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给黄小厨支招,看看山田洋次是如何拍小人物故事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给黄小厨支招,看看山田洋次是如何拍小人物故事的?

《麻烦家族》是一碗没有煮熟的夹生饭,没有做到针对中国观众的本土化创作,反而处处向原作靠拢,从人物关系,矛盾再到场景,让人看了有种不适应感。

最近院线上映的新片有点多。

“摔跤爸爸”口碑爆棚,票房逆袭,大战漫威大片《银河护卫队2》,连万达“爸爸”都敞开怀抱增加排片。华语片也不甘落后,频现口碑与票房皆上佳的电影:4月份的翻拍电影《嫌疑人X的现身》,颜值爆表美味诱人的《喜欢你》、烧脑悬疑《记忆大师》,以及最近用反讽幽默与非常规叙事强行刷出存在感的小成本电影《提着心吊着胆》。

《麻烦家族》海报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国产电影我们不得不提,黄磊老师的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这是一部改编作品,原版是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改编与翻拍,意味着的要攀爬原著高山,能到什么高度,是否能够的翻越,都极有可能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几年Ip改编蔚然成风,质量参差不齐,纯粹为圈钱儿而翻拍的作品数量也不在少数。当然,还有一些翻拍的精品。从近期电影市场来看,翻拍自话剧的《十二公民》、《驴得水》,移植韩国故事做到本土化的《重返二十岁》,区别于日版、韩版的《嫌疑人X的现身》,做的都还算不错。然而这部翻拍作品《麻烦家族》却似乎给黄磊带了实在的麻烦。

演而优则导,黄磊老师也不例外。其实早在2001年,他就已经萌生出了当电影导演的想法。当时写好的电影剧本,最后却拍成了一代经典电视剧《似水年华》,黄磊老师成了多少少女的梦中情人。后来机缘巧合,在黄磊筹备乌镇戏剧节的时候,有人请他翻拍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于是他答应了。敢于触碰这么一座高山,用它当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黄磊太有勇气。黄磊也曾道出了为什么会贸然翻拍原作的原因:“在山田洋次的电影中学会面对苦难,学会快乐”,”故事非常亲切,像在我们身边,在欢笑中读到很多东西,包括对家和对生命的感受“。

但是,拍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麻烦家族》却是一碗没有煮熟的夹生饭,没有做到针对中国观众的本土化创作,反而处处向原作靠拢,从人物关系,矛盾再到场景,让人看了有种不适应感。

另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山《东京物语》

山田洋次导演以拍平民喜剧见长,他的寅次郎系列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其作品拍出了平民生活的真实质感——朴素而真挚,观众看着电影中角色的生活,仿佛是看到了自己的生活。《麻烦家族》却恰恰缺少原作这一最核心的特质,没有完全体现家庭剧的精髓——自然,反讽的是这也是黄磊本心想追求的,但电影却处处透漏着游离的尴尬:本土化重要性的丧失,中国人交际方式的丧失以及镜头下陌生的城市。

山田洋次曾经在著作《我是怎样拍电影的》中提到要尊重人的问题,也提到了艺术让人愉悦的问题。看来,黄磊老师应该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摘编的老导演所提到的这两部分内容。

艺术是使人愉悦的

电影是撒谎的东西。先是有了剧本,演员念写在剧本上的台词,摄影师把表演的场面拍下来,然后洗印在胶片上,然后观众看在银幕上的形象。文学剧本也好,演员的表演也好,全是“做”出来的。说起来我们的工作是骗人的勾当。

有句俗话说:“艺术家和骗子仅一纸之隔。”但是,我们和骗子不同的是,观众愿意上当受骗。观众甚至乐意出钱受骗,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热衷于欺骗。骗得精彩之时,观众就拍手喝彩。观众在咒骂一些质量极差的影片时常说,“这是虚构的故事”、“这是捏造的”。细细想来,观众本来就十分明白电影是编造之物,然而,明白归明白,在批评质量甚差的影片时,还是会使用“捏造”之类的词。

老导演亲自来到中国参加《麻烦家族》发布会

就拿寅次郎这位男子汉来说,如果设想他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那简直成怪物了。身着怪色的西装;寒冬腊月仍然赤脚穿拖鞋;虽说带着一只皮箱能随心所欲地周游全日本,但他在何处如何挣钱?每晚何处栖身?如此追根寻源的话,就会觉得荒诞无稽了。寅次郎就是这么一个仅一纸之隔的、虚假的编造人物。

《寅次郎的故事》:历时近三十年(1969年-1995年)制作的全长48部的喜剧影片,是世界目前最长的系列电影。

但是,我们在塑造这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时,必须把他刻画得使观众感觉到他就在自己的身边,至少要做到没有丝毫不自然之感。换言之,塑造出来的寅次郎这一人物必须要有真实感。我认为,要成功地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第一要靠寅次郎的扮演者也就是渥美清先生的才能和努力;第二要靠支持渥美清先生的其他合演者的默契配合;第三要靠我们摄制组成员的热情和智慧。

例如,小道具师认真考虑各种道具的安排,寅次郎家吃晚饭时,正是秋天季节,菜肴最好用秋刀鱼;蔬菜中的西红柿已落市最好别用等等。道具师根据四季变化,千方百计地为院子里配备花卉。我认为,寅次郎这位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也就是一般来讲真实感极淡的人物之所以令人感到真实,是这种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工作态度所赋予的。因此,反过来说,寅次郎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出现实生活中极不自然的行动,这权力是观众们给的。像寅次郎抓起皮箱和帽子就外出旅行,其不合情理的举止,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爱心使之变得合情合理的。

有关摄制组成员各自努力工作的情况,我想后面再谈。这里只提一句,对待每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如果没有全体成员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的气氛是不可能树立起来的。关于《幸福的黄手帕》(1977)一片的导演意图,我已写过“真正的爱”一文。其实,导演意图是宣传部要我写的,我觉得忙得累死人,不愿写这类东西,但出于无奈还是写了。要说爱,不光《幸福的黄手帕》,可以说《寅次郎的故事》,以及我拍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假如没有爱,也许拍不成电影。我的看法是,爱这个人是出于想尊重这个人,只有尊重他人的意愿,才有自尊的想法,正因为大家爱他人,人们才能有相互尊重的精神。

《幸福的黄手帕》

所以,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异性呢?还有不懂得尊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这样的恋爱怎么称得上是真正的恋爱呢?

进而言之,尊重人这种心情还必须转化为爱护人以外的动物、大自然或者人类创造的财富。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文化不就是这种精神之类的东西吗?

出自这种想法,我们保存着影片中寅次郎家用的全部道具,每周都要擦一次,而且精心使用。寅次郎用的提包也尽可能不换新的,缝缝补补,用了将近十年。那儿开了绽就用浆糊糊上,这儿破了口就用线缝好。我觉得在拍摄这提包时,实际上就等于把珍惜物力的这种精神告诉给观众了。

要尊重人

电影是撒谎的东西。先是有了剧本,演员念写在剧本上的台词,摄影师把表演的场面拍下来,然后洗印在胶片上,然后观众看在银幕上的形象。文学剧本也好,演员的表演也好,全是“做”出来的。说起来我们的工作是骗人的勾当。有句俗话说:“艺术家和骗子仅一纸之隔。”

但是,我们和骗子不同的是,观众愿意上当受骗。观众甚至乐意出钱受骗,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热衷于欺骗。骗得精彩之时,观众就拍手喝彩。观众在咒骂一些质量极差的影片时常说,“这是虚构的故事”、“这是捏造的”。细细想来,观众本来就十分明白电影是编造之物,然而,明白归明白,在批评质量甚差的影片时,还是会使用“捏造”之类的词。

就拿寅次郎这位男子汉来说,如果设想他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那简直成怪物了。身着怪色的西装;寒冬腊月仍然赤脚穿拖鞋;虽说带着一只皮箱能随心所欲地周游全日本,但他在何处如何挣钱?每晚何处栖身?如此追根寻源的话,就会觉得荒诞无稽了。寅次郎就是这么一个仅一纸之隔的、虚假的编造人物。

但是,我们在塑造这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时,必须把他刻画得使观众感觉到他就在自己的身边,至少要做到没有丝毫不自然之感。换言之,塑造出来的寅次郎这一人物必须要有真实感。我认为,要成功地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第一要靠寅次郎的扮演者也就是渥美清先生的才能和努力;第二要靠支持渥美清先生的其他合演者的默契配合;第三要靠我们摄制组成员的热情和智慧。

例如,小道具师认真考虑各种道具的安排,寅次郎家吃晚饭时,正是秋天季节,菜肴最好用秋刀鱼;蔬菜中的西红柿已落市最好别用等等。道具师根据四季变化,千方百计地为院子里配备花卉。我认为,寅次郎这位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也就是一般来讲真实感极淡的人物之所以令人感到真实,是这种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工作态度所赋予的。

因此,反过来说,寅次郎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出现实生活中极不自然的行动,这权力是观众们给的。像寅次郎抓起皮箱和帽子就外出旅行,其不合情理的举止,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爱心使之变得合情合理的。

有关摄制组成员各自努力工作的情况,我想后面再谈。这里只提一句,对待每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如果没有全体成员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的气氛是不可能树立起来的。关于《幸福的黄手帕》(1977)一片的导演意图,我已写过“真正的爱”一文。

其实,导演意图是宣传部要我写的,我觉得忙得累死人,不愿写这类东西,但出于无奈还是写了。要说爱,不光《幸福的黄手帕》,可以说《寅次郎的故事》,以及我拍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假如没有爱,也许拍不成电影。我的看法是,爱这个人是出于想尊重这个人,只有尊重他人的意愿,才有自尊的想法,正因为大家爱他人,人们才能有相互尊重的精神。

所以,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异性呢?还有不懂得尊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这样的恋爱怎么称得上是真正的恋爱呢?

进而言之,尊重人这种心情还必须转化为爱护人以外的动物、大自然或者人类创造的财富。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文化不就是这种精神之类的东西吗?

出自这种想法,我们保存着影片中寅次郎家用的全部道具,每周都要擦一次,而且精心使用。寅次郎用的提包也尽可能不换新的,缝缝补补,用了将近十年。那儿开了绽就用浆糊糊上,这儿破了口就用线缝好。我觉得在拍摄这提包时,实际上就等于把珍惜物力的这种精神告诉给观众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给黄小厨支招,看看山田洋次是如何拍小人物故事的?

《麻烦家族》是一碗没有煮熟的夹生饭,没有做到针对中国观众的本土化创作,反而处处向原作靠拢,从人物关系,矛盾再到场景,让人看了有种不适应感。

最近院线上映的新片有点多。

“摔跤爸爸”口碑爆棚,票房逆袭,大战漫威大片《银河护卫队2》,连万达“爸爸”都敞开怀抱增加排片。华语片也不甘落后,频现口碑与票房皆上佳的电影:4月份的翻拍电影《嫌疑人X的现身》,颜值爆表美味诱人的《喜欢你》、烧脑悬疑《记忆大师》,以及最近用反讽幽默与非常规叙事强行刷出存在感的小成本电影《提着心吊着胆》。

《麻烦家族》海报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国产电影我们不得不提,黄磊老师的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这是一部改编作品,原版是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改编与翻拍,意味着的要攀爬原著高山,能到什么高度,是否能够的翻越,都极有可能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几年Ip改编蔚然成风,质量参差不齐,纯粹为圈钱儿而翻拍的作品数量也不在少数。当然,还有一些翻拍的精品。从近期电影市场来看,翻拍自话剧的《十二公民》、《驴得水》,移植韩国故事做到本土化的《重返二十岁》,区别于日版、韩版的《嫌疑人X的现身》,做的都还算不错。然而这部翻拍作品《麻烦家族》却似乎给黄磊带了实在的麻烦。

演而优则导,黄磊老师也不例外。其实早在2001年,他就已经萌生出了当电影导演的想法。当时写好的电影剧本,最后却拍成了一代经典电视剧《似水年华》,黄磊老师成了多少少女的梦中情人。后来机缘巧合,在黄磊筹备乌镇戏剧节的时候,有人请他翻拍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于是他答应了。敢于触碰这么一座高山,用它当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黄磊太有勇气。黄磊也曾道出了为什么会贸然翻拍原作的原因:“在山田洋次的电影中学会面对苦难,学会快乐”,”故事非常亲切,像在我们身边,在欢笑中读到很多东西,包括对家和对生命的感受“。

但是,拍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麻烦家族》却是一碗没有煮熟的夹生饭,没有做到针对中国观众的本土化创作,反而处处向原作靠拢,从人物关系,矛盾再到场景,让人看了有种不适应感。

另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山《东京物语》

山田洋次导演以拍平民喜剧见长,他的寅次郎系列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其作品拍出了平民生活的真实质感——朴素而真挚,观众看着电影中角色的生活,仿佛是看到了自己的生活。《麻烦家族》却恰恰缺少原作这一最核心的特质,没有完全体现家庭剧的精髓——自然,反讽的是这也是黄磊本心想追求的,但电影却处处透漏着游离的尴尬:本土化重要性的丧失,中国人交际方式的丧失以及镜头下陌生的城市。

山田洋次曾经在著作《我是怎样拍电影的》中提到要尊重人的问题,也提到了艺术让人愉悦的问题。看来,黄磊老师应该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摘编的老导演所提到的这两部分内容。

艺术是使人愉悦的

电影是撒谎的东西。先是有了剧本,演员念写在剧本上的台词,摄影师把表演的场面拍下来,然后洗印在胶片上,然后观众看在银幕上的形象。文学剧本也好,演员的表演也好,全是“做”出来的。说起来我们的工作是骗人的勾当。

有句俗话说:“艺术家和骗子仅一纸之隔。”但是,我们和骗子不同的是,观众愿意上当受骗。观众甚至乐意出钱受骗,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热衷于欺骗。骗得精彩之时,观众就拍手喝彩。观众在咒骂一些质量极差的影片时常说,“这是虚构的故事”、“这是捏造的”。细细想来,观众本来就十分明白电影是编造之物,然而,明白归明白,在批评质量甚差的影片时,还是会使用“捏造”之类的词。

老导演亲自来到中国参加《麻烦家族》发布会

就拿寅次郎这位男子汉来说,如果设想他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那简直成怪物了。身着怪色的西装;寒冬腊月仍然赤脚穿拖鞋;虽说带着一只皮箱能随心所欲地周游全日本,但他在何处如何挣钱?每晚何处栖身?如此追根寻源的话,就会觉得荒诞无稽了。寅次郎就是这么一个仅一纸之隔的、虚假的编造人物。

《寅次郎的故事》:历时近三十年(1969年-1995年)制作的全长48部的喜剧影片,是世界目前最长的系列电影。

但是,我们在塑造这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时,必须把他刻画得使观众感觉到他就在自己的身边,至少要做到没有丝毫不自然之感。换言之,塑造出来的寅次郎这一人物必须要有真实感。我认为,要成功地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第一要靠寅次郎的扮演者也就是渥美清先生的才能和努力;第二要靠支持渥美清先生的其他合演者的默契配合;第三要靠我们摄制组成员的热情和智慧。

例如,小道具师认真考虑各种道具的安排,寅次郎家吃晚饭时,正是秋天季节,菜肴最好用秋刀鱼;蔬菜中的西红柿已落市最好别用等等。道具师根据四季变化,千方百计地为院子里配备花卉。我认为,寅次郎这位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也就是一般来讲真实感极淡的人物之所以令人感到真实,是这种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工作态度所赋予的。因此,反过来说,寅次郎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出现实生活中极不自然的行动,这权力是观众们给的。像寅次郎抓起皮箱和帽子就外出旅行,其不合情理的举止,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爱心使之变得合情合理的。

有关摄制组成员各自努力工作的情况,我想后面再谈。这里只提一句,对待每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如果没有全体成员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的气氛是不可能树立起来的。关于《幸福的黄手帕》(1977)一片的导演意图,我已写过“真正的爱”一文。其实,导演意图是宣传部要我写的,我觉得忙得累死人,不愿写这类东西,但出于无奈还是写了。要说爱,不光《幸福的黄手帕》,可以说《寅次郎的故事》,以及我拍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假如没有爱,也许拍不成电影。我的看法是,爱这个人是出于想尊重这个人,只有尊重他人的意愿,才有自尊的想法,正因为大家爱他人,人们才能有相互尊重的精神。

《幸福的黄手帕》

所以,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异性呢?还有不懂得尊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这样的恋爱怎么称得上是真正的恋爱呢?

进而言之,尊重人这种心情还必须转化为爱护人以外的动物、大自然或者人类创造的财富。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文化不就是这种精神之类的东西吗?

出自这种想法,我们保存着影片中寅次郎家用的全部道具,每周都要擦一次,而且精心使用。寅次郎用的提包也尽可能不换新的,缝缝补补,用了将近十年。那儿开了绽就用浆糊糊上,这儿破了口就用线缝好。我觉得在拍摄这提包时,实际上就等于把珍惜物力的这种精神告诉给观众了。

要尊重人

电影是撒谎的东西。先是有了剧本,演员念写在剧本上的台词,摄影师把表演的场面拍下来,然后洗印在胶片上,然后观众看在银幕上的形象。文学剧本也好,演员的表演也好,全是“做”出来的。说起来我们的工作是骗人的勾当。有句俗话说:“艺术家和骗子仅一纸之隔。”

但是,我们和骗子不同的是,观众愿意上当受骗。观众甚至乐意出钱受骗,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热衷于欺骗。骗得精彩之时,观众就拍手喝彩。观众在咒骂一些质量极差的影片时常说,“这是虚构的故事”、“这是捏造的”。细细想来,观众本来就十分明白电影是编造之物,然而,明白归明白,在批评质量甚差的影片时,还是会使用“捏造”之类的词。

就拿寅次郎这位男子汉来说,如果设想他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那简直成怪物了。身着怪色的西装;寒冬腊月仍然赤脚穿拖鞋;虽说带着一只皮箱能随心所欲地周游全日本,但他在何处如何挣钱?每晚何处栖身?如此追根寻源的话,就会觉得荒诞无稽了。寅次郎就是这么一个仅一纸之隔的、虚假的编造人物。

但是,我们在塑造这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时,必须把他刻画得使观众感觉到他就在自己的身边,至少要做到没有丝毫不自然之感。换言之,塑造出来的寅次郎这一人物必须要有真实感。我认为,要成功地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第一要靠寅次郎的扮演者也就是渥美清先生的才能和努力;第二要靠支持渥美清先生的其他合演者的默契配合;第三要靠我们摄制组成员的热情和智慧。

例如,小道具师认真考虑各种道具的安排,寅次郎家吃晚饭时,正是秋天季节,菜肴最好用秋刀鱼;蔬菜中的西红柿已落市最好别用等等。道具师根据四季变化,千方百计地为院子里配备花卉。我认为,寅次郎这位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也就是一般来讲真实感极淡的人物之所以令人感到真实,是这种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工作态度所赋予的。

因此,反过来说,寅次郎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出现实生活中极不自然的行动,这权力是观众们给的。像寅次郎抓起皮箱和帽子就外出旅行,其不合情理的举止,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爱心使之变得合情合理的。

有关摄制组成员各自努力工作的情况,我想后面再谈。这里只提一句,对待每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如果没有全体成员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的气氛是不可能树立起来的。关于《幸福的黄手帕》(1977)一片的导演意图,我已写过“真正的爱”一文。

其实,导演意图是宣传部要我写的,我觉得忙得累死人,不愿写这类东西,但出于无奈还是写了。要说爱,不光《幸福的黄手帕》,可以说《寅次郎的故事》,以及我拍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假如没有爱,也许拍不成电影。我的看法是,爱这个人是出于想尊重这个人,只有尊重他人的意愿,才有自尊的想法,正因为大家爱他人,人们才能有相互尊重的精神。

所以,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异性呢?还有不懂得尊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这样的恋爱怎么称得上是真正的恋爱呢?

进而言之,尊重人这种心情还必须转化为爱护人以外的动物、大自然或者人类创造的财富。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文化不就是这种精神之类的东西吗?

出自这种想法,我们保存着影片中寅次郎家用的全部道具,每周都要擦一次,而且精心使用。寅次郎用的提包也尽可能不换新的,缝缝补补,用了将近十年。那儿开了绽就用浆糊糊上,这儿破了口就用线缝好。我觉得在拍摄这提包时,实际上就等于把珍惜物力的这种精神告诉给观众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