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西发布消费风险提示:预付消费藏“暗礁” 规避风险有“良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西发布消费风险提示:预付消费藏“暗礁” 规避风险有“良方”

山西省消协提示:预付消费藏风险,理性充值留凭证维权。

文 | 郝薇

“刚办了3000元的卡,不到两个月店就关门了,老板电话也打不通!”近日,太原市民王女士向省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省消协”)投诉,道出了不少预付式消费受害者的遭遇。

预付式消费因具有“提前锁定优惠”“享受会员服务”等特点,在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餐饮娱乐、零售、汽车养护、家政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广泛应用。

记者从省消协获悉,2024年以来,全省涉及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领域的预付式消费投诉同比上升15%,商家卷款跑路、服务缩水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为此,9月2日,省消协专门发布风险提示,结合典型案例为消费者支招。

预付消费藏“暗礁”  四类陷阱需警惕

虚假宣传诱导充值、合同条款暗藏猫腻、资金安全缺乏保障、服务质量逐步缩水……省消协梳理投诉案例发现,预付式消费的“坑”往往藏在看似优惠的宣传和模糊的约定里。

其中,虚假宣传诱导充值是最常见的陷阱。去年年底,大同市民刘女士在一家美容店体验时,店员以“充值5000元送2000元,并保证三个月瘦10斤”为由劝说充值。可刘女士充值后发现,所谓的“瘦身项目”只是普通按摩,体重毫无变化,要求退费也被拒绝。“商家常以‘超低折扣’‘限时特惠’为诱饵,实际承诺根本无法兑现。”省消协投诉部工作人员介绍。

合同服务内容模糊更让消费者维权无门。太原的张先生为孩子报名某教育机构的“包过班”,缴费时商家仅口头承诺“不过全额退款”,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后来,张先生的孩子考试未通过,商家却以合同内提到的“未达到内部考核标准”为由拒绝退款。最终,张先生因无凭证难以维权。

此外,资金安全无保障和服务缩水问题同样突出。某小微家政公司因经营不善突然闭店,20余名消费者8万余元的预付款无法追回,经查,该公司未将预付款存入专用账户;赵女士办卡的理发店,半年内从使用“进口洗护产品”换成廉价品,剪发时长也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规避风险有“良方”  “三要”原则守住“钱袋子”

“预付式消费不是‘一充了之’,理性选择才能避免损失。”9月2日,省消协发布的消费提示结合案例给出“三要”原则。

要理性评估需求,拒绝冲动充值。去年,郭先生差点被健身房“充值1万元送一年”的活动打动,最终选择先办月卡试用。结果,两个月后该健身房因资金问题停业,郭先生仅损失300元。省消协提醒:优先选择小额、短期预付项目,对“免费体验”后推销的高额充值活动务必谨慎,口头承诺要写入合同。

要核查商家资质,选对消费主体。省消协建议消费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信息。去年,运城的王女士准备给孩子报舞蹈班时,通过系统发现某机构刚成立三个月且法定代表人变更过2次,便果断放弃。省消协建议消费者,消费前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营业执照、经营状态(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行政处罚记录等,优先选择品牌连锁、口碑良好、规模较大且已纳入政府预付资金监管平台的商家。

要留存凭证,为维权留后手。省消协建议:消费者务必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价格、有效期、退费规则、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妥善保存合同、付款凭证、聊天记录、商家宣传资料等证据,每次消费后核对服务记录并签字确认,避免“无凭无据”。

遭遇纠纷别慌神  多渠道维权有保障

若不幸陷入预付式消费纠纷,消费者该如何应对?省消协投诉部主任张佳给出具体应对方法。

“第一步可与商家协商,协商无果可拨打12315热线或向消协及行业主管部门求助。”张佳介绍。今年3月,10余名消费者因某瑜伽馆闭店集体投诉,在消协协调下,商家最终为消费者办理了退费或转至其他连锁门店的手续。

若协商不成,可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投诉,提供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主张合法权益。

对于大额损失,法律途径是最后保障。2023年,某教育培训公司负责人卷款50余万元潜逃,20余名消费者联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该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张佳告诉记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商家不得用格式条款排除退费权利,未备案发行预付卡属违法。消费者要牢记,理性消费是第一道防线,不轻信‘高回报’,不盲目追求‘大额优惠’,才能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原标题:省消协发布预付式消费风险提示:预付消费藏“暗礁” 规避风险有“良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西发布消费风险提示:预付消费藏“暗礁” 规避风险有“良方”

山西省消协提示:预付消费藏风险,理性充值留凭证维权。

文 | 郝薇

“刚办了3000元的卡,不到两个月店就关门了,老板电话也打不通!”近日,太原市民王女士向省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省消协”)投诉,道出了不少预付式消费受害者的遭遇。

预付式消费因具有“提前锁定优惠”“享受会员服务”等特点,在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餐饮娱乐、零售、汽车养护、家政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广泛应用。

记者从省消协获悉,2024年以来,全省涉及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领域的预付式消费投诉同比上升15%,商家卷款跑路、服务缩水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为此,9月2日,省消协专门发布风险提示,结合典型案例为消费者支招。

预付消费藏“暗礁”  四类陷阱需警惕

虚假宣传诱导充值、合同条款暗藏猫腻、资金安全缺乏保障、服务质量逐步缩水……省消协梳理投诉案例发现,预付式消费的“坑”往往藏在看似优惠的宣传和模糊的约定里。

其中,虚假宣传诱导充值是最常见的陷阱。去年年底,大同市民刘女士在一家美容店体验时,店员以“充值5000元送2000元,并保证三个月瘦10斤”为由劝说充值。可刘女士充值后发现,所谓的“瘦身项目”只是普通按摩,体重毫无变化,要求退费也被拒绝。“商家常以‘超低折扣’‘限时特惠’为诱饵,实际承诺根本无法兑现。”省消协投诉部工作人员介绍。

合同服务内容模糊更让消费者维权无门。太原的张先生为孩子报名某教育机构的“包过班”,缴费时商家仅口头承诺“不过全额退款”,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后来,张先生的孩子考试未通过,商家却以合同内提到的“未达到内部考核标准”为由拒绝退款。最终,张先生因无凭证难以维权。

此外,资金安全无保障和服务缩水问题同样突出。某小微家政公司因经营不善突然闭店,20余名消费者8万余元的预付款无法追回,经查,该公司未将预付款存入专用账户;赵女士办卡的理发店,半年内从使用“进口洗护产品”换成廉价品,剪发时长也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规避风险有“良方”  “三要”原则守住“钱袋子”

“预付式消费不是‘一充了之’,理性选择才能避免损失。”9月2日,省消协发布的消费提示结合案例给出“三要”原则。

要理性评估需求,拒绝冲动充值。去年,郭先生差点被健身房“充值1万元送一年”的活动打动,最终选择先办月卡试用。结果,两个月后该健身房因资金问题停业,郭先生仅损失300元。省消协提醒:优先选择小额、短期预付项目,对“免费体验”后推销的高额充值活动务必谨慎,口头承诺要写入合同。

要核查商家资质,选对消费主体。省消协建议消费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信息。去年,运城的王女士准备给孩子报舞蹈班时,通过系统发现某机构刚成立三个月且法定代表人变更过2次,便果断放弃。省消协建议消费者,消费前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营业执照、经营状态(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行政处罚记录等,优先选择品牌连锁、口碑良好、规模较大且已纳入政府预付资金监管平台的商家。

要留存凭证,为维权留后手。省消协建议:消费者务必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价格、有效期、退费规则、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妥善保存合同、付款凭证、聊天记录、商家宣传资料等证据,每次消费后核对服务记录并签字确认,避免“无凭无据”。

遭遇纠纷别慌神  多渠道维权有保障

若不幸陷入预付式消费纠纷,消费者该如何应对?省消协投诉部主任张佳给出具体应对方法。

“第一步可与商家协商,协商无果可拨打12315热线或向消协及行业主管部门求助。”张佳介绍。今年3月,10余名消费者因某瑜伽馆闭店集体投诉,在消协协调下,商家最终为消费者办理了退费或转至其他连锁门店的手续。

若协商不成,可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投诉,提供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主张合法权益。

对于大额损失,法律途径是最后保障。2023年,某教育培训公司负责人卷款50余万元潜逃,20余名消费者联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该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张佳告诉记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商家不得用格式条款排除退费权利,未备案发行预付卡属违法。消费者要牢记,理性消费是第一道防线,不轻信‘高回报’,不盲目追求‘大额优惠’,才能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原标题:省消协发布预付式消费风险提示:预付消费藏“暗礁” 规避风险有“良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