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江森工广袤林海间,绥棱局公司以92.3%的森林覆盖率为底色,锚定“生态优先、产业赋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林长制深化、科技护林、文旅创新及特色产业布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林长制+科技 织密生态“防护网”
“过去巡林靠脚走、靠眼瞅,一天最多走20公里,现在有了无人机和大数据中心,林区边角旮旯的情况都能实时掌握。”从事护林工作数十年的张家湾林场护林员李建国,指着手中的巡林APP感慨道。这一变化,正是绥棱局公司深耕生态保护的缩影。
近年来,绥棱局公司严格落实管林、育林、护林核心任务,创新构建“二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担任局级林长,统筹全局生态工作;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任场级林长,分片包干辖区林地;136名护林员化身“林长助手”,负责日常巡护,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管护效率,公司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生态调度指挥中心已接入238个林区监控点位;购置的12架无人机组建起“空中巡护队”,与地面护林员、卫星监测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
“去年秋天,我们通过无人机发现努敏河自然保护区内有3处违法放牧点,当天就联合执法部门进行整改,一周内完成植被补种,成活率达95%以上。”生态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在国家红皮云杉、红松良种基地,科技赋能的成效更为显著。基地采用智能温控大棚、滴灌系统,使红皮云杉幼苗成活率从传统育苗的70%提升至92%,每年可向林区提供优质种苗200万株,成为龙江森工生态建设的“种苗粮仓”。

文旅融合 激活生态“新价值”
“没想到在林区能看到这么有文化味儿的地方,黑陶制作体验、孔子学堂研学,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也学到了知识。”来自哈尔滨的游客王女士在绥棱局公司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游玩后,忍不住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体验。
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不仅有秀美的林海风光,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型如“智慧钥匙”的创意谷是景区地标,博物馆内部陈列着林区发展历程的老照片、老设备,诉说着林区的岁月变迁;全省唯一的孔子学堂,每月开展多次传统文化讲座,年均接待研学团队数十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黑陶展示区,让游客能亲手体验制陶工艺,感受非遗魅力;吴宝三文学馆内,陈列着这位林区作家的手稿与著作,讲述着林海间的文学故事。
如今,景区进一步升级“旅游+”模式:重启森林蒸汽小火车“凌云号”,开通“林海观光专线”,沿途串联苗圃、红松母树林等特色景点。“我们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把生态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景区负责人表示。

智慧育苗+特色产业 打开发展“新空间”
走进绥棱局公司集团级标准化苗圃,智能灌溉系统正根据土壤墒情自动喷水,物联网屏幕上实时显示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这里已成为龙江森工智慧育苗的“标杆样板”。
“以前育苗靠经验,浇水多了烂根、少了枯萎,现在有了智能系统,土壤湿度低于60%就自动补水。”苗圃工作人员指着智能控制柜向记者介绍道。
目前,绥棱局公司共建设5处标准化苗圃,其中集团级苗圃引入智能设备,实现育苗、灌溉、施肥全流程自动化。优化育苗结构,引进水曲柳、黄菠萝等珍稀树种,培育的苗木已在林区1.2万亩造林项目中应用,成活率超90%。
依托优质生态资源,绥棱局公司紧扣龙江森工集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构建“南麻北菌中药”产业新格局。在张家湾林场,166公顷汉麻田一望无际,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的“五统一”模式,今年汉麻精干麻产量大大增加。

现场拉练 凝聚发展“共识力”
“张家湾林场的林长制台账分类清晰,我们回去要照着改,把隐患排查记录再细化!”“西北河林场的森林防火预案可操作性强,值得借鉴!”在绥棱局公司2025年推进生态建设现场拉练会上,参会人员热烈讨论着经验做法。
此次拉练会覆盖12个林场,聚焦林长制落实、森林防火、生态标杆创建三大重点。参会人员现场翻阅林长制台账、森林防火预案等200余册内业资料,观看无人机巡护、智能防火预警系统演示,并在总结会上交流心得。“通过‘走、比、看、学、议’,我们发现了3个单位的内业不规范问题,当场制定整改清单,要求1个月内完成整改。”公司副总经理黄海峰表示。
如今,行走在绥棱林区,目之所及是郁郁葱葱的林海,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绥棱局公司正以实干与创新,为龙江森工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融绿兴业拓新途 林区发展绘新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