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四川蜀道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蜀道轨道交通集团”)在成都揭牌成立,标志着四川省属国企“1+8”重点领域改革在轨道交通板块取得关键突破,也成为全国轨道交通领域新一轮探索的重要标志。
当前,四川轨道交通产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2024年,全省产业链产值突破5000亿元,正向万亿级规模稳步迈进,但繁荣背后暗藏隐忧,省属国企在轨道交通领域布局分散、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困境。
为破解困局,蜀道轨道交通集团应运而生,该集团由四川发展(控股)公司与蜀道集团旗下轨道交通板块整合而成,汇集新筑股份、四川发展轨交产投公司、蜀道新制式轨道集团等核心资源,并联合省内兼具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制造企业,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为四川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攻坚“山地轨道”:打破技术垄断,服务国家战略
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与现代都市之间,轨道正重塑着人们的出行图景。作为四川省交通建设的重要力量,蜀道轨道交通集团以“新制式轨道”为核心战略方向,聚焦穿行于陡峭山地的齿轨列车、运行在城市路面的智轨系统,以及磁悬浮技术等前沿领域,旨在通过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的轨道交通模式,系统性地回应多层次出行需求。
其中,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简称“都四项目”)成为推动新制式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代表性工程。

作为全国首条山地齿轨铁路,“都四项目”自规划之初就面临高海拔、复杂地形和生态敏感区的多重挑战,同时也是践行国企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据悉,齿轨技术长期被瑞士等少数国家垄断,国内缺乏成熟经验和运维体系。这类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商业回报慢,恰恰需要国企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在此背景下,集团不仅要完成项目的基本建设,更需系统攻克大坡度运行、齿轨磨损、高原适应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动关键装备国产化,构建自主技术体系,通过长期投入实现技术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制式轨道交通项目在环保低碳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据介绍,齿轨与智轨系统均采用电力驱动,实现运行过程中的零碳排放,尤其契合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对绿色发展的高要求。“在线路规划和建设中,我们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原则,通过优化桥隧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地貌与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努力打造‘绿色轨道’‘生态线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轨道交通领域的实践支持。”蜀道轨道交通相关负责人说道。
根据《四川省山地轨道交通规划(2020—2035年)》,四川共规划11条山地轨道线路,总里程1770公里,其中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规划线路达866公里。未来,山地轨道交通将成为巩固和拓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四川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技术创新是融入这一宏伟蓝图的核心支撑。“目前,我们现在正在攻克25%的爬坡度,未来我们想要达到50%,并努力降低齿轨运营维护成本,以打造更高性价比、更富竞争力的交通解决方案。”罗廷提到,目前集团已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攻关轨道交通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难题,还积极与德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开展合作,力求在山地轨道、磁悬浮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此外,蜀道轨道交通集团正探索与高原高海拔景区融合的可能性,通过优化站点和线路设计,使交通设施与自然景观相融,营造“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体验。“国外阿尔卑斯山景区已实现轨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川拥有众多高价值生态旅游资源,这为我们探索轨道交通与自然景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与想象空间。”
从峻岭到高原,轨道的延伸不仅突破了自然屏障,更串联起区域发展的脉络。将目光从山间转向城市,另一种更具适应性的交通解决方案——智轨系统,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破解城市交通困局的一把新钥匙。
推广城市智轨:打造中国方案,破解交通困局
截至2024年底,我国54个城市(不含港澳台)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共计325条,普遍存在制式结构失衡问题,地铁占总线路的75%,但仅有25%的线路客运量达到大运量等级,说明线路设计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温差”,线路设计的系统能力与现状需求匹配度略显不足,推动制式多元化与系统适配性已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宜宾的智轨实践展现出显著成效,这条曾被戏谑为“致堵”的虚拟轨道,已完成“治堵”的实际动作,“自智轨投入以来,宜宾长江大桥拥堵率下降了90%,事故率锐减,且准点率达到90%以上,获得老百姓的充分肯定,每日客运量达到2万人次以上。”

从建设成本上看,“智轨”的建设成本约3000万元-5000万元/公里,而有轨电车的成本是1.4亿元-2亿元/公里,地铁的成本在6亿元/公里以上;从运维成本上看,“智轨”约155万元/公里,而有轨电车的花费是400万元/公里,地铁约1000万元/公里;从建设周期上看,“智轨”建设周期约12个月,而有轨电车的周期在2-3年,地铁普遍在4-6年。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有能力建地铁。我们的使命正是为不同城市量身定制更合适的轨道解决方案。”相较于“有轨列车”,“智轨”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而相较于公交车,“智轨”又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路权优先准时准点的优势,这份性价比和适应性,让它成为中小城市的务实选择。
作为纯电动驱动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智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以宜宾智轨为例,其每车每公里耗电量远低于传统燃油公交车,除纯电智轨外,氢能源智轨电车也已开始试运营,碳减排效益更为显著。
同时,智轨采用虚拟轨道和胶轮技术,有效减少传统轨道对城市空间切割,实现了更友好的人车环境共存,这一绿色低碳的交通模式,不仅契合我国“双碳”战略目标,也为全球城市推动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可实践的中国方案。
据了解,集团已完成阿联酋订单的批量交付和马来西亚氢能源车辆交付,已在土耳其完成四编组智轨电车试跑。蜀道宜宾智轨的全球培训基地也已为多个国家培训近200名从业人员,为全球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智轨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宜宾提供了高效、低碳的交通解决方案,更为中国乃至全球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在成本可控、建设迅捷、运营高效的多重优势下,智轨系统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众多中小城市缓解交通压力、实现绿色出行的新选项。
产业融合:深化国企改革,构建轨道交通生态圈
随着“中国智造”的智轨系统持续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中国国有企业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运营服务全链条的协同支撑与产业链整合能力,从而带动中国高端制造与服务体系的全球化输出。
在省属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中,蜀道轨道交通集团被明确赋予“新制式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平台”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仅要完成建设任务,还要探索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和产业延伸的闭环模式。
面对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该集团采用“交通+旅游”综合开发模式,积极推进沿线站点综合开发。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沿线11个特色车站按照“一站一景”理念设计,未来将成为网红打卡点和旅游地标。与阿坝文旅合作建设的体验酒店、熊猫主题酒店等业态,正在探索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划转而来的成都客车厂等企业,是改革的重点。“工厂的技术底子还在,大家都充满信心,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面貌。”蜀道轨道交通集团强调整合的核心逻辑:“整合不是简单拼盘,而是让川发磁浮的研发、中车资电的制造、成都客车厂的产能,都围绕蜀道这个主轴转起来,找到新的市场切入点,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1+8”国企专业化整合的典型案例,蜀道轨道交通集团通过干部交流、文化活动和业务协同三大方式推动文化与业务的双重融合,增强集团内部凝聚力。在实现内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蜀道轨道交通集团进一步将这种协同力向外延伸,积极发挥产业链带动与区域经济协同作用。
在产业链带动方面,蜀道轨道交通集团已与川内多家装备制造、通信信号、供电系统等领域企业展开合作,包括川发展、飞马轴承、公安科技等,逐步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并通过扩大建设规模进一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降低综合成本,加快技术成熟。
破局前行,迈向轨道交通发展未来
尽管蜀道轨道交通集团揭牌时间不长,但已清晰地展现出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路径。未来,随着更多项目实现落地和技术突破,该集团有望成为引领全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条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之路,在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的黄金时代背景下启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它的每一步实践,都将是对省属国企改革深化、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命题的实质性回答。
齿轮与轨道咬合的瞬间,既是技术攻坚的象征,也是产业链整合能否真正运行顺畅的考验。这些考验,存在于高山深谷之间、城市通勤之路,也存在于技术研发的实验场、商业模式的创新里。
这条迈向“蜀道通”乃至“蜀道畅”的轨交新路,正徐徐向前延伸,它既通向山河与人间,也通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9/02 11: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