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让我走进电影院一憋就是两个小时,全程无尿点N多哭点的,就是这部燃爆的印度神片《摔跤吧!爸爸!》
这部电影对印度的女性地位、夫权和父权都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反思,而这样一部电影,让比印度现代思想发展快几十年的中国观众坐不住了,有人说这部电影充满着让人恶心的伪女权和直男癌。爸爸为了自己的梦想逼迫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
“女人无力反抗命运固然可悲,成为父亲梦想的努力也丝毫不值得骄傲。”
来,我们一起先看看剧情吧。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他最后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毕生的梦想就是为印度在国际比赛上赢得金牌。
于是他把梦想寄托给下一代,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无奈妻子一连生了四胎,全是女儿。他的梦想也就此破灭,收起自己曾有的荣誉和奖牌,变成一个普通的、浑浑噩噩的男人,在一年一年的麻木度日中变成一个中年发福的大胖子。
直到有一天被自己家女儿一顿胖揍、打成熊猫眼儿的小男孩告状上门,父亲反而看到神迹似的兴奋起来——不费力的打败男孩,两个女儿简直就是天生的摔跤好手啊!
于是他告诉妻子,自己需要一年的时间,培养两个女儿的摔跤才能。要知道他们是生活在印度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啊!
那里的女孩就像新闻报道中的印度女孩一样,从生为女儿身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全部意义就为了嫁人准备,14岁(或者更早)就被父亲安排给一个甚至都没见过面的男人,从此在锅碗瓢盆中度过一生,也许还要忍受丈夫无尽的暴力与折磨。生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的女人,一出生就被剥夺了平等的话语权,幸运或者不幸,全由别人决定了。
可想而知他要把女儿培养成摔跤高手的想法遭到了村里人多少白眼、嘲笑、批判。两个女儿被禁止和男孩子一起训练,因为在印度社会看来这简直就是伤风败俗。但是爸爸不会放弃,他命令两个女儿早上五点钟起来跑步训练;为了她们增肌需要放弃因为宗教吃素,亲自为女儿煮鸡肉吃;摔跤场拒绝她们也没关系,父亲亲自为女儿在田间搭建沙场.......
为了不让他们分心和免受虱子的骚扰,甚至残忍剪去了她们的长发.......
两个几岁的小女孩怎么甘心过这样的苦日子,她们开动小脑瓜各种使诈,拒绝训练,逃跑去参加婚礼,又唱又跳,父亲发现后,非常愤怒,更多的是眼中深深的失望。当两个女孩抱怨谁家的父亲会这样残忍对待自己的女儿,给剃了寸头、男不男女不女的........村里14岁就被父母安排出嫁的小姑娘对她们说:
“我倒希望我有这样的爸爸,至少他是为了你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着想”
所以就算是妻子不无担心的问道:“以后谁会娶我们家女儿?”
这位爸爸也是霸气回应:
“我不要男人选她们,我要她们选男人!”
在父亲的魔鬼训练下,走上赛场的女儿沉着冷静,一次次攻下对手,她们自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原来女生也并非柔弱,而是完全有力改写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她们的反叛和抗争,给了千千万万囿于厨房和婚姻的女孩子勇气。这一段小姐姐桀骜的眼神,分分钟被掰弯呀!!
在最后一场比赛前,父亲这样鼓励女儿:
“如果你赢了这场比赛,就能成为上百万女孩的榜样,告诉她们其实女性还有别的出路,打破所有对女性固有的偏见。”
正如一枚金牌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鼓舞是无可估量的,一个女性榜样站起来了,此后会有无数的女性从漫长黑暗中觉醒,走上革命之路。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被很多人贴上伪女权和直男癌的标签。主要是因为女儿似乎成为了父亲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夫权没了,父权又死灰复燃了!
看待任何问题都是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看的。生在偏远印度山村的女孩,可不比生活在西方的小孩,很不幸命运对她们并不算慷慨,摆在他们面前的、可预见的基本上就两条路:
忍受父亲的魔鬼训练,通过摔跤改变自己的命运。
或者就早早嫁人,乖乖相夫教子。
片中的父亲一开始就对妻子说了,自己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培养女儿们的摔跤才能,如果不行就放弃。父亲是发觉了她们的摔跤天赋,才去培养的。他说:“我总想着男孩来完成我的梦想,却没有想过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比赛。”从一看到女孩就唉声叹气,到发现自己的女儿、为她们叫好,这可以说也是他自己女性意识的崛起。
争取为印度在国际赛事上得奖牌固然有父亲自己的一厢情愿和私心,但他更是想让女儿通过摔跤,打破男权社会固有的偏见和束缚,从力量上、精神上都彻底强大起来。
大女儿在赢得了第一场对男孩子的对决后,也开始主动要求父亲教自己更多的东西,自主自愿变得更强悍。她们内心是感激父亲的,是父亲发觉了她们的潜能,才有了后来竞技与拼搏带给她们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有人诟病父亲从小逼迫两个女孩子去进行摔跤——这本是男性的运动,女孩真的喜欢??大概是想到了曾经小时候被残忍剥夺童年,被父母“威逼利诱”去上过五花八门的兴趣班,顶着烈日周末去上什么钢琴课、舞蹈课、奥数课等等。但是现在长大成人后,你真的后悔的是曾经去学这些“兴趣班”,还是遗憾父母当时没有好好用心多开发你的潜能?
在你五六岁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梦想?世界上唯有很小一部分的人,生来就幸运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一生的使命在哪里,比起这些开挂的人生,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如履薄冰,别说开挂,能正常开机就不错了。谁不是在摸索中前进,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所在?
父母作为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了解我们的人之一,他们发现了你的某种才能,一定希望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说希望我们能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也是因为儿女本身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更希望为你骄傲。
有人说这片中父亲还是太强权,更崇尚西方自由民主的教育方法。谁也不用假装外宾,在印度和中国这种资源紧张、人口爆炸的社会,很难有绝对宽松自由、让个性充分发展的条件。在不自由中争取人生的自由,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所在。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让孩子们能从小在宽松环境生长,有更多资源和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这肯定是未来社会更美好的愿景。
其实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眼圈红了N次的还是对父女情、父爱的那种刻画。同为东方语境下,我相信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和这部电影有一点类似,是母亲唱红脸,父亲唱白脸。父亲总是那个不苟言笑、心思沉重的那一个,相对于母亲总是关心你累不累,父亲貌似是那个总关心你飞的高不高的人。
特别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女性,你会感激有这样一位严父的存在。中国的社会男女平等方面已经比印度好太多,但是社会仍是不怎么提倡女性比男性强悍的,女孩子争强好胜让人觉得惧怕,“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孩儿嘛,差不多就得了,找个稳定清闲工作,家庭最重要了”.......
正如波伏娃所说: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嫁给一个可靠的人成为了女人最大的成功,为了保住这一点,女人要费尽心思讨好异性。前一阵曝光的佟丽娅的父亲,在结婚典礼上对女儿说,让女儿婚后多伺候伺候丈夫,安心相夫教子。可见父亲作为女儿一生中第一个接触的男性形象,其自身的言传身教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如果生命中最信任的男性都默认女性的地位就是“第二性”,女儿又如何有力量面对这个本身舆论不公的社会?
所以如果一个女孩拥有一个“严父”,这是一种幸运。从我小时候开始,父亲就反复跟我灌输“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想法,这甚至成了我取得成绩时父亲得意洋洋的口头禅了。
印象中,母亲总是那个愿意和你一起逛街陪你玩一天的人,而父亲总是一副冷脸,“作业做完了吗?”“一天就知道不务正业!”就像电影里的父亲所说:“奖牌不会从树上长出来”,人生得意和偶尔休憩的瞬间是给外人看的,背后都是无尽的努力。所以父亲无法风轻云淡,他知道你的潜力,知道一生中必须达成一些目标,而自我实现才能给你更好的满足。
甚至在女孩最爱打扮的年纪,我的父亲也总爱跟我说:外表都是虚假的,学到真本事才算数。
早上赖床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直到如今回家,早上7点必须要起床,因为父亲会不停的在门外转悠,还时不时来一句奇特的调侃:“热被窝是埋葬青年人的坟墓。”
到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婚嫁年龄,亲戚朋友旁敲侧击:“你现在最大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结婚生子,不敢再拖了。”父亲仍然会对我说:“婚姻是缘分,不能强求,但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不断提高自己。”
.......
其实有很多时候都会埋怨父亲不近人情,缺乏柔情蜜意,甚至他们说的一些观点都是陈年老调,让人厌烦,也不尽正确。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懂得,无论人生最终选择怎样的道路,父亲一直以来的严格教育、在年幼时候为我们培养的最重要的素质,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说到底,人生的强者都是一种人,就是能以理性和意志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正如电影里唱到:“世界充满虚幻的假象,唯有痛楚不会撒谎。”
父爱如山,他何尝不心疼你的辛苦,他也会在心底默默流泪,但他更知道这世界充满艰险与困难,唯有你自律自强,才能终有一天抵达自由境界;唯有你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才能有底气不依靠任何人,活得满意自足;唯有你已亭亭,自尊独立,才能骄傲甩出一句“大女子何患无夫”。
总有一天你会感激,多亏了父亲的“狠”,才有了人生后来的诗意与辽阔,才有了更好更强的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赞那度旅行人生】
授权转载,合作,投稿 wechat@zanadu.c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