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丨AI教育进入中小学:山东敲定3-5年攻坚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丨AI教育进入中小学:山东敲定3-5年攻坚期

山东计划经过3—5年努力,人工智能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教师工具掌握率达到100%,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

文丨孟宝乐

AI教育将加速融入山东的中小学生课堂。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涵盖课程、师资、资源、安全等10个方面。

根据该意见,山东计划经过3—5年努力,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教师工具掌握率达到100%,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这组清晰的数字,勾勒出山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雄心与魄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山东此番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教育,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基层响应,也是对培育未来人才竞争力的深远谋划。

这一次,山东意在构建一个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推动教育迈向更加公平、智慧、开放的新时代。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战略视野,回应时代命题的区域答卷

放眼全球,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浪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目前已有55.6%的国家正积极打造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不再仅是前沿的科研课题,已成为重塑基础教育范式的关键力量。将人工智能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是对未来数字文明的积极响应,更是一项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布局。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有3.75亿劳动者需转换职业赛道,其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年均增速预计达12%,人才需求急剧扩张。

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这一结构性矛盾迫切要求基础教育作出系统性变革。

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早已展开。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此次推出的“十大行动”正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和区域实践。

作为基础教育大省,山东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超过1400万人,其探索路径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同时,山东产业基础雄厚。作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山东“十强”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高端化工等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为AI教育全面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创新突破,三项特质构建山东模式

纵览山东方案,其特色在三个维度上尤为突出,即系统性、创新性与地域特色。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山东模式”的独特性。

在系统性方面,“十大行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框架。

从明确“教什么”的课程建设、探索“怎么教”的教学革新,到保障“谁来教”的师资培养、优化“如何研”的教研优化,再到夯实“用什么”的设施配置、破解“资源不均”的帮扶协同,以及守住“风险底线”的安全治理、激活“推进动力”的评价激励与组织保障,十个维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共同支撑起AI教育生态。

这种多层次、体系化的布局,是山东从省级层面将AI教育深度嵌入基础教育全流程的有力之举,展现出山东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局视野与治理智慧。

在创新性方面,“十大行动”直面当前AI教育推进中的核心痛点,推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破题良策,如制发课程指导纲要、开发实验室建设指南、设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推行“智能诊断+数据循证+人机协同”教研新范式……

每一项创新都直击当前人工智能教育中存在的标准缺位、专业引领不足、教研方式传统等行业堵点,既回应了当下需求,更为未来AI教育发展预留了升级空间。

尤为亮眼的是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入,方案并未照搬通用模板,而是充分激活山东本土优势,发挥“十强”产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主动融入济青都市圈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协作;布局打造区域性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加强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一系列扎根齐鲁大地的举措,将AI教育与山东的产业基因、区域战略、民生需求紧密结合,既赋予了AI教育鲜明的山东印记,更让教育创新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滋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量化目标,五大突破绘制清晰路线图

山东方案的另一显著特征,在于确立了清晰可量化的目标体系。山东明确提出,经过3—5年努力,将重点实现五大突破:

课程体系全面贯通方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率达到100%;

教学形态深度变革方面,要求教师生成式AI工具掌握率达到100%,功能特色鲜明的AI实验室全域覆盖;

资源供给普惠共享方面,计划动态更新省级精品课程1000课时以上,布局100个左右区域性AI教育体验中心,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

人才素养显著提升方面,将培养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100名左右、骨干教师2000名左右,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

治理机制安全可信方面,强调校园AI安全防护与数据保护科学有效,建成200所左右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

数据明确、路径清晰,这些目标既彰显出是山东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决心与远见,也体现出扎实可行的阶段性规划,为全省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执行、可评估的实施蓝图。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落地保障。山东方案还配套了“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解决了“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

各级教育、网信、科协、工信、财政、大数据等部门密切配合,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合力。同时明确“省级系统布局、市域整体规划、县域特色实施、学校创新发展”四级责任主体,实现了分层负责、梯度推进的实施路径。

更重要的是,山东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省级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和教学视导。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软性倡议,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刚性约束与核心考评维度

这些举措将确保政策不会停留在文件层面,真正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指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可以想象,三年之后,当人工智能如同电力和蒸汽渗透进每一个行业与生活场景,校园里的学生娴熟地运用AI工具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教育新图景,将从愿景照进现实。

山东正在做的,正是为下一代点亮通往未来的灯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丨AI教育进入中小学:山东敲定3-5年攻坚期

山东计划经过3—5年努力,人工智能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教师工具掌握率达到100%,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

文丨孟宝乐

AI教育将加速融入山东的中小学生课堂。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涵盖课程、师资、资源、安全等10个方面。

根据该意见,山东计划经过3—5年努力,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教师工具掌握率达到100%,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这组清晰的数字,勾勒出山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雄心与魄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山东此番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教育,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基层响应,也是对培育未来人才竞争力的深远谋划。

这一次,山东意在构建一个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推动教育迈向更加公平、智慧、开放的新时代。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战略视野,回应时代命题的区域答卷

放眼全球,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浪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目前已有55.6%的国家正积极打造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不再仅是前沿的科研课题,已成为重塑基础教育范式的关键力量。将人工智能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是对未来数字文明的积极响应,更是一项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布局。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有3.75亿劳动者需转换职业赛道,其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年均增速预计达12%,人才需求急剧扩张。

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这一结构性矛盾迫切要求基础教育作出系统性变革。

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早已展开。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此次推出的“十大行动”正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和区域实践。

作为基础教育大省,山东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超过1400万人,其探索路径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同时,山东产业基础雄厚。作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山东“十强”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高端化工等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为AI教育全面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创新突破,三项特质构建山东模式

纵览山东方案,其特色在三个维度上尤为突出,即系统性、创新性与地域特色。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山东模式”的独特性。

在系统性方面,“十大行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框架。

从明确“教什么”的课程建设、探索“怎么教”的教学革新,到保障“谁来教”的师资培养、优化“如何研”的教研优化,再到夯实“用什么”的设施配置、破解“资源不均”的帮扶协同,以及守住“风险底线”的安全治理、激活“推进动力”的评价激励与组织保障,十个维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共同支撑起AI教育生态。

这种多层次、体系化的布局,是山东从省级层面将AI教育深度嵌入基础教育全流程的有力之举,展现出山东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局视野与治理智慧。

在创新性方面,“十大行动”直面当前AI教育推进中的核心痛点,推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破题良策,如制发课程指导纲要、开发实验室建设指南、设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推行“智能诊断+数据循证+人机协同”教研新范式……

每一项创新都直击当前人工智能教育中存在的标准缺位、专业引领不足、教研方式传统等行业堵点,既回应了当下需求,更为未来AI教育发展预留了升级空间。

尤为亮眼的是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入,方案并未照搬通用模板,而是充分激活山东本土优势,发挥“十强”产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主动融入济青都市圈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协作;布局打造区域性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加强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一系列扎根齐鲁大地的举措,将AI教育与山东的产业基因、区域战略、民生需求紧密结合,既赋予了AI教育鲜明的山东印记,更让教育创新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滋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量化目标,五大突破绘制清晰路线图

山东方案的另一显著特征,在于确立了清晰可量化的目标体系。山东明确提出,经过3—5年努力,将重点实现五大突破:

课程体系全面贯通方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率达到100%;

教学形态深度变革方面,要求教师生成式AI工具掌握率达到100%,功能特色鲜明的AI实验室全域覆盖;

资源供给普惠共享方面,计划动态更新省级精品课程1000课时以上,布局100个左右区域性AI教育体验中心,乡村学校100%共享优质资源;

人才素养显著提升方面,将培养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100名左右、骨干教师2000名左右,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

治理机制安全可信方面,强调校园AI安全防护与数据保护科学有效,建成200所左右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

数据明确、路径清晰,这些目标既彰显出是山东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决心与远见,也体现出扎实可行的阶段性规划,为全省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执行、可评估的实施蓝图。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落地保障。山东方案还配套了“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解决了“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

各级教育、网信、科协、工信、财政、大数据等部门密切配合,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合力。同时明确“省级系统布局、市域整体规划、县域特色实施、学校创新发展”四级责任主体,实现了分层负责、梯度推进的实施路径。

更重要的是,山东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省级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和教学视导。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软性倡议,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刚性约束与核心考评维度

这些举措将确保政策不会停留在文件层面,真正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指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可以想象,三年之后,当人工智能如同电力和蒸汽渗透进每一个行业与生活场景,校园里的学生娴熟地运用AI工具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教育新图景,将从愿景照进现实。

山东正在做的,正是为下一代点亮通往未来的灯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