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雪峰
曾经机器轰鸣的矿山,如今正悄然变身文旅新地标。阳泉矿区依托丰富的工业遗产和独特的矿山文化,正全力打造一条集工业旅游、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乌金文旅”走廊,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
以深入挖掘煤炭文化为主线,阳泉矿区通过挖掘煤炭开采历史、矿工故事、传统技艺,将保矿运动、煤炭生产、运输、发电、生活、文化等要素串珠成链,致力于形成“一核、一带、多组团”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旅游发展格局,全方位打造一条“矿化石—保矿—挖矿—运矿—矿电—未来矿—伴手‘矿’”的乌金文旅走廊。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成为转型亮点。阳泉三矿作为“中国煤炭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将打造煤炭工业文明遗址公园;简子沟煤炭生产线将建设工业主题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马家坪变电站将转型为科普教育基地。这些工业遗存正在形成“工业遗产+田园风光”的特色文旅矩阵。
在石卜咀村水泉沟国家级木化石群保护区,数亿年的地质奇观正在焕发新生。这里被誉为“中国地质事业摇篮之一”,李希霍芬、李四光等中外地质学家都曾在此开展科研工作。目前,矿区正加快推进化石博物馆及公园建设,推动国家级“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打造古生物化石研学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大村村化石馆和红岭湾小学“小石头·大科学”展览馆,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青少年对地质科学的兴趣。
具有“山西小布达拉宫”美誉的银圆山庄作为保矿运动策源地,正在经历保护性修复。未来将通过灯光秀、沉浸式实景演出等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保矿斗争的历史场景。
矿区还深挖科幻文化资源。刘慈欣展览馆自2023年揭牌以来,已成为科幻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矿区计划将其打造为城市文化旅游新地标,吸引国内外科幻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矿区整合阳泉版画、剪纸、工艺葫芦、煤雕等非遗资源,联合文创机构开发特色伴手礼,让“伴手‘矿’”成为文化新名片。
阳泉矿区区委书记张立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挖矿业文化内涵,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形成集研学、探秘、工矿游于一体的文旅路线,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山西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