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霸凌与拒学》是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家河合隼雄的一部探论教育问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重新认识、评估了当代教育现状,特别是围绕校园霸凌事件和拒绝上学等问题展开思考,以演讲、访谈录等形式分享了许多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心理治疗经历。
河合隼雄与社会评论家芹泽俊介、戏剧家如月小春、哲学家赤坂宪雄等有识之士的对谈,从心理学、教育学、宗教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从东、西方社会比较的宽广视野,对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进行了深度讨论,给出了可行的具体建议。
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体制的利弊成败及改革意见,并有助于思考当代东亚教育模式应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健全人格。
荐书:《霸凌与拒学》
作者: 河合隼雄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教育到底怎么了
原作名: いじめと不登校
译者: 渠昭
为何会发生校园欺凌?
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科伦拜恩校园发生枪击事件。两名备受同学欺凌的高中生携枪入校,杀害13名师生后饮弹自杀。这起血案震动全美。此后美国各州陆续出台“反欺凌法”和治理措施。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这些治标不治本,他透过悲剧事件的现象,在《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一书中,详细剖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学校和班级中的高度竞争、小团体密布、充满排挤的氛围。
书中提出了两类方法,外围干预和根源干预,力图促进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揭开了共情的面纱。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共情都至关重要。全书短小精悍,给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迫切需要的实践方法,并以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
荐书:《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作者: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Nobody Left to Hate
译者: 顾彬彬
如何说出心里话?
过分的玩笑、小团体、言语贬低、八卦谣言……比起肢体暴力,社交霸凌更常在校园中发生,却容易被忽视。《对小学社交霸凌说不》帮助孩子识别和预防隐形伤害,有办法应对,保护自己;同时也弄清楚哪些言行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把握分寸,维系友谊。
全书共八册,帮助孩子处理很实际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打着朋友旗号的霸凌?面对过分的玩笑,想让对方住口,又怕显得自己玩不起,到底该怎么办?如何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阻止谣言的传播?
作者常年走访全美各地学校,以写实细腻的故事,还原孩子那些隐秘复杂的困境和微妙难言的感受。孩子读起来会感同身受,因为这就是自己日常经历或看到的事。
故事不讲大道理,却巧妙融入了多种方法,例如用幽默反击、大声说不、远离让自己不舒服的人、结交盟友、报告老师、制定友谊规则等。故事之后,孩子还可读到“被霸凌者可以做什么”“开玩笑时的注意事项”“道歉时的注意事项”等,进一步了解如何应对。
书后附有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从中可知:什么是霸凌?被霸凌是有原因的吗?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霸凌别人?当孩子被嘲笑、贬低、传谣时,怎么应对?
此外,还设有“问题与讨论”一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例如:“你会跟朋友们互开玩笑吗?”“如果朋友开的玩笑伤害到了你,你如何让对方知道这点?”“你认为什么时候可以开玩笑,什么时候不可以?”如果大人苦恼于怎么跟孩子讲霸凌,或可借这些问题让孩子说说心里话。
荐书:《对小学社交霸凌说不》
作者: [美] 特鲁迪·路德维格 等/著 / [美] 阿尔盖比·马布尔 等/绘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心喜阅童书
副标题: 全8册
译者: 梅静
我们如何应对心理暴力?
遭到老师羞辱的学生,
遭到所爱之人操控的年轻男子,
遭到同学当面评头论足的女孩,
或是不断遭到父母“玩笑式”吓唬的孩子……
施暴者可能是你亲和优秀的朋友,受害者可能是你坚强冷静的妈妈,旁观者可能是你一句无心的恶意评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曝露在心理暴力之下,这种无形的痛苦可能不会被注意,有时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它比身体暴力更难识别。
《我们与心理暴力的距离》一书基于16个亲历者的自我证言以及23个自卫的心理要诀,指引你对被隐藏的破坏性的关系提出质疑,并制定有效的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其害或摆脱这些关系。
荐书:《我们与心理暴力的距离》
作者: [法]阿丽亚娜·卡尔沃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猴面包树工作室
译者: 欧瑜
学会拥抱成长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很少注意自己的情绪,但像焦虑、愤怒、沮丧、内疚和悲伤这样的情绪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有时即使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糟糕,我们仍会陷入负性的思维方式而使这些情绪持续存在。
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时期,有许多变化正在发生——身体的、社会的和心理的,而且情绪的起伏也很常见。令人不快的情绪会导致自我击败的行为,如逃避、易怒、退缩和过度担忧。
虽然我们的情绪似乎有自己的周期,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影响它们。学习一些调节无益情绪的技能可以让我们在当下或将来生活得更轻松。当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时,这些技能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回到正轨。
《改变思维,拥抱成长》一书清晰地阐述了如何使用这些技能,且包含了大量现实生活案例、实用工具和练习。这些策略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更自信的宝贵技能。
荐书:《改变思维,拥抱成长》
作者: [澳] 萨拉·埃德尔曼 / [澳] 路易丝·雷蒙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调节青少年压力与情绪的心理学策略
原作名: Good Thinking: A Teenager's Guide to Managing Stress and Emotion Using CBT
译者: 邓雪滨
尾
暴力从来不是开始,而是无数沉默的堆积。
那些被忽视的情绪、未被理解的孤独、
以及无处安放的愤怒。
事实上,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塑造完美的孩子,
而在于让迷途的少年知道:
即使跌落,也会有人接住他们。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而是“我们究竟错过了多少次倾听他们的机会”。
此刻的反思与行动,同样也不是为了谴责过去,
而是为了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