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铝代铜”技术破冰:TE泰科电子联合博威合金,实现20年难题突破

当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用铜量达到60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3-4倍;当我国铜矿储量仅占全球3%,每年面临80万吨的巨大缺口。资源危机与成本压力的双重裹挟下,汽车产业对“铝代铜”技术的渴求从未如此迫切。20余年来,因蠕变、电化学腐蚀等“技术魔咒”,铝虽以价格仅为铜的1/3、储量丰富、重量更轻等优势被视为理想替代材料,却始终难以在汽车电气系统实现规模应用。

2025年,这一困局终被打破。全球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TE”)联合博威合金等企业,以生态圈共创模式实现技术突围,推出新一代低压铝芯载流线,彻底解决铝铜间电化学腐蚀难题,并将铝自身蠕变性能优化至近纯铜水平。

WX20250821-113933@2x.png

图源:博威合金

这场跨越材料、工艺、设备多领域的联合创新,不仅为中国车企带来单车降铜10kg、降本10%的直接效益,更在规模化推广后有望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开辟360-480亿元低压线束市场空间。 

资源困局下的必选题:为何“铝代铜”非破不可?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攀升,单车用铜量持续增长,其中高压连接器年用铜量约达16万吨,低压线路的信号回路和载流回路耗铜量各约22万吨。”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直指行业痛点,“铝的价格仅为铜的1/3,同等重量下载流能力更强,且更轻。这对于追求极致降本增效的汽车产业而言,是绕不开的必选题。”

我国铜矿资源的先天不足,让这一“必选题”的紧迫性愈发凸显。数据显示,我国铜精矿80%依赖进口,而随着人工智能与电气化浪潮席卷全球,铜需求缺口正持续扩大,汽车产业首当其冲面临“铜荒”危机。更值得关注的是,原生铜冶炼的碳排放是铝的3倍,在“双碳”目标下,材料替代不仅关乎资源安全,更涉及生态责任。

“铝代铜的技术突破,不仅能解决资源问题,更是为社会减碳。”博威合金板带副总裁孟祥鹏强调,“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材料革命关乎产业安全,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动,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然而,20余年的技术攻坚史,早已证明“铝代铜”绝非简单的材料替换。此前,部分企业尝试通过调整结构、改变线径等“头痛医头”的方式推进,却因未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导致产品在长期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孙晓光的话道出了行业的担忧。

三大底层逻辑:从材料创新到生态协同的破局之道

“攻克铝代铜难题,我们依靠的是先进材料、先进工艺和多元生态圈,这是从0.19mm²多赢复合线开发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孙晓光将技术突破的底层逻辑概括为三点。而这背后,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创新图景。

材料是铝代铜技术的核心。行业主流的1系铝存在蠕变、机械强度弱的问题;6系铝则在125℃以上出现机械强度骤降,无法满足高压线束长期使用需求。“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必须摒弃现有路线,进行正向研发。”孙晓光表示。

这一重任落在了博威合金肩上。基于30多年铜合金材料研发与制造经验,博威合金对铜属性的深刻理解应用于铝材料研发,通过6年多的持续投入,打造了专属的数字化研发垂直领域大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多年历史数据和海量外部数据,构建了有色合金结构化数据库,能快速推荐并调整合理方案。”孟祥鹏介绍道,这一AI技术的应用,让材料研发从“试错法”走向“精准设计”。

最终,双方联合开发的原子级设计新型铝合金,实现了性能的跨越式突破:铝代铜复合材料在180℃高温下力学性能稳定,经300小时微观测试,蠕变在阶段1到早期阶段2期间仅出现相对孤立的微孔,无连续空隙,性能媲美铜线(同等载流条件下)。“我们的材料创新,不是降低质量换成本,而是高科技加持下的质量不打折。”孟祥鹏的话掷地有声。

为确保产品可靠性与可追溯性,博威合金从开发到制造全流程采用数字化管控。“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记录,既保障稳定,又能实现质量追溯。”孟祥鹏补充道,这为解决铝代铜长期存在的“问题界定难”痛点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外20多年没有做成的事情,我们在2年时间内解决,靠的就是中国创新速度,而速度的背后是生态圈的力量。”孙晓光的话道出了关键。在铝代铜技术突破中,生态圈涵盖了材料、设备、下游车企、电池电机企业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了“问题共解、价值共享”的协同模式。

2025年8月,【铝】创多赢生态圈闭门研讨会上,十余家国内外主流车企、超50家电池、电机、线束领域龙头企业代表齐聚,共同见证技术突破的细节与进展。“这是生态圈共创的成果,未来我们希望更多伙伴加入,推进全面铝代铜。”孙晓光在会上发出邀请。

对于生态圈的价值,孟祥鹏深有感触:“行业未来会从产品竞争转向场景解决方案竞争,甚至行业边界会逐渐模糊,最终延伸至生态。我们成立了技术市场部门,招聘材料、电气等多领域工程师,就是为了与产业链垂直联合,提供更完整的方案。”

在选择生态伙伴时,TE更看重“专业可靠”与“快速响应”。“博威合金就是这样的企业,他们极具灵活创新能力和开发响应速度,尤其在数字化研发方面全球领先。”孙晓光的评价,揭示了生态圈高效运转的核心密码,企业各展所长,以协同创新弥补个体短板。

商业化加速落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变革的未来图景

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在于转化为产业动能。目前,TE牵头开发的低压铝芯载流线已完成产品设计验证(DV),计划2025年11月全部收尾,接下来进入生产验证(PV)阶段,有望2026年底实现上车应用。

“市场反响远超预期,已有不少车企及Tier1主动问询。”孙晓光透露,技术的经济性与生态价值是吸引行业关注的核心。按测算,该技术可助力车企单车降本10%,规模推广后,我国每年将减少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近500万棵树;而360-480亿元的低压线束市场空间,更将带动材料、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升级。

对于行业而言,铝代铜技术的突破不仅是材料的替代,更是产业逻辑的重构。“它证明了通过生态圈协同,中国企业有能力攻克全球行业难题,从技术追随者变为引领者。”孟祥鹏认为,这一模式为其他技术突破提供了范本——在复杂的产业挑战面前,跨界联合、正向研发、长期投入,是穿越技术迷雾的唯一路径。

以创新破局,以生态共赢

从铜矿资源匮乏的焦虑,到铝代铜技术的20年困局;从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到生态圈的协同突围,TE与合作伙伴共同书写的,不仅是一段技术突破史,更是中国制造业以创新应对挑战、以生态实现共赢的产业变革样本。

当新型铝合金在汽车电气系统中稳定运行,当每辆车减少10kg铜的消耗,当每年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被“拦截”。这场由TE和博威合金等企业引领的材料革命,正悄然改变着汽车产业的未来。正如孙晓光所言:“技术突破只是开始,我们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让全面铝代铜成为行业常态,为汽车产业的绿色化、轻量化、低成本化贡献力量。”

 在资源约束与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铝】创多赢生态圈破解技术魔咒的实践,无疑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而这场革命的深远影响,终将在每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行驶轨迹中,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脉络里,持续绽放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博威合金

  • 光伏ETF基金(159863)涨近2%,光伏企业中报密集披露
  • 博威合金(601137.SH):2025年中报净利润为6.76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6.05%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汽车“铝代铜”技术破冰:TE泰科电子联合博威合金,实现20年难题突破

当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用铜量达到60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3-4倍;当我国铜矿储量仅占全球3%,每年面临80万吨的巨大缺口。资源危机与成本压力的双重裹挟下,汽车产业对“铝代铜”技术的渴求从未如此迫切。20余年来,因蠕变、电化学腐蚀等“技术魔咒”,铝虽以价格仅为铜的1/3、储量丰富、重量更轻等优势被视为理想替代材料,却始终难以在汽车电气系统实现规模应用。

2025年,这一困局终被打破。全球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TE”)联合博威合金等企业,以生态圈共创模式实现技术突围,推出新一代低压铝芯载流线,彻底解决铝铜间电化学腐蚀难题,并将铝自身蠕变性能优化至近纯铜水平。

WX20250821-113933@2x.png

图源:博威合金

这场跨越材料、工艺、设备多领域的联合创新,不仅为中国车企带来单车降铜10kg、降本10%的直接效益,更在规模化推广后有望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开辟360-480亿元低压线束市场空间。 

资源困局下的必选题:为何“铝代铜”非破不可?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攀升,单车用铜量持续增长,其中高压连接器年用铜量约达16万吨,低压线路的信号回路和载流回路耗铜量各约22万吨。”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直指行业痛点,“铝的价格仅为铜的1/3,同等重量下载流能力更强,且更轻。这对于追求极致降本增效的汽车产业而言,是绕不开的必选题。”

我国铜矿资源的先天不足,让这一“必选题”的紧迫性愈发凸显。数据显示,我国铜精矿80%依赖进口,而随着人工智能与电气化浪潮席卷全球,铜需求缺口正持续扩大,汽车产业首当其冲面临“铜荒”危机。更值得关注的是,原生铜冶炼的碳排放是铝的3倍,在“双碳”目标下,材料替代不仅关乎资源安全,更涉及生态责任。

“铝代铜的技术突破,不仅能解决资源问题,更是为社会减碳。”博威合金板带副总裁孟祥鹏强调,“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材料革命关乎产业安全,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动,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然而,20余年的技术攻坚史,早已证明“铝代铜”绝非简单的材料替换。此前,部分企业尝试通过调整结构、改变线径等“头痛医头”的方式推进,却因未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导致产品在长期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孙晓光的话道出了行业的担忧。

三大底层逻辑:从材料创新到生态协同的破局之道

“攻克铝代铜难题,我们依靠的是先进材料、先进工艺和多元生态圈,这是从0.19mm²多赢复合线开发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孙晓光将技术突破的底层逻辑概括为三点。而这背后,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创新图景。

材料是铝代铜技术的核心。行业主流的1系铝存在蠕变、机械强度弱的问题;6系铝则在125℃以上出现机械强度骤降,无法满足高压线束长期使用需求。“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必须摒弃现有路线,进行正向研发。”孙晓光表示。

这一重任落在了博威合金肩上。基于30多年铜合金材料研发与制造经验,博威合金对铜属性的深刻理解应用于铝材料研发,通过6年多的持续投入,打造了专属的数字化研发垂直领域大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多年历史数据和海量外部数据,构建了有色合金结构化数据库,能快速推荐并调整合理方案。”孟祥鹏介绍道,这一AI技术的应用,让材料研发从“试错法”走向“精准设计”。

最终,双方联合开发的原子级设计新型铝合金,实现了性能的跨越式突破:铝代铜复合材料在180℃高温下力学性能稳定,经300小时微观测试,蠕变在阶段1到早期阶段2期间仅出现相对孤立的微孔,无连续空隙,性能媲美铜线(同等载流条件下)。“我们的材料创新,不是降低质量换成本,而是高科技加持下的质量不打折。”孟祥鹏的话掷地有声。

为确保产品可靠性与可追溯性,博威合金从开发到制造全流程采用数字化管控。“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记录,既保障稳定,又能实现质量追溯。”孟祥鹏补充道,这为解决铝代铜长期存在的“问题界定难”痛点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外20多年没有做成的事情,我们在2年时间内解决,靠的就是中国创新速度,而速度的背后是生态圈的力量。”孙晓光的话道出了关键。在铝代铜技术突破中,生态圈涵盖了材料、设备、下游车企、电池电机企业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了“问题共解、价值共享”的协同模式。

2025年8月,【铝】创多赢生态圈闭门研讨会上,十余家国内外主流车企、超50家电池、电机、线束领域龙头企业代表齐聚,共同见证技术突破的细节与进展。“这是生态圈共创的成果,未来我们希望更多伙伴加入,推进全面铝代铜。”孙晓光在会上发出邀请。

对于生态圈的价值,孟祥鹏深有感触:“行业未来会从产品竞争转向场景解决方案竞争,甚至行业边界会逐渐模糊,最终延伸至生态。我们成立了技术市场部门,招聘材料、电气等多领域工程师,就是为了与产业链垂直联合,提供更完整的方案。”

在选择生态伙伴时,TE更看重“专业可靠”与“快速响应”。“博威合金就是这样的企业,他们极具灵活创新能力和开发响应速度,尤其在数字化研发方面全球领先。”孙晓光的评价,揭示了生态圈高效运转的核心密码,企业各展所长,以协同创新弥补个体短板。

商业化加速落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变革的未来图景

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在于转化为产业动能。目前,TE牵头开发的低压铝芯载流线已完成产品设计验证(DV),计划2025年11月全部收尾,接下来进入生产验证(PV)阶段,有望2026年底实现上车应用。

“市场反响远超预期,已有不少车企及Tier1主动问询。”孙晓光透露,技术的经济性与生态价值是吸引行业关注的核心。按测算,该技术可助力车企单车降本10%,规模推广后,我国每年将减少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近500万棵树;而360-480亿元的低压线束市场空间,更将带动材料、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升级。

对于行业而言,铝代铜技术的突破不仅是材料的替代,更是产业逻辑的重构。“它证明了通过生态圈协同,中国企业有能力攻克全球行业难题,从技术追随者变为引领者。”孟祥鹏认为,这一模式为其他技术突破提供了范本——在复杂的产业挑战面前,跨界联合、正向研发、长期投入,是穿越技术迷雾的唯一路径。

以创新破局,以生态共赢

从铜矿资源匮乏的焦虑,到铝代铜技术的20年困局;从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到生态圈的协同突围,TE与合作伙伴共同书写的,不仅是一段技术突破史,更是中国制造业以创新应对挑战、以生态实现共赢的产业变革样本。

当新型铝合金在汽车电气系统中稳定运行,当每辆车减少10kg铜的消耗,当每年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被“拦截”。这场由TE和博威合金等企业引领的材料革命,正悄然改变着汽车产业的未来。正如孙晓光所言:“技术突破只是开始,我们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让全面铝代铜成为行业常态,为汽车产业的绿色化、轻量化、低成本化贡献力量。”

 在资源约束与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铝】创多赢生态圈破解技术魔咒的实践,无疑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而这场革命的深远影响,终将在每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行驶轨迹中,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脉络里,持续绽放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