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近日,滨化股份(601678.SH)公告前董事长张忠正的减持计划,而这一计划伴随公司积极推进赴港上市进程,将共同作用于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稀释。
大股东减持:五年持股比例缩水近半
从公告来看,滨化股份于2025年8月29日至11月28日期间,将实施前董事长张忠正的减持计划,其拟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1688.78万股,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当前张忠正持股比例为5.82%,减持后预计持股比例降至5%。
这一计划延续了张忠正的历史减持趋势:2017年2月,其与一致行动人以7.20元/股价格转让7155.73万股股份给一家私募基金,总金额5.15亿元,持股比例由30.12%降至24.09%;2022年7月22日,张忠正将1000万股权无偿转让给滨州渤海科创发展基金会。
公告显示,张忠正持股比例已从2017年前的10.50%降至当前水平,其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及最大自然人股东,减持行为将降低大股东及关联方影响力。目前公司股权结构中,最大股东为滨州和宜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8.02%,滨州市财金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持股2.05%,实际控制人为滨州市国资委,公司处于无实控人状态。
赴港上市加速:股权稀释与全球化战略并行
滨化股份正加快推进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事项,旨在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公司公告指出,赴港上市将募集资金支持海外业务发展,若进展顺利,大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将进一步降低。这一举措与公司股权结构变化相关,高管团队通过滨化投资持有滨州和宜股权,其中包括原董事长张忠正、现任董事长于江及总裁董红波等。
据公开信息,滨化股份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20.58亿元,2010年2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现为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单位。赴港上市计划预计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市场流动性。
短期利润承压,但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作为国内最大的粒碱生产商和山东省片碱产能龙头,滨化股份也是国内最大的食品级烧碱生产企业,其主营业务有机和无机化工产品,包括烧碱及环氧丙烷,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纺织等行业。
2024年全年,滨化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2.28亿元,同比增长40.00%,但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下降42.77%。公司官方解释称,净利润下滑主要源于主营产品价格明显下滑,而原材料和能源成本降幅较小,导致毛利率下降。
在营收结构中,烧碱(折百)、环氧丙烷、丙烯和环氧氯丙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0.01亿元、18.01亿元、16.20亿元和5.23亿元,占比分别为19.56%、17.60%、15.84%和5.11%。
而进入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则呈现明显回升: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2亿元,同比增长94.14%,归母净利润9599.91万元,同比增长225.7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