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在经历来自三个账号、连续七个月的网络暴力之后,一位妇产科医生选择以死明志,在她所工作的医院跳楼,结束了自己57岁的生命。
在截至发稿的新闻报道中,她的遭遇被概括为一句话,“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而在她接诊过的产妇心里,她专业、温柔、耐心,会挽着产妇的手、一声声安慰着“妞别怕”,也会主动让产妇添加自己的微信,免得对方焦虑的时候不知道问谁。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直到邵医生离开,我们才认识她,才知道她承受了什么,才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表达对她的赞美和感激。她的死亡,如同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包括抖音在内的平台留给她的,是三起医疗纠纷掀起的、令人无力招架的网暴,说她“研究摘除子宫,研究篡改病例”,是“披着白色外衣的狼”;现在,充满攻击和谩骂的视频终于消失,连同带来这一切的那三个账号,但她没有看到。
如果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当下舆论场上的冲突性议题:人口大省河南、重男轻女思想、彩礼、医闹……不过,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些,而是网暴的载体本身,这也是本来能够阻止悲剧发生的环节之一——以抖音为代表的内容及社交平台。
在抖音相遇,达成沉默的螺旋
按照2024年8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给出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以抖音为代表,是因为尽管小红书、B站上也存在部分网暴内容,但抖音上相关内容的传播更广、观看更多、造成的实际影响更大。这一点,邵医生的丈夫张先生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
张先生在接受津云新闻采访时称,邵医生遭受的网暴源于三起医疗纠纷。前两起均为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患者一方又有所不满,要求医院和医生承担责任并赔偿。其中,第一起医疗纠纷中,产妇由于羊水栓塞需要切除子宫保命,顺利诞下一名女婴。事后,家属称其为娶媳妇花费几十万元,子宫切除之后不能再生男孩,家里绝后,向医院和医生索赔100万元。
第三起则是产妇生产顺利,孩子出生两天后出现缺氧、皮肤青紫,经过医院抢救治愈出院。两年后,孩子被确诊为脑瘫,家属在未做任何医疗鉴定的情况下,认定为医生失误导致。尽管医院提供了标准完备的手术记录,家属却不认同,认为医院篡改了记录。
来源:网友截图
张先生说,起初,前两位患者家属发布的视频关注度并不高。但是,随着这三起医疗纠纷的患者家属在抖音上相遇,他们开始互相关注并推荐各自的作品。这引来了大批“网络水军”对邵医生进行攻击,使其“陷入极度的无助之中,感到求助无门”。
这里的“网络水军”或许不都是真正的垃圾用户,而是受到前述患者家属发布内容影响、信以为真、并将不满和愤怒发泄出去的普通用户。一位抖音用户对电厂描述了一种观察:抖音上争议性内容的评论区,往往容易观点同质化,即使后面出现反驳意见,也逃不过被淹没的命运。于是,评论区只存在一种声音,要么是好听的,要么是难听的——对邵医生来说,那意味着极高频率出现的攻击、指责、诅咒、谩骂。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体现。个体在表达观点时,如果感知到自身观点将受到欢迎,那么就会积极发声,反之则倾向于保持沉默。由此,形成了一方意见不断增强、一方意见逐渐沉寂的螺旋式过程。
推荐算法,中介的力量
推荐算法加剧了这个螺旋的发展。
和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不同,抖音这样的内容平台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多数情况下,平台不直接生产内容,而是作为载体和中介,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可能对其感兴趣的用户。
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官网
于是,用户与内容之间的精准匹配就显得非常重要。推荐算法正是通过对用户行为特征的收集、构建数据集并建立模型,并通过概率计算,将模型中推荐价值最高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其中,那些针对特定内容做出的点赞、评论、分享、收藏、关注等行为,是平台判定该内容是否受到用户欢迎的依据。
来源: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官网
在此基础上,平台提升了内容分发的效率,使用户所偏好的内容持续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也保证了用户留存的最大化——这才是平台的目标。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相当于个人癖好被平台反复“猜中”的过程:你越想看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你也就越容易在这里看到什么。长此以往,同类得到聚集,当看到与自身立场、情感倾向不一致的观点和内容时,包容度将下降。
在张先生的讲述中,第一起医疗纠纷中的产妇及家属,住院期间就在抖音上发布作品,即使司法鉴定给出“与妇产科无关”的初步结论,依然持续发布。第二起医疗纠纷的家属,在线下医闹未果、医院建议走法律程序之后,“转而跑到抖音上发视频”。
前述账号中,已下架视频的部分文案包括:“周口自称名人把自己包装成神医,研究摘除子宫,研究篡改病例,把关键检查单隐藏,一个接生医生发摘除子宫的临床学术论文”;“邵某想当周口名人想疯了吧,现在你就是不想出名,也会让你出名......从今天开始我会每天发抖音监视你”等。
可以理解为,他们希望通过抖音的平台机制,将私人问题公共化,从舆论层面进行施压。推荐算法放大了所谓的信息茧房,直到邵医生离开,一些抖音用户才知道她此前遭受了网暴,我们才通过其他患者发布的缅怀内容,了解到她究竟是怎样一位医生。
治理有难点,但平台责任难辞
既然推荐算法决定了流量分配,它同样需要适当地出手调节,以平衡平台内容生态。这也就是抖音所说的,“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算法必须要由平台治理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具体到执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向:事前监测预警,事中识别处置,对被害人进行保护。
关于监测预警,2025年初,有抖音“反网暴项目组”员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透露,其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系统筛选出的信息进行人工判断,评估是否有发展成网暴的风险,然后进行保护和干预。
根据该项目组统计,2024年,抖音平台共拦截涉网暴信息1.7亿条,回查清理违规信息200万条。累计向172万个“潜在受害者”账号发送防暴提醒,向342万个“潜在施暴者”账户发出理性发言提醒。
那么邵医生呢?她收到提醒了吗?抖音拦截那些账号发布的内容了吗?我们无从得知。可以确定的是,邵医生在抖音投诉过这些账号,因为一位患者家属发布的视频称“周口六院妇产科邵某你在怕什么,一直在抖音投诉,你们不是要做名人吗,给你机会了你投诉什么”。但账号还能够继续发布视频,说明平台并没有对其进行封禁处理。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中提到,对于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违法信息的组织和个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删除信息、限制账号功能、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对组织、煽动、多次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还应当依法依约采取列入黑名单、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根据《抖音侵权投诉指引》,用户在抖音就侵犯人身权益进行投诉,至少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扫描件、有效联系方式和地址,平台收到投诉后,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处理”。但事实上,用户得到的回复可能只是“侵权材料待补充”和“已重点监控该用户”。
七年前,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因为一句“算法没有价值观”引发争议。算法的背后终究还是人,平台既然享受了流量果实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商业化,更应该承担起流量背后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任由流量将人淹没,却保持沉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