民的日常消遣,到游客的“必打卡”项目,哈尔滨的冰品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属性。它既是百年技艺的传承,也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借势文旅、实现创新发展的生动样本。在哈尔滨,咬下的每一口冰凉细腻,都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甜蜜印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