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涛
八月将尽,沂河之畔,秋意渐浓却热潮涌动,900余位民营企业家齐聚临沂。山东民营企业百强助力临沂高质量发展暨第二届临商大会在此开幕,会场内“选择山东·商聚临沂·共赢未来”的标语格外醒目。
会上,2025山东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与临沂企业“凤凰榜”榜单同步发布,鲁南制药、金锣集团等企业的名字在掌声中被反复提及。
临沂市委书记张宝亮在主旨演讲中掷地有声:“民营经济是临沂起家立市之本,民众大胆创业、开启了改革开放大潮,民企艰苦创业、熔铸了务实奋进品格,民营企业家担当奉献、沉淀了家国天下情怀,民营经济繁荣活跃、支撑了发展‘基本盘‘。”
盛会背后,不仅是临沂民营经济的“嘉年华”,更折射出这座鲁南中心城市如何以民营经济为引擎,在产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
提及民营经济,最为人耳熟能详的是“五六七八九”: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而在临沂,这个数字大有不同。临沂的民营经济图谱,由一组硬核数据勾勒而成:2024年,临沂GDP达6555.8亿元,位居山东第五、全国地级市第21位。支撑这一庞大体量的,是临沂154万户经营主体中的153.4万户民营经济主体,占比高达99.3%。它们贡献了临沂全市90%以上的营业收入、工业税收和居民就业——这意味着,每7个临沂人中就有1位老板,每30人拥有1家企业。
临沂选择民营经济作为发展主引擎,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基因与现实需求的“双重奏”。
历史上,临沂靠民营经济起家立市——改革开放初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沂蒙人民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敏锐的商业头脑,民营经济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上世纪80年代,长途汽车站周围的“马路地摊”成为了临沂民营经济的萌芽之地。随后,政府为惠民便民建设的“西郊大棚底”,为个体商户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经营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商业活动。到了1990年前后,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临沂商城也经历了从1.0至5.0的不断迭代升级。从传统的线下交易到如今的线上线下融合,从本地市场拓展到全球贸易,临沂商城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专业批发市场集群。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众多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其中,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拼搏,业务涵盖市场开发、物流园区运营、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临沂商贸物流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临沂又敏锐地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成功崛起为江北最大的“直播电商之都”。众多电商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临沂的商品推向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更深层的驱动力,则是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迫切性。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中,临沂以“商城国际化”为突破口,启动“百团千企·商城出海”计划,带动进出口增长13.1%,跨境电商园区增至20家。山东优源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孙宝安深有感触:“只要‘走出去’,机会无限。”该公司正布局中亚、尼日利亚的海外仓,将临沂商品推向国际舞台。这一战略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民营经济大有可为,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临沂的实践表明,从“买卖全国”转向“买卖全球”,民营企业的灵活性与创新力不可或缺。



打造民营经济热带雨林
在临沂应用科学城,全日制本科以上青年人才可享受五年内免收租金、物业、水电的创业扶持;在“沂i企”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惠企资金通过“直通车”模式直达企业账户;在兰山区的“亲清会客厅”,市级领导每月与民营企业面对面交流......临沂深知,唯有栽下梧桐树,方可引得凤凰来。
临沂亲手种植的“梧桐树”,是一套“降本增效、破壁赋能”的组合拳,目标是将营商环境转化为生产力。
临沂梳理确定高端不锈钢和先进特钢、高端工程装备、新能源商用车等13条标志性产业链,建立“链主”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梯度发展格局。截至目前,临沂围绕重点链条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县级领导帮包全覆盖。奥德集团、史丹利、七星柠檬、临工机械等4家企业获评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临沂实施精准施策:建立“小升规”培育库,推动小微企业升级;通过“专精特新”企业扩容提质行动计划,今年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7家,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三,总量达1070家;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推动其向产业链高端迈进。通过“金字塔”式的培育模式,临沂让“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与“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此外,临沂将降本增效作为服务民营企业的核心,集成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八大类惠企政策,办事环节和时限综合压减65%。在金融支持方面,通过美德积分金融转化、精准画像授信等创新举措帮助民营企业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持续压降,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获得助力。
如何让人才与创新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动能呢?临沂采取“引、育、强”三管齐下策略,2024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54.5%。一流的创业园区、免费的人才公寓等政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创新支持上,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奖励,今年依托民营经济主体新建科技研发平台50家,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244家,为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力。
未来已至,临沂正从“民营经济大市”跃迁到“民营经济强市”。站在万亿商贸物流的肩膀上,临沂的野心不止于此。第二届临商大会宣布,从2026年起,大会将固定为“新春第一会”,打造“民营经济的鲜明标识”。
闭幕式上,大会倡议书呼吁企业家“高举沂蒙精神大旗、搏击科技创新大潮”。从革命老区到开放高地,临沂正以一座城的礼遇,向世界证明: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