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丨泉城路再改造,一座城的时代觉醒与未来图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丨泉城路再改造,一座城的时代觉醒与未来图景

泉城路这条承载着济南商业荣光的金街,将开启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重生之旅。

文丨孟宝乐

提起泉城路,济南人都耳熟能详。

这条仅1.6公里的道路,承载着济南六百多年的城市记忆,从明清时期官署林立的“院西大街”,到如今车水马龙的省会商业主轴,泉城路不仅见证着城市发展变迁,更是一代代济南人记忆深处的精神地标。

近日,泉城路再次牵动全城目光——距2002年大刀阔斧改造整整23年后,泉城路及周边片区的更新提升方案正式揭晓。

8月1日,中标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官方平台公布项目详情。消息一出,便迅速刷屏济南人的朋友圈。

这份全城瞩目背后,饱含着济南市民对城市未来的期许。在电商冲击与城市多中心化的双重挑战下,这条承载着济南商业荣光的金街,将开启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重生之旅。

图片来源:摄图网

百年商脉的荣光与阵痛

一条泉城路,半部济南史。

回溯明清时期,这里已是济南府的政治与商业心脏,各级官署星罗棋布,商号鳞次栉比,“院东”“府西”等街巷名称至今仍镌刻着当年的繁华印记。

彼时,泉城路既是政令通达的枢纽,也是南北货物的聚散地,镌刻着政治与商业交织的基因,奠定了“金街”的原始底色。

解放后的泉城路迎来持续蜕变。1954年—1955年,泉城路一线进行了首次展宽,将6.5 米的街巷拓至24-25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济南首项重大市政工程,让泉城路焕发新生。

1955年,济南百货大楼崛起为全省商业地标,瑞蚨祥的绸缎、宏济堂的药香与燕喜堂的鲁菜香交织。老济南人眼中的“长安街”,真正成为辐射全省的消费中心。

2001年至2002年的拓宽工程将泉城路的荣光推向顶峰。50米宽的大道串联起购物、交通、休闲、旅游、文化五大功能。2002年,甫一开街即创下“十一”黄金周200万客流的纪录,获评城市新名片。

此后,沃尔玛、必胜客等首入济南,恒隆、世茂相继落子,泉城路成为济南时尚代名词,2023年,泉城路更跻身全国示范智慧商圈,与三里屯、春熙路并肩。

然而繁华背后,掩藏着时代浪潮下的成长阵痛。50米路面虽拓阔了空间,却割裂了商业肌理,“南热北冷”成难解之题;步行街时代因交通压力仓促落幕,功能定位一度陷入摇摆。

特别是在电商浪潮下,贵和商厦、沃尔玛等相继离场,业态重复与商业断档加剧,城市商圈多中心化更分流了核心客流。曾经熙攘的“金街”,开始面临流量流失的拷问。

从明清商号到现代商圈,泉城路的每一次转身都映照着时代变迁。

如今,新的改造方案已至,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商脉,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等待着在荣光与阵痛的博弈中,寻得下一个百年的破局之道。

图片来源:摄图网

泉韵可触,文脉流淌路更畅

泉城路的每一次蜕变,都精准踏响济南城市跃迁的鼓点。

此番焕新,能否为这条“金街”淬炼出历久弥新的泉城“老味道”,更注入奔涌向前的时代“新流量”?

翻开最新出炉的改造方案,“泉湖城间、‘金街'聚场”的定位已给出答案——一场兼顾历史根脉与现代活力的系统性重塑,正蓄势待发。

青石板承载着泉城路的文化基因。多年来年的车水马龙让部分石板磨损,此次改造将对机动车道石板进行精细化翻新,既保留古城印记,又通过强化结构提升行车舒适度。

华东设计院称,本次改造通过精细化流线设计、交叉口渠化扩容、智慧技术应用及严格交安管理,力求实现“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升级目标,让青石板路承载的文化基因在顺畅通行中得以延续。

此外,对部分交叉口实施拓宽改造及交通组织优化,增强道路两端的快速疏散能力,对公交与临时停靠设施进行升级。

最让人期待的是,两处过街天桥的增设。根据设计方案,泉城路将设西门、芙蓉街过街天桥。

西门过街天桥设计延续济南“静荷舞柳”的景观基因,并以“X”形流畅曲线展现现代济南“开放、交流”的城市氛围。西北角与西南角的步道跨越护城河,有效连接五龙潭与趵突泉景区,并在趵北路沿线衔接护城河绿道。东北角与东南角则直通泉城路,成功串联起城市旅游目的地与城市综合消费目的地。

而在人流如织的泉城路核心芙蓉街口,一座轻盈通透的新天桥将拔地而起。规划新建的芙蓉街天桥串联起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与恒隆广场,有效减少地面横向行人交通压力,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与行人安全。

泉城路的灵魂在泉水。方案中,“泉文化”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一条贯穿全程的主题文化轴线,用文字、图片铺展济南泉水的千年故事;直饮台复刻排队打泉水的市井记忆,座椅设计重现《老残游记》中泉边品茶的惬意,让游客在步履之间便能触摸“家家泉水”的生活记忆;连铺装纹理、路灯造型,都融入了泉水流动的形态与韵味。

从青石板的修复到天桥的架设,从泉水场景的复刻到文化基因的延续,这份方案里蕴藏的正是济南人的期待:让泉城路既成为触摸历史的博物馆,也成为拥抱未来的会客厅,让泉水文化流淌出绵长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不止于路一座城的地标重塑

此番改造方案的深意,远不止于强化泉水IP的视觉呈现。

重塑泉城路昔日的商业荣光,正是此次升级的另一核心命题。直面商业断档、业态重复、客流渐稀的困境,破局之道已在路上。

目前,济南市泉城路街道已确定由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第一太平戴维斯牵头开展泉城路提升策划项目,从商圈产业定位、运营方式等方面入手,研究制订《泉城路西片区闲置楼宇盘活利用方案》,明确“一楼一策”“一铺一策”的盘活路径。

空间焕新,是商业复兴的沃土。此次方案将慢行系统融于街道空间,并重点对铺装、绿植、休憩设施、家具小品、标识系统、商业盒子等元素进行提升改造,从而优化整体景观风貌。同时增设连续绿化与休憩空间,着重衔接商业前区,引导人流流向,激活城市商业氛围。

泉城路的改造,从来不只是一条路的事,而是牵系着整座城市的未来

在济南“一轴、三区、多园”的发展新蓝图中,泉城路是“一轴”上的关键节点,一头连着明府城的历史肌理,承载着老济南的市井记忆;一头连着济南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雄心,托举着现代化都市的发展愿景。

由此,泉城路的升级面临着文旅商融合多重的考验:如何让人们漫步其间时,既能感受深厚的文化根脉,也能体验现代商业的流光溢彩,让商业的繁华与泉水的灵动相互滋养?

此次系统性改造,无疑提供了清晰的答案与可落地的路径。

站在泉城路的街头,向西望,趵突泉的水脉潺潺流淌,诉说着千年泉城的诗意;向东看,现代商圈的霓虹闪烁,彰显着时尚都市的活力。

这条路,既承载着一座城时光的沉淀与记忆,也即将架设起通向未来的桥梁与阶梯。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试想,在不远的将来,当第一个游客通过X形天桥从趵突泉走进泉城路,第一个市民在泉水主题座椅上翻开书卷,第一个老字号门店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时,这条“金街”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成为连接济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与城市会客厅。

属于一座城的新时代,正落笔开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丨泉城路再改造,一座城的时代觉醒与未来图景

泉城路这条承载着济南商业荣光的金街,将开启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重生之旅。

文丨孟宝乐

提起泉城路,济南人都耳熟能详。

这条仅1.6公里的道路,承载着济南六百多年的城市记忆,从明清时期官署林立的“院西大街”,到如今车水马龙的省会商业主轴,泉城路不仅见证着城市发展变迁,更是一代代济南人记忆深处的精神地标。

近日,泉城路再次牵动全城目光——距2002年大刀阔斧改造整整23年后,泉城路及周边片区的更新提升方案正式揭晓。

8月1日,中标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官方平台公布项目详情。消息一出,便迅速刷屏济南人的朋友圈。

这份全城瞩目背后,饱含着济南市民对城市未来的期许。在电商冲击与城市多中心化的双重挑战下,这条承载着济南商业荣光的金街,将开启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重生之旅。

图片来源:摄图网

百年商脉的荣光与阵痛

一条泉城路,半部济南史。

回溯明清时期,这里已是济南府的政治与商业心脏,各级官署星罗棋布,商号鳞次栉比,“院东”“府西”等街巷名称至今仍镌刻着当年的繁华印记。

彼时,泉城路既是政令通达的枢纽,也是南北货物的聚散地,镌刻着政治与商业交织的基因,奠定了“金街”的原始底色。

解放后的泉城路迎来持续蜕变。1954年—1955年,泉城路一线进行了首次展宽,将6.5 米的街巷拓至24-25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济南首项重大市政工程,让泉城路焕发新生。

1955年,济南百货大楼崛起为全省商业地标,瑞蚨祥的绸缎、宏济堂的药香与燕喜堂的鲁菜香交织。老济南人眼中的“长安街”,真正成为辐射全省的消费中心。

2001年至2002年的拓宽工程将泉城路的荣光推向顶峰。50米宽的大道串联起购物、交通、休闲、旅游、文化五大功能。2002年,甫一开街即创下“十一”黄金周200万客流的纪录,获评城市新名片。

此后,沃尔玛、必胜客等首入济南,恒隆、世茂相继落子,泉城路成为济南时尚代名词,2023年,泉城路更跻身全国示范智慧商圈,与三里屯、春熙路并肩。

然而繁华背后,掩藏着时代浪潮下的成长阵痛。50米路面虽拓阔了空间,却割裂了商业肌理,“南热北冷”成难解之题;步行街时代因交通压力仓促落幕,功能定位一度陷入摇摆。

特别是在电商浪潮下,贵和商厦、沃尔玛等相继离场,业态重复与商业断档加剧,城市商圈多中心化更分流了核心客流。曾经熙攘的“金街”,开始面临流量流失的拷问。

从明清商号到现代商圈,泉城路的每一次转身都映照着时代变迁。

如今,新的改造方案已至,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商脉,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等待着在荣光与阵痛的博弈中,寻得下一个百年的破局之道。

图片来源:摄图网

泉韵可触,文脉流淌路更畅

泉城路的每一次蜕变,都精准踏响济南城市跃迁的鼓点。

此番焕新,能否为这条“金街”淬炼出历久弥新的泉城“老味道”,更注入奔涌向前的时代“新流量”?

翻开最新出炉的改造方案,“泉湖城间、‘金街'聚场”的定位已给出答案——一场兼顾历史根脉与现代活力的系统性重塑,正蓄势待发。

青石板承载着泉城路的文化基因。多年来年的车水马龙让部分石板磨损,此次改造将对机动车道石板进行精细化翻新,既保留古城印记,又通过强化结构提升行车舒适度。

华东设计院称,本次改造通过精细化流线设计、交叉口渠化扩容、智慧技术应用及严格交安管理,力求实现“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升级目标,让青石板路承载的文化基因在顺畅通行中得以延续。

此外,对部分交叉口实施拓宽改造及交通组织优化,增强道路两端的快速疏散能力,对公交与临时停靠设施进行升级。

最让人期待的是,两处过街天桥的增设。根据设计方案,泉城路将设西门、芙蓉街过街天桥。

西门过街天桥设计延续济南“静荷舞柳”的景观基因,并以“X”形流畅曲线展现现代济南“开放、交流”的城市氛围。西北角与西南角的步道跨越护城河,有效连接五龙潭与趵突泉景区,并在趵北路沿线衔接护城河绿道。东北角与东南角则直通泉城路,成功串联起城市旅游目的地与城市综合消费目的地。

而在人流如织的泉城路核心芙蓉街口,一座轻盈通透的新天桥将拔地而起。规划新建的芙蓉街天桥串联起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与恒隆广场,有效减少地面横向行人交通压力,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与行人安全。

泉城路的灵魂在泉水。方案中,“泉文化”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一条贯穿全程的主题文化轴线,用文字、图片铺展济南泉水的千年故事;直饮台复刻排队打泉水的市井记忆,座椅设计重现《老残游记》中泉边品茶的惬意,让游客在步履之间便能触摸“家家泉水”的生活记忆;连铺装纹理、路灯造型,都融入了泉水流动的形态与韵味。

从青石板的修复到天桥的架设,从泉水场景的复刻到文化基因的延续,这份方案里蕴藏的正是济南人的期待:让泉城路既成为触摸历史的博物馆,也成为拥抱未来的会客厅,让泉水文化流淌出绵长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不止于路一座城的地标重塑

此番改造方案的深意,远不止于强化泉水IP的视觉呈现。

重塑泉城路昔日的商业荣光,正是此次升级的另一核心命题。直面商业断档、业态重复、客流渐稀的困境,破局之道已在路上。

目前,济南市泉城路街道已确定由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第一太平戴维斯牵头开展泉城路提升策划项目,从商圈产业定位、运营方式等方面入手,研究制订《泉城路西片区闲置楼宇盘活利用方案》,明确“一楼一策”“一铺一策”的盘活路径。

空间焕新,是商业复兴的沃土。此次方案将慢行系统融于街道空间,并重点对铺装、绿植、休憩设施、家具小品、标识系统、商业盒子等元素进行提升改造,从而优化整体景观风貌。同时增设连续绿化与休憩空间,着重衔接商业前区,引导人流流向,激活城市商业氛围。

泉城路的改造,从来不只是一条路的事,而是牵系着整座城市的未来

在济南“一轴、三区、多园”的发展新蓝图中,泉城路是“一轴”上的关键节点,一头连着明府城的历史肌理,承载着老济南的市井记忆;一头连着济南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雄心,托举着现代化都市的发展愿景。

由此,泉城路的升级面临着文旅商融合多重的考验:如何让人们漫步其间时,既能感受深厚的文化根脉,也能体验现代商业的流光溢彩,让商业的繁华与泉水的灵动相互滋养?

此次系统性改造,无疑提供了清晰的答案与可落地的路径。

站在泉城路的街头,向西望,趵突泉的水脉潺潺流淌,诉说着千年泉城的诗意;向东看,现代商圈的霓虹闪烁,彰显着时尚都市的活力。

这条路,既承载着一座城时光的沉淀与记忆,也即将架设起通向未来的桥梁与阶梯。

图片来源:界面山东

试想,在不远的将来,当第一个游客通过X形天桥从趵突泉走进泉城路,第一个市民在泉水主题座椅上翻开书卷,第一个老字号门店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时,这条“金街”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成为连接济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与城市会客厅。

属于一座城的新时代,正落笔开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