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近日,2025年赛迪百强县榜单揭晓,而青州——这座享有“海岱明珠”美誉的千年古城,以全国第95位的排名,在县域经济版图上再次标注下自己的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青州连续第三年跻身百强县阵营:2023年首度入榜位列98,2024年升至96,2025年再进一位至95。这条攀升轨迹,既映照着这座古城的发展韧性,也勾勒出其在竞争中的韧性与活力。
在齐鲁大地的县域经济版图上,此次山东共有12个县市入选百强,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其中,青州与寿光(第44位)、诸城(第56位)组成的“潍坊军团”占据三席,成为山东“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有力注脚。
从千年古城到“百强常青树”
作为“古九州之首”,青州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现辖4个街道、8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6万人口在此安居乐业。
自两汉至明初,这里长期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底蕴深厚。如今,千年文脉与时代浪潮交汇,青州坐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张名片,发展中既要传承历史积淀,也要在新时代县域经济赛道上探索前行。
赛迪报告显示,百强县以全国约2%土地、7%人口,创造了超10%的GDP总量,贡献全国县域经济总量的26.5%。2024年,青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6亿元,在潍坊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之一。“海岱惟青州”的古老基因,在当代竞争中焕发新活力。

立足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部署,青州深谙,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区位优势则是重要支点。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济青高铁、胶济铁路等5条铁路干线、11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形成“两纵四横”的流通网络。
更为亮眼的是,“齐鲁号(青州)”国际班列开通6条线路,将工程机械、特色农产品等输往13国41个城市,让这座城市与世界市场的连接日益紧密。
工业“压舱”与花木“生香”
制造业构成了青州经济的坚实基座。青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市3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159家营收过亿元,56家税收超千万元。
青州市经济开发区依托“山东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科学发展园区”优势,紧扣《潍坊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多元产业集群:以中化弘润、天安化工为龙头的高端化工,以德威动力等为领航的智能装备制造,以南顺食品等为重点的食品加工,同时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
同时,青州的创新动能也空前澎湃:尧王制药自主研发的HMO母乳寡糖系列产品,打破国外对高端母乳替代成分的垄断;吉青化工“863计划”项目,填补国内高端医用增塑剂的空白。
坚实的工业基础之外,特色农业是青州另一张亮眼名片。
作为“中国花木之乡”,青州拥有13.1万亩的花卉种植面积,年产值与交易额均破百亿元,形成种植、交易、物流一体化产业链,是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集散地和全国盆花重要基地之一。
品牌化运作是青州推动现代农业强县建设的核心抓手之一。市政府公告显示,青州银瓜栽植面积3000亩、年产6250吨,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6.62亿元,带动500余种植户增收。此外,青州蜜桃获评“中国传统名桃”,3个产品入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家合作社跻身全国500强,有力支撑潍坊“双百双千”工程系统推进农业强市的建设目标。

文旅融合的卓越实践,更为青州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860余家画廊和5.5万书画从业者,支撑起年交易额约120亿元的书画产业。据市文旅局数据,全市书画产业版权交易额突破3亿元,“翰墨青州”博览会年均吸引观众超30万人次;15处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逾百亿元。
历史之于青州,并非尘封的遗迹,而是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份底蕴与持续的创新实践,支撑着青州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榜单。
百强赛道:在竞争中寻找“进阶”之道
赛迪报告揭示,2024年“千亿县”增至62个,21个GDP超900亿元的“准千亿县”正加速追赶,百强榜单中更有13对相邻县域上演排位互换——微小的优势或短板都可能改变位次。
在“强者恒强”格局下,青州深知这是一条不进则退的赛道。从98位到95位的提升,既体现了发展韧性,也反映其在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潍坊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青州明确了“争创省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文旅强县”的路径。在此指引下,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巩固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同时,青州前瞻布局新兴产业。58家“专精特新”、30家“隐形冠军”、8家“瞪羚”、3家单项冠军企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智慧基因,也为医疗器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提供动力。
区域协同是重要破局策略。围绕方案部署,青州与寿光、诸城形成差异化协同:与寿光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延伸产业链,落实潍坊预制菜产业“十个一”工程;申报国家级物流枢纽,与诸城共建冷链仓储中心,融入全省“四横五纵沿黄达海”物流大通道;协同推进弥河流域生态保护,2024年弥河纪台桥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民生与生态亦是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州致力于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居民:2024年,青州投入3.3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1所,新增优质学位6000余个,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5+2”课后服务惠及8.7万学生;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7%,孤困儿童保障标准提高10%,全年救助困难群众3.1万人,发放救助金1.5亿元。
与此同时,青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82.3万亩林地、26.6%的森林覆盖率,以及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弥河国家湿地公园、阳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生态资源,印证着青州绿色发展的坚定选择。
在追求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这座城市稳居潍坊空气质量最优县域,努力实现“增长”与“可持续”的平衡。
古城墙与现代产业园区并立,千年积淀与创新探索交织。青州在百强榜上小幅而持续的提升,是山东“强县强省”战略下县域发展的生动写照。
站在全国第95位的新起点,青州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名次的角逐,更在于发展模式的持续优化——如何让这颗“海岱明珠”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闪耀?答案,正在96万青州人的实干中书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