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2025年8月,青岛楼市在传统淡季中延续深度调整。官方备案数据显示,当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454套,环比下降12.3%。
克尔瑞监测显示,8月新房均价环比下降约2600元/平方米。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为主体的远郊区域低价项目集中备案,拉低了整体均值。然而,100平方米以上改善户型占比却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显然,青岛楼市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冷热之争”,而是一次深刻的格局重构。

数据透视,量价调整中的结构性机遇
纵观2025年前8个月,如果仅看整体成交缩量18.7%、均价下探,容易得出市场仍在探底的结论。但真正关键的变化,藏在结构里。
截至8月,青岛新建住宅中改善产品(100㎡以上)占比已超八成,刚需小户型萎缩至1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00-150平方米户型占总成交的68%,成为绝对主力。尽管去化周期仍达18.8个月,但需求中枢已明确转向——“居住升级”取代“单纯上车”,成为市场主旋律。
区域分化,不同能级板块冷热不均
如果说产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需求端的升级,那么区域分化则体现了供给端的战略调整。克而瑞青岛区域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板块轮动”特征:远郊区域(黄岛、胶州、即墨)成交占比达57%,均价区间为8000-11000元/平方米,以价换量特征明显。这些区域凭借价格优势和配套改善,成为刚需客群的主要选择。
反观主城高端市场,青岛市住建局分区备案数据显示,市南、崂山虽然均价维持在30000-45000元/平方米的高位,但成交量环比下降8.5%,显示高总价产品面临需求瓶颈。板块间差距拉大,反映出购买力分层与市场信心的系统性重构。
产品创新,四代住宅引领供给侧改革
面对市场分化,产品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四代住宅、高实得率项目表现显著优于传统产品——海信金沙滩首开去化75%,鲁信有邻花园去化超80%;实得率超100%的项目平均去化周期仅6.8个月。君一伴山鸣樾实得率达118%,蓄客超600组;城阳上郡赋得房率116%,蓄客量为推盘量1.5倍。
政策层面同步呼应,计容新规落地、高品质住宅试点推出,显示供给端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
历史对比,五年演变见证市场成熟
回顾2019-2021年,市场享受的是“全线普涨”;2022-2023年进入“普遍回调”;而从2024年起,真正的“结构分化”开始显现。
2025年更进一步:分化不再限于区域,更深入至产品、品牌、服务维度。曾经“位置决定一切”的房地产逻辑,正在被“产品决定价值”重新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市场虽冷,却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出清与升级。
“金九”的价值还有多少?
短期看,“金九银十”成为重要观察窗口。根据青岛市住建局供应计划,9-10月预计有32个新盘入市,其中75%为改善型产品(120平方米以上)。
政策层面仍在定向疏导,为市场托底筑基。据青岛日报,青岛市住建局9月会议纪要显示,正在研究优化远郊区域限购政策,重点支持刚需购房。同时,“保交楼”专项基金扩大覆盖范围,新增黄岛、即墨等区域13个项目。
值得期待的是,《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25-2030)》显示,地铁6号线一期(2026年通车)。黄岛、即墨等区域地铁网络的铺开,或将为外围区域市场注入新一轮的信心。

当下,市场正在经历从“普涨普跌”到“结构分化”的历史性转变,产品力取代地段成为决定去化速度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黄岛、胶州等远郊区域凭借价格优势成为成交量主力军,而主城高端项目则需要更长的价值重塑周期。
“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或许难以带来市场V型反转,但无疑是判断市场底部区域和未来走向的重要观察窗口。对于真正具备产品力和价值的项目来说,这个调整期或许正是脱颖而出的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