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涛
8月1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省网络宣传启动仪式将在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报告厅举行,这一选址可谓是应时应景。
台儿庄古城墙上的弹痕依旧清晰,微山湖畔的铁道汽笛长鸣如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场全国性的红色文化热潮正席卷而来——从电影《南京照相馆》成为暑期档热门,到枣庄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参观者络绎不绝,国人以行动诠释着对历史的敬畏。
这股热潮中,山东枣庄,这座曾以血肉之躯扛起民族脊梁的英雄之城,正以其厚重的红色基因,向世界讲述着“不屈不挠、团结抗敌、英勇无畏、追求自主”的精神史诗。

血火淬炼的民族丰碑
1938年春,日军铁蹄踏破津浦线,直逼台儿庄。这座运河畔的古城,一夜之间成为“东方绞肉机”。中国守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率部死守,与日军展开惨烈巷战。
“士兵们用刺刀、石块甚至牙齿搏斗,每一寸土地都浸透鲜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和弹痕累累的城墙砖无声诉说着历史。据记载,此役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歼敌2万余人,彻底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役背后,是枣庄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举。彼时,枣庄男女老少齐上阵:峄城矿工冒死从日军控制的煤矿抢夺炸药;滕县农民忍饥挨饿,将粮食偷偷送至前线;百姓组成担架队穿梭炮火,用血肉之躯筑起后勤长城。台儿庄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转折,更是民众力量的觉醒。
如今,古城遗址公园内53处弹孔墙依然矗立,与重建的运河画舫交相辉映——血色记忆与和平盛景在此碰撞,警示后人“胜利非课本上一句话,而是用生命换来的馈赠”。

铁轨上的智慧传奇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至今回荡在薛城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1939年,一支由铁路工人和农民组成的队伍在鲁南诞生,他们以扒火车、炸桥梁的“毛猴子战术”闻名敌后。《大众日报》1940年8月7日报道了其经典一战:我八路军×支队所属铁道大队,顷由江队长率领,化装混入由峄县开往临城之火车上,到峄县枣庄时,即将司机捆住,由江队长开车,至齐村西我伏击圈内,即将车停住,一时枪声大作,车上敌兵闻毛猴子到来,即图逃窜,我即将予以截击,活捉汉奸三十四名,获各种文件军用品甚多。最后即将火车炸毁。这场“智打票车”成为游击战的教科书案例。
游击队的传奇远不止于此。1941年,他们奇袭日军“正泰洋行”,击毙特务头目高岗茂一;1945年12月,更在沙沟站逼降千余日军,缴获佐官指挥刀——这是八路军唯一一次接受日军正式投降。这支队伍7年间作战百余次,歼敌5000余人,开辟了延安秘密交通线,刘少奇、陈毅等千余名干部经其护送穿越封锁。
精神内核在于“独立自主”的韧性。大队长刘金山之子刘强回忆:“父亲腿上绑沙袋训练,实战时拆下便身轻如燕。哪有什么‘飞毛腿’,全是硬干出来的!”这种“以弱胜强”的意志,深植于枣庄百姓的日常:微山湖渔民将捕鸭枪改装成“抗日神器”,一枪射出数百弹丸,令日军闻风丧胆;矿工用铁锹暗传情报,形成地下网络。

从烽火硝烟到时代薪火
八十年沧桑巨变,枣庄的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反而在创新传承中愈发鲜活。
今年7月,枣庄市图书馆推出“红色枣庄·运河丰碑”线上展,通过千余件文物史料全景式呈现运河支队的抗日事迹;6月28日,全新升级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开园首日游客量破3万,其沉浸式实景剧《铁道游击队》将爆破特效与战斗场景深度融合,观众恍若亲历战场。
教育基地更将精神内核注入年轻血脉。薛城区中小学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孩子们沿游击队员足迹聆听后代讲述;非遗传承人将鲁南花鼓融入《中华百艺荟》演出,鼓点激昂间再现民众不屈风貌。台儿庄国家安全教育博物馆、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基地等12处红色地标串联成“立体党史”,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6月28日,在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开园首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据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统计,其日均接待量已突破8000人次,暑期周末可达1.2万人次,抗战精神正转化为振兴动力。

站在临山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前,33米高的战士塑像持枪远眺——下方50根枕木浮雕象征胜利50周年,而今80载已过。纪念碑旁,京沪高铁列车呼啸而过,与老津浦铁路的铁轨并行延伸。历史长河中,台儿庄的炮火与铁道的枪声早已沉寂,但枣庄人民“不畏艰苦、自力更生”的基因已刻入城市血脉。
正如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铭文所书:“每一处地标都是一部立体党史,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不变的初心。”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枣庄以赤诚的山河笔墨告诉世界:血色记忆或许会被时间冲刷,但民族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当南京照相馆的观众凝视历史影像,当枣庄少年在研学中高唱《土琵琶》,我们终将懂得——守护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才是对英雄最深的告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