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胶东经济圈的版图上,一个曾被贴上“粮仓”标签的县城正悄然改写命运。
2025年赛迪百强县榜单中,山东平度以67位的排名跃入视野——这个距离青岛主城60公里的农业大县,工业总产值在三年内实现从700亿到1062亿的跨越;其规上工业增加值8%的增速,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强劲的转型动力令人瞩目。
这场转型,藏着中国县域经济最现实的生存智慧。它不是单打独斗的野蛮生长,而是精准卡位区域战略的“借势突围”。就像围棋中的“金角银边”,平度把青岛都市圈的产业外溢、胶东国际机场的物流红利、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政策赋能,统统转化为了自己的“实地”。

借势:在都市圈的缝隙中找到支点
十年前的平度,区位优势反成尴尬。北接烟台制造业走廊,南邻日照港口经济圈,西连潍坊农业腹地,看似身处枢纽,却因大城市虹吸效应,人才和资本持续流失,只剩“产粮大县”的标签。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的落地,让平度迎来转机。它敏锐发现,青岛龙头企业嫌弃的“中低端配套环节”,正是县域经济的黄金赛道。当海信集团为人力成本发愁时,平度主动承接其冰箱钣金件生产;当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逼近极限时,平度同步建起保税物流园。
这种“拾遗补缺”的策略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智能制造产业链落地15个项目,总投资29.1亿元;高端化工产业链签约21个项目,总投资137.1亿元。更亮眼的是,通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对接会,33家本土企业与一汽、比亚迪等整车厂达成合作,“龙头在青岛、配套在平度”的产业生态初步成型。平度的秘诀,就在于锁定青岛汽车产业的“缝隙需求”,在巨头的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跃迁:在制造的土壤里植入智能基因
平度的产业升级,走了一条“老树新枝”的务实路。在青特集团的车间里,传统铸造工艺正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其“年产5万吨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升级项目”入选市级重点技改工程,智能排产系统让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控。
平度的智慧,在于不盲目追逐“高大上”的新兴产业,而是在既有工业基础上做智能化嫁接。海信空调的“研产销一体数字化场景建设项目”不仅获得政策再贷款支持,更成为平度首批“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而海信冰箱的数字化改造二期项目,则通过设备更新与数字场景构建的双轮驱动,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
在高端化工领域,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的绿色转型同样可圈可点。该基地不仅成功申报青岛市绿色园区,更鼓励支持10余个新项目全部采用循环生产工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更关键的是技改的杠杆效应:2025年平度争取到6.58亿技改再贷款,工业技改投资增速70.8%领跑青岛。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言:“把老本行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转型。”
重构:当麦田里长出工业思维
平度最颠覆性的创新,发生在麦田里。
鼎信阳光的智慧方舱连着物联网传感器,恒温、恒湿、恒净、恒氧、恒光,这“五恒”是方舱智慧种植智能调节的核心技术。技术员滑动手机就能远程调控温度、湿度、CO₂浓度等关键数据,结合大数据实现全年种植100余种食用菌菇。这种“农业工业化”的思维,正在重塑平度的乡村经济。

尚好科技的物理场调控干燥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近三年带动新增销售收入65.25亿元、新增税收1.2亿元,以技术突破打开价值空间;天祥食品等2家省级领军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做大产业规模,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在这里,85个“三品一标”产品居青岛首位,推动400余家主体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超85%。三层逻辑环环相扣,让传统农业从“产粮”向“产技术、产品牌”跃升。

从粮仓到工业新城,平度的逆袭撕开了县域经济转型的密码:在都市圈中找定位,于传统产业里嵌智能,从农业基因中育工业思维。它证明,县域经济的突围不在于颠覆过去,而在于读懂趋势、借势而为,在区域协同的棋局中,把区位、资源、政策的“势”,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实”。这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范本——不贪大求全,只在精准卡位中实现跨越式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