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柳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烟台芝罘区位列全国百强区第89名,成为山东上榜的六个城区之一。
对这座中心老城而言,跻身百强区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次发展哲学的验证——它证明,老城转型并非简单推倒重建,而是在有限空间中重构产业、激活创新、兑现民生的系统工程。

空间焕新:老城生长的物理革命
空间,曾是芝罘区最大的发展约束。但如今,它恰恰成为转型的第一现场。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与历史风貌保护的双重压力,芝罘区并未选择大拆大建,而是以“两带一核”为脉络——北部滨海黄金海岸带、夹河东岸生态景观带、老城区更新核——开展了一场精细化的空间革命。
在海上世界片区,国电投核能总部大楼已然封顶,与投入使用的烟台港生产调度中心共同勾勒出临港经济的新天际线;幸福新城中,34栋数字经济产业载体和配套中学拔地而起,22亿元创投基金整装待发,为企业提供“空间+资本”的双重支持;而在老城核心区,烟台啤酒厂、捷敏街等历史片区启动改造,城中村项目梯次推进,记忆被保留,功能在焕新。
空间重构的实现,依赖于重点项目的有力支撑。2024年,芝罘区压茬实施三轮“百日攻坚”,推进11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156亿元。这些项目精准落子——
幸福新城首批投资47.5亿元为企业“筑巢”;全省最大QFLP基金引入1.05亿美元海外资本活水;首个“党建+政务+宜商”智慧政务综合体正式启用,企业办事从“多窗跑”变为“一窗办”。
空间格局之变,迅速传导至经济节奏之变。在此基础上,芝罘区全年开展招商60余次,引进“三类500强”项目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四上”企业新增350家、总量突破2200家,两项数据均居烟台首位。
产业焕新:总部经济推动生态共生
空间是骨架,产业是血肉。一个中心城区的新产业版图与活力,正在这片重构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漫步所城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百年院落与新潮文创店比邻而立;转入朝阳街,咖啡香气从老建筑飘出,与街头音乐轻轻交织。这并非刻意营造的“复古街区”,而是芝罘区“历史底蕴+现代消费”自然融合的真实场景。

2024年,该区文旅产业产值突破370亿元,朝阳街、所城里年接待游客超1280万人次。文旅不再局限于“打卡经济”,而是成为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多业态繁荣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2024年,芝罘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377.5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达60%。
这一转变源于“1+5+1”现代产业体系的持续深耕:以总部经济为中心,同步发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商贸文旅五大产业。在这方面,总部经济成为撬动全局的关键支点。
去年,6平方公里的芝罘科创总部产业园正式启动,引育省级总部型企业9家、总部项目20个。这些企业和项目与城市产业生态深度嵌合——宏远氧业的到来,补上了医疗健康产业的总部研发短板;中核同创落地,则为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融合注入新动能。园区实现了从“物理聚合”到“生态共生”的跃迁。
与此同时,金融活水适时涌入。随着芝罘湾海洋金融创新试验区主体封顶,国泰人寿、东营银行等13家机构相继落户。芝罘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已近30%,“一湾一带一中心”的金融集聚格局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民生焕新:发展答卷写满温度
发展的终点是民生。在芝罘区,空间重构与产业焕新的价值,最终要以民生温度来度量。
2024年,全区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48项民生实事如期完成——15个幸福示范小区、37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5万户居民;新增停车位1500余个、充电桩1900余个,新建公园8处,“宜居”从愿景变为可感可触的日常。

教育医疗也在同步优化:新建成3所中小学、2所公办幼儿园、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芝罘区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公共服务的提质扩容,成为市民最直接的获得感。
产业与民生之间,创新与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连接剂。芝罘区构建了“创新型—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单项冠军”的企业培育路径,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级瞪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东方电子、喜旺食品等企业持续领跑。
在此基础上,2024年全区引进硕士以上人才650人,发放人才补贴4343万元,12人入选国家、省级人才工程。人才与城市实现双向滋养,创新成为扎根企业、普惠市民的现实力量。
赛迪榜单第89位,是对芝罘区发展成效的认可,其实践揭示出老城转型的清晰逻辑:以空间重构突破资源约束,以产业升级重塑经济内核,以民生改善夯实发展根基。
面向未来,芝罘区正在有限的空间中,持续书写无限的焕新可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展现更大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