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涛
在滕州市龙泉文化广场的鲁班纪念馆内,一尊6米高的紫铜鲁班像静静矗立,两侧石刻壁画记录着这位“百工圣祖”的传奇一生。这座国内建筑体量最大的鲁班主题场馆,如今不仅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更是枣庄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基地。
2024年第六届鲁班文化节期间,这里举办的“鲁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吸引了16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形成30余篇研究成果,进一步印证了“鲁班是各民族共有的、鲁班精神是各民族共创的、鲁班文化是各民族共享的”历史事实。
从鲁班文化的千年传承,到石榴符号的当代诠释,枣庄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文化聚魂、产业聚力、民生聚心”的路径,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走深走实,让“石榴籽”紧紧相拥,让团结之花在共同致富的土壤中绚烂绽放。


从鲁班符号到石榴意象
枣庄的民族团结工作,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这座城市的文化中,早已蕴含着“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基因。
在滕州鲁班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一件由56根木条构成的巨型鲁班锁静静陈列。这种被古人称为“同心锁”的榫卯结构,如今成为枣庄阐释民族关系的核心隐喻。
作为鲁班故里,滕州深挖20多个民族流传的鲁班传说,征集到150余处纪念场所、231个传说故事,编纂出版《鲁班文化资料汇编》《鲁班传说故事精选集》等书籍。在白族传说中,鲁班将《木经》编成“鲁班调子”传授给剑川木匠,封当地为“木匠之乡”;在布依族叙事里,他受盘古王之托建造房屋,与龙王三太子激战的传说化作造房中的龙柱与鱼鳞梁。这些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故事,通过《匠人鲁班》系列短视频(40集)在“学习强国”平台传播,让鲁班文化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纽带。
2024年,鲁班纪念馆完成历时7个月的升级改造,围绕“大工探源”“大技天工”等五大篇章,系统展示鲁班在木作、石器、建筑等领域的成就。其中,“石刻九州图”展区尤为引人深思——这幅据《述异记》记载的人类最早石刻版图,记录了鲁班遍历各民族聚居区的足迹,印证了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物与故事,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纵深。”鲁班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开放以来,场馆已接待中外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50余批次。

如果说鲁班文化是枣庄民族团结的“历史根脉”,那么石榴意象则是其“当代符号”。作为枣庄市花,石榴“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的特性,恰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高度契合。
在善国贾苑社区的“红石榴广场”,每天傍晚都有各族居民跳着广场舞、民族舞;在山亭区米山顶村的团结进步展厅,建筑平面图设计成石榴造型,内部展陈以“融”“熔”“嵘”为脉络,串联起国家民族政策、枣庄实践与村庄蝶变。
这种文化认同的培育,已深入枣庄的毛细血管。善国贾苑社区开设“鲁班非遗手工坊”,让各族儿童在拼装鲁班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智慧;城头镇中心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程,组织学生到城头民俗馆参观农耕器具与民族服饰;尚品本色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则把“鲁班匠心”融入企业文化,通过“小组夜校”向各族员工宣讲鲁班精神与民族政策,员工参与率达95%以上。

构建团结共富经济纽带
产业是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石”,枣庄深谙此道。在山亭区城头镇,这个被誉为“中国豆制品第一镇”的地方,400余家豆制品企业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东北采购大豆原料,到生产“人造肉”“素牛排”等20余种产品,再通过“云仓”物流中心发往全国,甚至出口海外。多年发展之下,山亭区豆制品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1.2万名各族群众就业。
“我们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带着边疆兄弟一起富。”城头镇豆制品产业孵化基地负责人介绍道,基地通过“上下楼即上下游、左右邻即产业链”的模式,帮助新疆、云南等地的企业接入产业链。仅金山豆制品、春福盈豆制品两家企业,每年就与边疆地区达成超15亿元的贸易合作,销售豆制品及加工设备。此外,基地还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成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年均为企业节约质检成本200万元,统一的生产标准让边疆企业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在滕州,尚品本色智能家居有限公司的实践则展现了“龙头企业+民族团结”的样本。这家拥有128名少数民族员工的企业,不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犁等地开设180余家门店,还成立了以蒙古族技师呼日沙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技能比武,已培养35名各族技术骨干,设计出蒙古包门、民族风格酒柜等10余种特需产品,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尚品本色发起的“鲁班匠人伙伴计划”,联合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疆创凡智能科技等7家单位,构建“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机制。其中,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开发6门“石榴籽”精品课程,选派8名教师援疆支教;安川自动化公司在新疆设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培养300余名专业人才,5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

作为枣庄唯一的民族村,山亭区徐庄镇米山顶村曾是“穷乡僻壤”——1984年,村民才在省委统战部帮扶下从山顶搬迁下山;2016年,村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如今,这里已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米山顶村打造特色团结交融文化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2600亩荒山被开发成板栗、核桃基地,直播电商中心让“米山顶上小米香”走向全国,“一步三县”观景平台、明清石板房等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为了加快发展,米山顶村村“两委”通过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吸引2名高学历青年返乡创业,班子平均年龄下降15岁;设立“红石榴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展厅,年均接待青少年研学50余次。去年,村里还实施“百里画廊”“尖山云顶”项目,打造“鲁南最美风光带”,带动周边5个村庄发展文旅、餐饮产业,实现“一村富”到“多村兴”的跨越。
在民生保障的细节中,枣庄的民族团结工作更显温度。善国贾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可直接报销80%医疗费用,为各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米山顶村开通“红石榴”校车,解决各族儿童上学难题;城头镇“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上门养老认证服务,年服务超200人次。

2024年12月,总投资6亿元的边疆来客科技产业园在滕州开工建设,这个由新疆恒丰农业集团投资的项目,将实现“疆品东输、鲁企援疆”的双向协作。
当尚品本色智能家居的流水线上,蒙古族工匠与汉族技工共同调试着发往边疆的民族风格木门;当鲁班纪念馆的研学课堂里,港澳学生与新疆少年合力拼装56柱鲁班锁;当米山顶村的石板房升起炊烟,山亭豆制品的醇香飘向喀什的餐桌——枣庄用7000年制械技艺的智慧,将“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的石榴哲学,锻造成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基因密码。
在这座将“榴乡团结花更红”刻入城市基因的古城,每一颗紧抱的石榴籽,都在酿就甜蜜的共同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