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秋收“金”满仓 映红林区幸福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秋收“金”满仓 映红林区幸福景

这个秋天,柞原农业队的丰收,甜在了种植户的心里,也美在了林区的秋景里。

初秋的风吹过林区,连片的玉米挺直腰杆,翠绿的叶片已染上浅黄,沉甸甸的玉米穗垂在秆间。龙江森工大海林局公司东方农业分公司柞原农业队里,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风轻轻吹拂,玉米叶簌簌作响,伴着种植户们爽朗的笑语,交织成这个秋天里最动人的“丰收序曲”。

人工收割玉米

春播有“向导”,好苗扎下丰收根

“我今年种了300多亩地,是我种植这么多年收成最好的一年。咱们农业分公司的领导和邀请来的专家‘手把手’指导,今年大丰收,特别高兴!”玉米地边,种植户张建设激动地说道。

早在今年年初,东方农业分公司就为柞原农业队的种植户们提前谋划:春耕前组织农技人员入户走访,摸清每户的地块肥力;春播时,从播种时间的选择到播种深浅、再到种植密度全程跟进指导,同时对肥量进行精准测算,为玉米提升产量和质量打好基础。“以前种地靠‘老经验’,有时候播早了遭冻,播深了出不来苗,一年的心思都可能白费。”张建设说。

今年春播时,农技人员天天在地里转,指导种植户及时调整播种方式。正是这份精准帮扶,让今年柞原农业队的玉米产量大幅提升,也让种植户们的积极性更足。从春耕时的“心里没底”,到夏管时的“悉心照料”,望着玉米秆节节蹿高、玉米穗日渐饱满,种植户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也跟着一天天往上长。

一片忙碌

订单牵好线,优良品质有保障

“这玉米籽粒一行行排得齐,没有瘪粒!”东方农业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郑轶拿起一个玉米穗介绍道。柞原农业队今年推行了订单农业模式,并按采购商订单要求,选择了耐旱且籽粒饱满度高、容重高的玉米品种。

走进玉米地,种植户们紧随拖拉机向前行进,熟练地掰下饱满的玉米棒,收进身后拖拉机的翻斗中。“不是不想用机器收,是订单要求严——机器收容易碰破籽粒,加工厂不要。”种植户们解释道,采购商对玉米品质要求极高:籽粒不能有破损,穗长要均匀,饱满度得达标。为了保证品质,农业队决定“人工采收”,虽然费时费力,但能守住“品质关”。

这一决定还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田间地头,偶尔互相打趣几句,笑声在玉米地间回荡,既有丰收的忙碌,更有“在家门口挣钱”的喜悦。

玉米装车

家乡新变化,满载丰收笑开颜

秋收中,一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家里的变化太大了,看过了城市的繁华,还是觉得家里好。”今年刚刚大学毕业正在帮忙收割的张任龙感慨道,“家里的收成很好,多亏了林业局公司的帮助,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回来建设家乡!”如今林区旧貌换新颜,像张任龙这样愿意回到家乡投身建设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阳光洒在田间,几辆拖拉机缓缓驶入玉米地。种植户们忙碌着,拖拉机的翻斗很快就堆得冒了尖儿。司机师傅踩下油门,拖拉机“突突”地行驶到路边,将翻斗里的玉米倒进铲车,再由铲车运送到采购商的货车中,层层环节分工明确、流畅有序。

“柞原农业队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甜糯玉米的种植。”郑轶指着身后的玉米田介绍道,“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甜糯玉米的推广种植及帮扶指导力度。如今的订单农业模式也让玉米种植产业流程更加规范化。”

柞原农业队的玉米丰收,不仅是2000亩土地结出的“硕果”,更是大海林局公司东方农业分公司“帮扶到户、科技助农、订单稳收”的喜人成果。金黄的玉米穗里,装着种植户们的“好日子”,也映着林区农业的“好前景”——这个秋天,柞原农业队的丰收,甜在了种植户的心里,也美在了林区的秋景里。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秋收“金”满仓 映红林区幸福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秋收“金”满仓 映红林区幸福景

这个秋天,柞原农业队的丰收,甜在了种植户的心里,也美在了林区的秋景里。

初秋的风吹过林区,连片的玉米挺直腰杆,翠绿的叶片已染上浅黄,沉甸甸的玉米穗垂在秆间。龙江森工大海林局公司东方农业分公司柞原农业队里,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风轻轻吹拂,玉米叶簌簌作响,伴着种植户们爽朗的笑语,交织成这个秋天里最动人的“丰收序曲”。

人工收割玉米

春播有“向导”,好苗扎下丰收根

“我今年种了300多亩地,是我种植这么多年收成最好的一年。咱们农业分公司的领导和邀请来的专家‘手把手’指导,今年大丰收,特别高兴!”玉米地边,种植户张建设激动地说道。

早在今年年初,东方农业分公司就为柞原农业队的种植户们提前谋划:春耕前组织农技人员入户走访,摸清每户的地块肥力;春播时,从播种时间的选择到播种深浅、再到种植密度全程跟进指导,同时对肥量进行精准测算,为玉米提升产量和质量打好基础。“以前种地靠‘老经验’,有时候播早了遭冻,播深了出不来苗,一年的心思都可能白费。”张建设说。

今年春播时,农技人员天天在地里转,指导种植户及时调整播种方式。正是这份精准帮扶,让今年柞原农业队的玉米产量大幅提升,也让种植户们的积极性更足。从春耕时的“心里没底”,到夏管时的“悉心照料”,望着玉米秆节节蹿高、玉米穗日渐饱满,种植户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也跟着一天天往上长。

一片忙碌

订单牵好线,优良品质有保障

“这玉米籽粒一行行排得齐,没有瘪粒!”东方农业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郑轶拿起一个玉米穗介绍道。柞原农业队今年推行了订单农业模式,并按采购商订单要求,选择了耐旱且籽粒饱满度高、容重高的玉米品种。

走进玉米地,种植户们紧随拖拉机向前行进,熟练地掰下饱满的玉米棒,收进身后拖拉机的翻斗中。“不是不想用机器收,是订单要求严——机器收容易碰破籽粒,加工厂不要。”种植户们解释道,采购商对玉米品质要求极高:籽粒不能有破损,穗长要均匀,饱满度得达标。为了保证品质,农业队决定“人工采收”,虽然费时费力,但能守住“品质关”。

这一决定还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田间地头,偶尔互相打趣几句,笑声在玉米地间回荡,既有丰收的忙碌,更有“在家门口挣钱”的喜悦。

玉米装车

家乡新变化,满载丰收笑开颜

秋收中,一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家里的变化太大了,看过了城市的繁华,还是觉得家里好。”今年刚刚大学毕业正在帮忙收割的张任龙感慨道,“家里的收成很好,多亏了林业局公司的帮助,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回来建设家乡!”如今林区旧貌换新颜,像张任龙这样愿意回到家乡投身建设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阳光洒在田间,几辆拖拉机缓缓驶入玉米地。种植户们忙碌着,拖拉机的翻斗很快就堆得冒了尖儿。司机师傅踩下油门,拖拉机“突突”地行驶到路边,将翻斗里的玉米倒进铲车,再由铲车运送到采购商的货车中,层层环节分工明确、流畅有序。

“柞原农业队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甜糯玉米的种植。”郑轶指着身后的玉米田介绍道,“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甜糯玉米的推广种植及帮扶指导力度。如今的订单农业模式也让玉米种植产业流程更加规范化。”

柞原农业队的玉米丰收,不仅是2000亩土地结出的“硕果”,更是大海林局公司东方农业分公司“帮扶到户、科技助农、订单稳收”的喜人成果。金黄的玉米穗里,装着种植户们的“好日子”,也映着林区农业的“好前景”——这个秋天,柞原农业队的丰收,甜在了种植户的心里,也美在了林区的秋景里。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秋收“金”满仓 映红林区幸福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