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玉华
互联网从业者说: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这个这道主菜终究还是这些专业媒体机构中,现在这些专业领域的KOL,或是自媒体人,毕竟还是繁花丛中的一点绿色而已,对于原创深度的好内容,依然需要专业媒体,机构媒体才能做。
对于一些比较有深度调查、大型策划、揭露性的报道,这些都是专业媒体人的所长。无论是传统媒体机构在当下媒体的环境中的融合战略转型,还是出生于传统媒体(包括门户)的这些媒体人,他们对内容的把控、对新闻的即时性、对媒体的人底线都是非媒体人所不具备的。有可能现在有很多自诩的媒体人,也做了很多内容,吸粉和估值都不低。但是如果不寻求更加的专业团队和新闻操守,实则是最大的隐患就是平台在政策监管下的危机的随时爆发。
另外对于用户或是读者而言,这些内容对于读者而言都是刚需,它事关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事关读者的切身的权益。”
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是此次涅盘丛生的基础,除了依托的平台的变化,传播的属性有所改变,内容的本质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无论是微博类的信息,快手类的短视频,这些内容是因为平台的产生而存在,更加深度的内容,甚至是一些即时类内容,最终的赢家还是在这些专业团队中产生。
过去“+互联网”更侧重媒介自身,把互联网放在辅助性的位置。
如早期的手机报和报纸创办网络版就是局限于把纸质媒体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介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互联网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看似突破创新,实则新瓶装旧酒。
互联网+”,不再把互联网简单看作是通路和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和思维。即以个人化和技术为本质特征、以开放、参与、互动为核心理念。
传统媒体意识到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的主体,而是能动的用户,只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充分发挥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满足公众多样且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此外,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最终不是通过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即“用户体验”,才能真正得到用户的肯定和欢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