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灯塔的光柱刺破东海黎明,当桥吊的巨臂划破天际,当地铁在含水层下无声掘进,宁波,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用1500年不息的潮声,向时代叩问:交通之于中国,仅是冰冷的里程数据,还是奔涌不息的精神洪流?
8月20—21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系统“文化溯源”接力活动第十站——“潮涌三江·甬动未来”在宁波给出了它的答案。全省交通系统代表们开启48小时沉浸式“时空穿越”,沿着“守望—纽带—枢纽—脉动—未来”的史诗级叙事轴,从孤岛灯塔、千年运河、世界大港到地下轨道,触摸着浙江交通从古至今跳动的精神脉搏,感受其从“点”到“线”再到“网”的壮阔变迁。
活动首次将交通文化提炼为可体验、可触摸、可传承的精神图谱,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注解。

孤岛灯塔:五代守望,点亮国家坐标
七里屿灯塔,自1865年点亮至今,犹如一座“镇海神针”,巍然屹立于东海之滨,成为中国近代航海史上不可或缺的坐标。远在18海里外,船舶便能望见其熠熠光芒。它年均守护超过5万艘次商船安全出入宁波舟山港,肩负港口七成以上通航量的指引重任。
8月20日下午,代表们破浪登岛。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海。岛顶高耸的国旗在碧海蓝天间猎猎飘扬。1865年的老灯塔作为文物静立礁石,见证着岁月沧桑。
比灯塔更令人动容的,是叶家五代人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执着坚守。自1883年起,叶来荣、叶阿岳、叶中央、叶静虎、叶超群——五代守塔人耐住寂寞、恪尽职守,以“人在灯亮”的朴素信念,铸就了海上交通运输史中一座巍然屹立的精神灯塔。
代表们深入参观了七里灯塔文化陈列馆。在第五代守塔人叶超群的动情讲述中,大家仿佛穿越百年,深切感受到这座灯塔所承载的深沉家国情怀,也更深刻领悟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背后那一份无私与坚守的真谛。
在随后举行的“点亮心灯”仪式上,代表亲手合闸,瞬间光芒绽放,现场人员倍感振奋,全场气氛热烈高昂。
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副主任姚文明首次登临灯塔,仰望着巍峨的灯塔,她动情地说:“当我抬头凝视这座灯塔时,心中涌起由衷的敬意。这不仅源于它承载的百年历史,更源于背后守塔人无悔的坚守与奉献。”
这片孤岛上的百年守望,正是浙江交通精神最深沉而光辉的注脚——于无声处,守护光明。

千年纽带:三江汇流处,一船穿越千年
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汇处,不仅是地理心脏,更是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气度的源头。
暮色中的三江口华灯初上,代表们登上“汉雅8号”游船,开启“映舟三江”之旅。这是宁波首批6条水路交旅融合主题航线之一,串联老外滩、天主教堂、三江口等标志性景观,将宁波的恢弘气度浓缩于50分钟航程。
行至三江口交汇处,奉化江与姚江在此汇合成甬江,奔向东海。江风拂面,带着淡淡的咸湿气息,仿佛让人嗅到了千年前香料、丝绸与瓷器的贸易芬芳。宋代明州港(宁波古称)的市舶司年收入曾占南宋中央财政可观份额,秘诀便在这“三江汇流”。
游船驶过老外滩,百年老建筑与摩天大楼辉映,爵士乐与船笛交织。这里曾是宁波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孕育了中国第一商帮“宁波帮”。他们创下百余个“全国第一”,足迹遍布全球,但不管“宁波帮”走得多远,根脉永远系于启航的老外滩。
三江口,勾勒出浙江交通精神图谱中关键的脉络——江河奔涌,文脉不息,沟通古今,连通天下。

硬核力量:全球第一大港的基因解码
灯塔是航海者的生命线,自动化码头则是新时代的航标。8月21日上午,代表们登上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12层楼高的观景平台,俯瞰全球“超千万箱级”单体自动化码头:桥吊、AGV、龙门吊精准协作,每2秒吊起一箱,误差不超2厘米。

金华市公路港航与运输管理中心工会主席施海明站在观景台上,被眼前这座现代港口的恢宏气象深深震撼。尤其是当讲解员报出宁波舟山港近年来的吞吐量数据时,他由衷地为宁波舟山港的繁华,以及它联通四海、链接全球的开放气魄感到自豪。
走进浙港劳模工匠孵化基地,“桥吊状元”竺士杰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他独创的“竺士杰操作法”已迭代至4.0版,借助毫米级激光定位,作业效率提升28%。“哪怕是一根烧火棍,也要把它做到最好用——这就是我们交通人的工匠哲学。”竺士杰的话语掷地有声。如今,他已培养桥吊司机超3000名,“技术需要传承,精神更必须延续!”

货物吞吐量蝉联全球第十六冠、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三、308条航线通联整个世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港时,赞誉其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
这座超级枢纽,不仅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枢纽,更是浙江交通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它立足全球坐标准确定位,以硬核实力赋能经济动脉,向世界传递出稳健而磅礴的中国力量。
地铁隧道:国产盾构啃下“世界级豆腐”
如果说港口是窗口,地铁便是城市的血脉。
在宁波轨道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6条地铁线路如红色血管般遍布城区,实时显示着每列车的位置和状态。

但在这片繁华之下,宁波的地下却藏着极富挑战的“豆腐地层”——土层含水率高达50%,掘进难度被喻为“在嫩豆腐中打洞”,是一项世界级工程难题。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全国劳模黄毅带领团队毅然迎难而上。他们自主研发的“类矩形盾构机”“阳明号”,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类矩形盾构断面,更以多刀盘协同、无死角掘进的方式,实现了极高施工效率,最终稳稳“啃”下了这块“世界级豆腐”。
“关键核心技术,靠不来、等不起,必须靠自己!”黄毅的语气里是浙江交通人一贯的坚定与果决。“阳明号”的成功,不仅突破了技术壁垒,更大幅节约了拆迁成本,真正做到了“不拆一房、不扰一民”。

如今,黄毅团队已瞄准第六代盾构技术的研发,立志持续保持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领军地位。
那深入地底的脉动,正是浙江交通精神中最为锐利的创新锋芒:敢闯“无人区”,智破“封锁线”,勇攀“制高点”。
精神图谱:薪火相传,照亮未来
48小时的文化溯源,在精神火炬传递中迎来高潮。“开路先锋·文化万里行”接力交接仪式上,甬剧《宝顺轮・远航》、评话《我在灯就在》、情景剧《闪耀芳华》、舞蹈《奔甬之路》接连上演,以艺术语言再现浙江交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当“桥吊状元”竺士杰、“盾构先锋”黄毅、“公交暖心使者”陈霞娜三位全国劳模共同登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技能或许迭代,但追求极致的匠心永不褪色!”竺士杰的言语坚定有力。黄毅勉励青年:“用创新的脚步丈量未知,用匠心的尺度雕琢未来!”陈霞娜的话语温暖朴实:“车轮一路向前,但服务的初心,永远是我们温暖的起点。”
宁波市交通运输工会主席卢玉春总结道:“从孤岛灯塔的默默坚守,到地下隧道的攻坚突破;从东方大港的强港雄心,到十米车厢的日常温情——这一切,共同绘就了宁波交通的精神图谱。它深刻诠释了浙江交通人求真务实、勇立潮头的奋斗基因!”
诚如宁波籍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言:“宁波人敢为天下先,又善为天下先。”从叶家五代守塔的孤独坐标,到竺士杰毫米级桥吊的精准掌控;从“宝顺轮”划时代的汽笛,到“阳明号”啃下“世界豆腐”的轰鸣——宁波用1500年奔涌不息的交通实践昭示:交通强国,其核心从来不是冰冷的钢铁与里程,而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硬核”精神——是扎根一方的坚守、是沟通你我的连接、是枢纽高效的实力、是敢闯敢试的创新,更是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温度。

“开路先锋·文化万里行”全省交通运输工会系统“文化溯源”接力活动,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浙江省交通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全省12个地市(单位)依次开展接力活动。 (宋兵 赵鸣婵综合整理)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