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秋日开学季,山东女子学院新设“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冲上热搜,被一众网友称为“带娃”专业。
据报道,这个专业今年录取40名学生,其中包括2名男生,在省内外的录取分数比一段线高出50分到70多分。
若深究细节,“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远比“带娃”复杂深奥。据校方回应,“专业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事实上,“带娃”专业之所以会引发关注,根本在于其体现了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敏锐回应,背后蕴含的学科建设智慧,值得解析。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要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合理确定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安全照护等知识和能力纳入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
从学科定位层面来看,“带娃”专业突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教育学、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
这种跨学科特征契合了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婴幼儿发展涉及生理成长、心理发展、教育干预、健康管理等多个维度,单一学科恐难以支撑全面的人才培养。
可以看出,山东女子学院通过构建“发展科学+健康管理”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既培养学生对婴幼儿发展规律的认知能力,又强化其健康干预与管理技能,这种学科交叉设计恰恰回应了《指导意见》中“加强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
从社会需求视角观察,“带娃”专业的设立具有显著的时代适配性。随着三孩政策实施及家庭结构变迁,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矛盾日益凸显。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2030年,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支持保障政策基本健全,公建托位数量明显增加,托育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家庭托育成本有效降低,基本满足群众普惠托育服务需求。
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已经明确,就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撑。可以说,“带娃”专业的设置,直接对接了社会对科学育儿指导、托育机构管理、社区健康服务的现实需求。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设置理念,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

“带娃”专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新设专业,“带娃”专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克服师资队伍的跨学科整合难度。
当前高校师资多沿袭传统学科体系,既精通发展心理学又精通健康管理的复合型教师稀缺。如何构建有效的跨学科教学团队,需要打破院系壁垒,创新教师聘任与考核机制。
此外,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亦不可忽视。“带娃”专业需要大量机构实训、社区实践,乃至临床观察的机会,但优质实习基地的支持、实习效果的量化评估等问题亟待解决。
尤其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带娃”专业既要确保学生掌握婴幼儿发展的基础理论,又要强化其实操技能培养。这要求课程设计必须突破传统教室教学的局限,构建起“理论学习-模拟实训-机构实习”的渐进式教学链条。特别是在健康管理模块,如何将医学知识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避免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与表层化,是课程设计与学习的难点。
作为新学科,“带娃”专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与反馈机制。例如,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行业标准对接等途径,持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与卫健、教育、行业协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育人生态。
从山东女子学院的探索可以看出,当代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正从“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这种转型要求高校必须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强大的跨学科整合能力、灵活的教学创新机制。只有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深度整合学科资源、系统构建实践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