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驾驶安全可以很简单 从电子挡杆说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驾驶安全可以很简单 从电子挡杆说起

近年来,随着自动挡车型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自动挡车型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原因很简单,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自动挡车型更加便利、舒适,而且维护费用低。在国内很多城市,自动挡车型更是绝大部分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在自动挡车型的使用过程中,却会伴随着一种潜在的危险,是很多车主所没有关注的,那就是挡位的错误使用,以及错误操作。由错误操作排挡杆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轻则车辆受损,严重则会造成人员伤亡。也因为这样,一款拥有纠错功能挡杆的研发工作,多年前被汽车工程师提上了议程。

所以汽车工程师们研发出一种电子挡杆(或者电子换挡按钮),代替了常规的机械式挡杆,成为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电子换挡杆更便利、更人性化、更安全, 因此,近年来成为了一众豪华车型的标准配置。

不能保证安全的智能都是耍流氓1

自动变速箱所匹配的换挡杆,常见的有直排式、阶梯式两种。直排式换挡杆多用于本田、福特等品牌,而阶梯式挡杆也叫蛇形挡位,在丰田品牌车型较为常见,如卡罗拉、新皇冠。

直排式挡杆操作很简便,只要按着英文挡位提示,上、下拉动挡杆即可,但这种形式的挡杆会让小部分驾驶员操作失误,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这种情况,在日常的新闻里时有报道,也反映了这样挡杆设计有一定的潜在危险。

为了避免更多类似问题的发生,部分车企研发了阶梯式换挡杆。阶梯式挡杆和直排式挡杆在使用上差异不大,但阶梯式挡杆相对来说会更为稳妥。由于阶梯式的挡位设计,可以让驾驶者在换挡的过程中,明显感到挡杆位置的变化,因此误操作的几率会有所降低。然而,无论是直排式还是阶梯式,仍然属于机械式换挡杆范畴,由于这种挡杆机械构造的局限,并不能实现智能调节挡位的功能,因此由机械式挡杆引发的潜在危险并不能完全消除。

驾驶员紧张手忙脚乱,容易挂错挡位

忘记挂了P挡/拉手刹,酿成事故

电子排挡的出现,则可以完全规避类似事故的发生。宝马作为电子挡杆的先驱,最先在X5上使用,并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赞赏。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也在随后的时间里,为自己的车型配备了电子挡杆。而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通用向来都是先行者,所以在中国市场投放的全新一代君越身上,别克为其搭载了名为ETRS的电子换挡杆。

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电子换挡杆

电子换挡杆是如何实现更加安全的驾驶环境的呢?事实上,机械式换挡杆更多的是人手操作,即使遇到紧急情况,挡位也不会改变,意外很可能就会由此引发。但是对于电子换挡杆,则能够实现挡位的智能控制,有效的避免突发意外的发生。

打开车门,电子换挡杆自动切换P挡

全新别克君越的ETRS电子换挡杆如何实现智能控制?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员错误按下P挡的操作,ETRS电子排挡会先自动进入N挡,当车辆降低到极低的速度以后,变速箱才会自动进入P挡。由于ETRS电子挡杆的设定逻辑,车辆不会允许驾驶员出现挂错挡的情况出现。

如果驾驶员要挂上M挡体验一下全新一代君越的激情,那就得往下拉两次,才能成功进入M挡驾驶模式。显然,ETRS电子换挡杆的设计逻辑,避免了直排式以及阶梯式换挡杆存在的容易挂错挡,以及行驶中误操作挡位等潜在危险,凸显其智能性和安全性。

除了安全还人性便利2

通用汽车的ETRS电子换挡杆的设计逻辑不仅仅为了提高安全性,而且更像是未来自动驾驶的过度方案,充满便利性。车事君表达这个观点是有原因的,在ETRS电子换挡杆(全新一代君越)实际的体验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细节,跟大家分享:

任意挡位熄火,变速箱自动切换到P挡

在斜坡按下P挡,车辆会自动驻车

首先,当车辆在任意挡位停车熄火后,变速箱会自动进入P挡。其次,如果全新一代君越在坡道停车,按下P挡后,车辆电子驻车系统能瞬间启动,这无疑极大地防止变速箱受损。

电子换挡杆还能扩展空间?3

机械式换挡杆拥有很多机械部件来控制变速箱,因此体积一般会比较大。然而,电子换挡杆是通过电信号来与ECU进行交流后,发出电子信号指令指挥变速箱工作,因此其体积可以大为缩小。

右侧为别克君越电子换挡杆

储物空间有所提升

通过对不同变速箱的拆解对比,电子换挡杆会显得更为紧凑。因此其占用车内空间比传统的机械式换挡杆的空间小,从而让车内可利用空间有所增大。回看车事君所体验的全新一代君越,由于采用了ETRS电子换挡杆,中控台底部便多了一个贯通式的储物格。

总结

很多消费者对于自动挡车型挡杆的关注并不多,那是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挡杆充当的是挡位的切换,很少车主会主动关注挡杆引发的潜在危险,哪怕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潜在危险几率。但是汽车工程师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极低的危险因素根除,电子挡杆的出现,无疑有效地根除了那些你我平时都不曾注意到的潜在危险。也可以从侧面可以看到,由于工程师们对汽车安全的极致追求,才让我们可以驾驶上越来越安全的汽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驾驶安全可以很简单 从电子挡杆说起

近年来,随着自动挡车型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自动挡车型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原因很简单,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自动挡车型更加便利、舒适,而且维护费用低。在国内很多城市,自动挡车型更是绝大部分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在自动挡车型的使用过程中,却会伴随着一种潜在的危险,是很多车主所没有关注的,那就是挡位的错误使用,以及错误操作。由错误操作排挡杆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轻则车辆受损,严重则会造成人员伤亡。也因为这样,一款拥有纠错功能挡杆的研发工作,多年前被汽车工程师提上了议程。

所以汽车工程师们研发出一种电子挡杆(或者电子换挡按钮),代替了常规的机械式挡杆,成为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电子换挡杆更便利、更人性化、更安全, 因此,近年来成为了一众豪华车型的标准配置。

不能保证安全的智能都是耍流氓1

自动变速箱所匹配的换挡杆,常见的有直排式、阶梯式两种。直排式换挡杆多用于本田、福特等品牌,而阶梯式挡杆也叫蛇形挡位,在丰田品牌车型较为常见,如卡罗拉、新皇冠。

直排式挡杆操作很简便,只要按着英文挡位提示,上、下拉动挡杆即可,但这种形式的挡杆会让小部分驾驶员操作失误,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这种情况,在日常的新闻里时有报道,也反映了这样挡杆设计有一定的潜在危险。

为了避免更多类似问题的发生,部分车企研发了阶梯式换挡杆。阶梯式挡杆和直排式挡杆在使用上差异不大,但阶梯式挡杆相对来说会更为稳妥。由于阶梯式的挡位设计,可以让驾驶者在换挡的过程中,明显感到挡杆位置的变化,因此误操作的几率会有所降低。然而,无论是直排式还是阶梯式,仍然属于机械式换挡杆范畴,由于这种挡杆机械构造的局限,并不能实现智能调节挡位的功能,因此由机械式挡杆引发的潜在危险并不能完全消除。

驾驶员紧张手忙脚乱,容易挂错挡位

忘记挂了P挡/拉手刹,酿成事故

电子排挡的出现,则可以完全规避类似事故的发生。宝马作为电子挡杆的先驱,最先在X5上使用,并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赞赏。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也在随后的时间里,为自己的车型配备了电子挡杆。而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通用向来都是先行者,所以在中国市场投放的全新一代君越身上,别克为其搭载了名为ETRS的电子换挡杆。

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电子换挡杆

电子换挡杆是如何实现更加安全的驾驶环境的呢?事实上,机械式换挡杆更多的是人手操作,即使遇到紧急情况,挡位也不会改变,意外很可能就会由此引发。但是对于电子换挡杆,则能够实现挡位的智能控制,有效的避免突发意外的发生。

打开车门,电子换挡杆自动切换P挡

全新别克君越的ETRS电子换挡杆如何实现智能控制?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员错误按下P挡的操作,ETRS电子排挡会先自动进入N挡,当车辆降低到极低的速度以后,变速箱才会自动进入P挡。由于ETRS电子挡杆的设定逻辑,车辆不会允许驾驶员出现挂错挡的情况出现。

如果驾驶员要挂上M挡体验一下全新一代君越的激情,那就得往下拉两次,才能成功进入M挡驾驶模式。显然,ETRS电子换挡杆的设计逻辑,避免了直排式以及阶梯式换挡杆存在的容易挂错挡,以及行驶中误操作挡位等潜在危险,凸显其智能性和安全性。

除了安全还人性便利2

通用汽车的ETRS电子换挡杆的设计逻辑不仅仅为了提高安全性,而且更像是未来自动驾驶的过度方案,充满便利性。车事君表达这个观点是有原因的,在ETRS电子换挡杆(全新一代君越)实际的体验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细节,跟大家分享:

任意挡位熄火,变速箱自动切换到P挡

在斜坡按下P挡,车辆会自动驻车

首先,当车辆在任意挡位停车熄火后,变速箱会自动进入P挡。其次,如果全新一代君越在坡道停车,按下P挡后,车辆电子驻车系统能瞬间启动,这无疑极大地防止变速箱受损。

电子换挡杆还能扩展空间?3

机械式换挡杆拥有很多机械部件来控制变速箱,因此体积一般会比较大。然而,电子换挡杆是通过电信号来与ECU进行交流后,发出电子信号指令指挥变速箱工作,因此其体积可以大为缩小。

右侧为别克君越电子换挡杆

储物空间有所提升

通过对不同变速箱的拆解对比,电子换挡杆会显得更为紧凑。因此其占用车内空间比传统的机械式换挡杆的空间小,从而让车内可利用空间有所增大。回看车事君所体验的全新一代君越,由于采用了ETRS电子换挡杆,中控台底部便多了一个贯通式的储物格。

总结

很多消费者对于自动挡车型挡杆的关注并不多,那是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挡杆充当的是挡位的切换,很少车主会主动关注挡杆引发的潜在危险,哪怕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潜在危险几率。但是汽车工程师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极低的危险因素根除,电子挡杆的出现,无疑有效地根除了那些你我平时都不曾注意到的潜在危险。也可以从侧面可以看到,由于工程师们对汽车安全的极致追求,才让我们可以驾驶上越来越安全的汽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