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姜迪 胡志强 马俊良
总有一些城市,低调却不容忽视。
今年7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的绿电产业园试点名单上,德州庆云县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赫然在列。这座人口不足40万的小城,已在锂钠电新能源产业领域,悄然构建起令人瞩目的产业生态。
从2022年引进首个相关项目至今,短短3年时间,庆云县已吸引40余个锂钠电新能源产业项目落户,形成了从电池材料、电芯、储能系统到产品应用、后端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这座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县,正在书写一段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突围传奇。

精准布局,“隔墙供应”筑链成势
清晨,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内,长信化学的货车正将刚刚生产的NMP溶剂运往隔壁的中科亿博新能源工厂。这是锂电池制造不可或缺的高效溶剂,从出厂到投入使用仅需20分钟车程。
“我们的NMP出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9%,在园区内实现就近供应后,客户的物流成本也得以大幅降低。”长信化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一幕正是庆云县“隔墙供应”产业生态的生动写照。
时间回溯至2022年5月,当庆云县委县政府将锂钠电新能源产业确立为“一号产业”时,全县仅有两家相关联企业。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庆云没有选择遍地开花的粗放模式,而是立足自身两大优势——绿电资源富集与长信化学的NMP产能,开始了精准的产业链布局。
“发展产业的第一步,是招商。”庆云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发展部部长邵志远介绍。当时,整个县域内仅有两家关联企业。广招商、招好商、育大商,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招引,追求短期效益,相反,庆云立足产业链思维,内培外引相结合,围绕小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产业上下游关键环节,锁定关联企业精准发力。
不到两年的时间,招引团队走南闯北,引进、培育了40余个项目,初步构建起了从电池材料、电芯、PACK、储能系统,到后端应用、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后市场服务垂直布局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左右有邻居、前后有朋友”的融合集群产业生态。
如今,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内,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长信化学延伸投资的碳纳米管项目解决了电池导电剂供应;中科亿博与中科海钠合作的全国首条批量数码18650型号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实现日产20万只的产能;锦锂换电构建的智能换电网络,让园区生产的电池直接服务于城市短途出行;而山东绿能环宇作为山东省首家通过工信部认定的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每年可拆解再利用退役锂离子电池达1.5GWh,相当于回收150万度电。
这种闭环布局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锻造出独特竞争力。“我们的原材料库存周转天数比行业平均水平低8天,在价格波动剧烈的新能源行业,这意味着巨大成本优势。”园区企业移储新能源年产4GWh储能系统集成项目负责人算的这笔账,道出了集群效应的硬核价值。

生态赋能,“四链融合”驱动增长
产业生态的快速集聚,立刻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动能。与动力电池产业的“狂飙”同步,庆云县过去三年的GDP呈现喜人增速,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优化。作为“一号产业”的锂钠电新能源,其构建的完整产业链生态体系,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占比显著上升的关键引擎。与此同时,以物流、电商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持续壮大,规模不断扩大,共同支撑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这一发展势头吸引了更高层面的关注与合作。
2024年8月,山东省“十链百群万企”锂钠电新能源产业融链固链对接活动在庆云县举办。云川航空年产100架无人机等项目现场签约,进一步延长、加固庆云锂钠电新能源产业链条。
在活动现场,庆云县与多家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了新能源产业基金,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全方位满足企业在用地、融资、人才等方面需求,进一步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良好产业生态。
这种“四链融合”生态,催生并汇聚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科创企业”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集群。这个强大“磁场”持续吸附高端要素、孵化前沿技术,为动力电池等重点产业注入澎湃创新动能。
如今,庆云县锂钠电新能源产业成功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绿色化工、电力装备等6个产业入选市级特色产业集群,全县57家企业通过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19家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这些荣誉和认定,正是庆云“四链融合”战略驱动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

服务护航,“庆松办”优化营商环境
在庆云县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集成办窗口,健身器材生产企业负责人张梅凤接过营业执照时仍难掩惊讶:“手机申请、线上交材料,不到1个小时就办完了,真是太方便了!”这种高效服务正是庆云打造“在庆云・轻松办”政务服务品牌的日常写照。
然而,仅有动力电池产业还不够,还需在“动力电池+”生态中持续深耕,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催化剂。
庆云县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流程帮扶,设立重点项目建设政务服务官,县领导带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这种“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让庆云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招商引资的“首位工程”与产业集群的“聚字文章”相互配合,推动庆云县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除了锂钠电新能源产业,机床附件、体育装备、现代农业、新型商贸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也齐头并进,中庆机床附件、中庆国际智慧物流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加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庆云县创新开发“庆松办”政企服务平台,设置了企业诉求上报、首席政府服务官上报、惠企政策等六大功能板块,为全县经营主体反映诉求、快速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开辟了绿色通道,构建起企业诉求7天24小时“即接即办”快速响应体系。同时建立人大代表监督机制,通过人大视察活动收集意见建议,优化平台设置,提升诉求解决质效。截至目前,“庆松办”政企服务平台已完成经营主体注册1300余家,受理各类诉求2000余件,有力推动了全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引培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创新链,推进产业纵向延链补链、企业横向合作共享,加快建成百亿级锂钠电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庆云县委书记刘涛的表态,勾勒出这座小城的雄心壮志。按照规划,到2026年,庆云县新能源产业项目将达到50个以上,产值突破200亿元,彻底甩掉“县域无工业”的帽子。
从“地上无山、地下无矿”的资源困境,到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从传统农业县,到省级绿电产业园试点,庆云县的转型之路提供了一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不仅是清洁电能的光芒,更是一个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智慧与决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