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柳
暑假里的校园也是热闹非凡?走进青岛崂山区合肥路小学校园,一片欢声笑语。足球、跳绳、游泳等暑期特色托管服务的开启,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
曾几何时,释放天性的假期曾一度成为“甜蜜的负担”。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由于工作忙碌,孩子的假期托管,尤其学龄前幼儿的托育,成为“难题”。
2025年,青岛市以多部门参与、全社会协同的创新实践,将暑期托管与社区托育,从单一看护升级为“成长加油站”,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让孩子们在多元活动中收获成长,成为民生工程的新范本。
教育主导,构建“普惠+特色”的托管体系
7月7日,青岛市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全面启动。这场覆盖义务教育全学段的民生行动,以“公益普惠”为底色,构建起“基础服务+特色拓展”的立体化托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托管周期覆盖整个暑期,每两周为一期,共四期。服务时间与当地上下班时间无缝衔接,既避免家长“接送焦虑”,又给予家庭灵活选择的空间。
青岛市摒弃传统补课看护模式,以自主阅读培养习惯,艺体活动强健体魄,科学实践激发探索,研学旅行拓宽视野,主打“五育并举”——
崂山区合肥路小学开设的“火星车精练”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组装中感受科技魅力;青岛育新小学打造的“中医药草本园”,则将传统文化融入自然课堂……这些创新课程,让托管从“看管”升级为“赋能”。
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在青岛,暑期托管每日收费不超过24元(不含中餐),并对困难家庭免收费用,并倡导各区(市)、学校通过校内或校外集中配餐等方式保障学生午餐供应并确保食品安全,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经费模式,彰显了公共服务的温度与公平。
社会协同,推动托育服务破局
当教育部门的托管服务解决了学龄孩子的“假期看护难”,青岛市将目光聚焦更为基础的“托育难”,通过高位推动、持续跟踪、代表聚力,构建起“普惠多元、监管有力”的托育服务体系。
今年,黄岛区人大将托育服务纳入年度重点监督议题,在专题调研与座谈走访的基础上,梳理出“0-2岁托位不足”“普惠程度不高”等痛点,并形成的审议意见,提出“构建服务网络、优化政策保障、强化宣传引导”等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全区人大代表化身“宣传员”“调研员”“监督员”,通过“代表联络站”收集民意,宣传政策;深入选区倾听家长诉求,推动问题解决。代表们的积极参与,让托育服务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与此同时,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共同探索“工会+N+专业机构”的“三联三化”模式,打造“工小贝”托育品牌,实现“楼上工位、楼下托位”的嵌入式服务。
目前,2家试点中心已提供150个托位,覆盖2800名职工,达成“三降两不误”(育儿、运营、闲置成本降低,上班与带娃兼顾)的显著成效。
从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到基层社区的贴心托育,青岛以多部门的精心组织与社会各方的高效协同,让孩子们的假期不再孤单。
当家长们的担忧化为安心,城市的温暖在每一个细节中流淌。这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创新,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