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一号”点亮清洁能源未来,联创光电(600363)引领核聚变技术革新

江西省南昌市瑶湖科学岛启动了全球首个“聚变-裂变”混合堆项目“星火一号”,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由江西聚变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高温超导技术,预计2030年实现发电,将为全球能源领域开辟新路径。核聚变能源具有固有的安全性和清洁性,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联创光电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取得突破,为“星火一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面对全球碳中和目标与化石能源枯竭压力,核聚变作为终极清洁能源成为各国竞争焦点。近期,据江西新闻联播报道,全球首个“聚变-裂变”混合堆项目“星火一号”一期工程落户南昌市瑶湖科学岛。这一重磅项目的落地,不仅是江西省在能源领域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更让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江西省敏锐捕捉能源革命先机,主动对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以前瞻性视野锚定核聚变这一可能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前沿赛道。“星火一号”的落地,正是江西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关键落子,不仅将为区域经济注入突破性动能,更有望推动江西在未来全球清洁能源竞争中占据战略支点地位。

据介绍,“星火一号”项目由江西聚变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西聚变”)投资建设,采用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等效聚变功率大于40MW,总功率300MW,实现100MW级并网发电。根据项目规划,将于2029年底完成装置建设,2030年实现演示发电,目标在江西发出全球核聚变第一度电,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将为全球能源领域开辟新路径。

核聚变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固有安全性和清洁性。从安全性来看,启动和维持聚变反应需超过一亿摄氏度的高温,以达到足够高的粒子密度,如此极端条件使得基于链式反应的裂变型事故或核熔毁绝无可能发生。聚变反应依赖燃料的连续输入,对工作条件变化极为敏感,一旦出现异常,反应能在几秒内迅速停止,本质上是自限过程。从清洁性而言,聚变不产生高放射性、长寿命的核废物。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源,核聚变能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安全能源,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星火一号”项目的落地意义深远,不仅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相关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更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与清洁能源自主可控提供坚实支撑,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项目的核心推动者,江西聚变的“基因”备受瞩目。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8月,由江西省电子集团与联创光电(600363)旗下联创超导共同投资组建,首期注册资本达2亿元人民币。其定位清晰——专注聚变能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目标直指“全球聚变能源标杆企业”,为国家安全自主的清洁能源供给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而联创光电在其中的技术赋能角色尤为关键。

“星火一号”作为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需要极强的磁场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在此关键环节,高温超导材料凭借更高的上临界磁场和优异的载流性能,成为产生15T以上强场磁体的理想选择,而联创光电子公司联创超导早已在这一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

联创超导先后完成REBCO集束缆线及高温超导磁体设计,2023年8月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2024年4月,该缆线顺利应用于D型超导线圈制造,标志着其已具备为紧凑型聚变堆提供大口径高场磁体的能力;2025年1月,又完成国内首个基于高温超导缆线的D型线圈20K温区低温实验。该线圈采用REBCO材料,并创新引入集束缆线制备方式,具备冷却效率高、带材利用率高及运行稳定性强等显著优势,为“星火一号”的技术落地奠定了关键基础。

针对“星火一号”项目的定制化需求,联创超导已完成总体电磁与结构参数设计。在导体研发方面,突破了百米级大电流子缆制造、堆叠型与绕包型导体短样的全流程工艺及低温载流性能测试,并自主开发技术验证所需的生产装备,建成液氮温区15kA大电流导体电磁-力学特性测试平台,为后续大规模应用筑牢根基。

“星火一号”不仅是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重要突破,更是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进程的标志性工程。作为核心技术提供方,联创光电凭借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持续为项目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助力“星火一号”如期实现并网发电目标,在国际能源科技舞台彰显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与领跑姿态。这一从江西启航的重大工程,不仅承载着江西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使命,更将推动中国在全球核聚变赛道抢占先机——通过实现“全球核聚变第一度电”的历史性突破,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技术路径与创新方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联创光电

  • 激光巨头联创光电也来跨界,商业航天年内融资已超40起
  • 联创光电成立数智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星火一号”点亮清洁能源未来,联创光电(600363)引领核聚变技术革新

江西省南昌市瑶湖科学岛启动了全球首个“聚变-裂变”混合堆项目“星火一号”,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由江西聚变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高温超导技术,预计2030年实现发电,将为全球能源领域开辟新路径。核聚变能源具有固有的安全性和清洁性,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联创光电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取得突破,为“星火一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面对全球碳中和目标与化石能源枯竭压力,核聚变作为终极清洁能源成为各国竞争焦点。近期,据江西新闻联播报道,全球首个“聚变-裂变”混合堆项目“星火一号”一期工程落户南昌市瑶湖科学岛。这一重磅项目的落地,不仅是江西省在能源领域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更让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江西省敏锐捕捉能源革命先机,主动对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以前瞻性视野锚定核聚变这一可能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前沿赛道。“星火一号”的落地,正是江西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关键落子,不仅将为区域经济注入突破性动能,更有望推动江西在未来全球清洁能源竞争中占据战略支点地位。

据介绍,“星火一号”项目由江西聚变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西聚变”)投资建设,采用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等效聚变功率大于40MW,总功率300MW,实现100MW级并网发电。根据项目规划,将于2029年底完成装置建设,2030年实现演示发电,目标在江西发出全球核聚变第一度电,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将为全球能源领域开辟新路径。

核聚变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固有安全性和清洁性。从安全性来看,启动和维持聚变反应需超过一亿摄氏度的高温,以达到足够高的粒子密度,如此极端条件使得基于链式反应的裂变型事故或核熔毁绝无可能发生。聚变反应依赖燃料的连续输入,对工作条件变化极为敏感,一旦出现异常,反应能在几秒内迅速停止,本质上是自限过程。从清洁性而言,聚变不产生高放射性、长寿命的核废物。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源,核聚变能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安全能源,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星火一号”项目的落地意义深远,不仅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相关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更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与清洁能源自主可控提供坚实支撑,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项目的核心推动者,江西聚变的“基因”备受瞩目。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8月,由江西省电子集团与联创光电(600363)旗下联创超导共同投资组建,首期注册资本达2亿元人民币。其定位清晰——专注聚变能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目标直指“全球聚变能源标杆企业”,为国家安全自主的清洁能源供给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而联创光电在其中的技术赋能角色尤为关键。

“星火一号”作为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需要极强的磁场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在此关键环节,高温超导材料凭借更高的上临界磁场和优异的载流性能,成为产生15T以上强场磁体的理想选择,而联创光电子公司联创超导早已在这一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

联创超导先后完成REBCO集束缆线及高温超导磁体设计,2023年8月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2024年4月,该缆线顺利应用于D型超导线圈制造,标志着其已具备为紧凑型聚变堆提供大口径高场磁体的能力;2025年1月,又完成国内首个基于高温超导缆线的D型线圈20K温区低温实验。该线圈采用REBCO材料,并创新引入集束缆线制备方式,具备冷却效率高、带材利用率高及运行稳定性强等显著优势,为“星火一号”的技术落地奠定了关键基础。

针对“星火一号”项目的定制化需求,联创超导已完成总体电磁与结构参数设计。在导体研发方面,突破了百米级大电流子缆制造、堆叠型与绕包型导体短样的全流程工艺及低温载流性能测试,并自主开发技术验证所需的生产装备,建成液氮温区15kA大电流导体电磁-力学特性测试平台,为后续大规模应用筑牢根基。

“星火一号”不仅是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重要突破,更是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进程的标志性工程。作为核心技术提供方,联创光电凭借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持续为项目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助力“星火一号”如期实现并网发电目标,在国际能源科技舞台彰显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与领跑姿态。这一从江西启航的重大工程,不仅承载着江西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使命,更将推动中国在全球核聚变赛道抢占先机——通过实现“全球核聚变第一度电”的历史性突破,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技术路径与创新方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