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湔江堰,申遗成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湔江堰,申遗成功!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9月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四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彭州市湔江堰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来自中国彭州的水利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光芒。

申遗成功“高光时刻”

会议现场,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马可·阿西里正式向彭州市湔江堰授牌。

申遗之路大事记回顾

2024年5月

彭州市启动湔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多次现场调研,同时邀请当地乡贤、退休老水务同志等召开会议集体讨论,论证申遗可行性。

2024年7月

彭州市水务局按照工作安排,启动申遗文本编制工作。

2024年10月30日

彭州市人民政府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申报书——湔江堰》和《关于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支持信》提交至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通过形式审查。

2025年3月11日

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一行来彭开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遴选工作,对湔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核查评估,组织召开现场核查评估汇报会,进行打分及编写工程核查评估报告。

2025年5月22日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席Marco Arcieri一行赴彭州市,实地考察湔江堰灌溉工程,调研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进展情况。

2025年6月3日

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彭州市湔江堰入选。自此,它进入了申遗的最后冲刺。

三大体系呈现“以水定城”标本

湔江堰的遗产体系丰富而完整,包括水利工程遗存、非水利工程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部分。

水利工程遗存包括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堤防工程、闸坝工程、泉源工程等,其中石埂村古河堰为古濛阳河堤岸,原为湔江主河道,历史上曾多次泛滥改道;泉源工程则遍布湔江堰灌区的中下游,包括高堰子、观音泉、双泉凼等357眼泉塘,泉水汇流成境内的黄土河。

非水利工程遗存包括水利管理建筑设施文翁祠、古桥、古渡口、古村落、文献档案及碑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中文翁祠建于清代,现已建设为文翁纪念馆;古桥包括关口文澜索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凤仪桥和建于清代的集埝桥;古村落有辛亥元勋尹昌衡的故里昌衡村;碑刻有光绪十九年的修四合堆碑告示碑、天彭山上的清代摩崖石刻,这是灌区内小堰规模及其管理的实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蜀王开明治水的传说、刘皇叔与香水井的传说、文翁的故事、石洞堰烧灯的民俗。此外,还有其他周边遗存,如丹景山、天彭门、镇国寺白塔、白衣庵庙等等。

诠释“可持续发展”理念

湔江堰巧妙地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优势,采用平梁分水的技术方法,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网脉络,解决了湔江来水四季不均、春旱夏涝的状况,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灌排兼用,平分春水”的治水理念。

同时,依托地下水浅的优势,挖掘了300余眼自流泉塘,构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双水源互济的自流型灌溉系统,将水源不稳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这种古老而智慧的治水方式,不仅至今滋养着彭州、新都、广汉、什邡等地良田约20万亩,还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湔江堰所在的龙门山旅游度假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成都的“后花园”,实现了水利工程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千年不衰的湔江堰是文明的纽带,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水利独特的视角,将文明进程、丰富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出来,为城市繁荣、工业跃升、农业丰饶及生态和谐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如今,这座历经2100多年岁月洗礼的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价值,成功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列。它是彭州的骄傲,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湔江堰,申遗成功!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9月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四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彭州市湔江堰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来自中国彭州的水利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光芒。

申遗成功“高光时刻”

会议现场,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马可·阿西里正式向彭州市湔江堰授牌。

申遗之路大事记回顾

2024年5月

彭州市启动湔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多次现场调研,同时邀请当地乡贤、退休老水务同志等召开会议集体讨论,论证申遗可行性。

2024年7月

彭州市水务局按照工作安排,启动申遗文本编制工作。

2024年10月30日

彭州市人民政府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申报书——湔江堰》和《关于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支持信》提交至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通过形式审查。

2025年3月11日

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一行来彭开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遴选工作,对湔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核查评估,组织召开现场核查评估汇报会,进行打分及编写工程核查评估报告。

2025年5月22日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席Marco Arcieri一行赴彭州市,实地考察湔江堰灌溉工程,调研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进展情况。

2025年6月3日

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彭州市湔江堰入选。自此,它进入了申遗的最后冲刺。

三大体系呈现“以水定城”标本

湔江堰的遗产体系丰富而完整,包括水利工程遗存、非水利工程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部分。

水利工程遗存包括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堤防工程、闸坝工程、泉源工程等,其中石埂村古河堰为古濛阳河堤岸,原为湔江主河道,历史上曾多次泛滥改道;泉源工程则遍布湔江堰灌区的中下游,包括高堰子、观音泉、双泉凼等357眼泉塘,泉水汇流成境内的黄土河。

非水利工程遗存包括水利管理建筑设施文翁祠、古桥、古渡口、古村落、文献档案及碑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中文翁祠建于清代,现已建设为文翁纪念馆;古桥包括关口文澜索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凤仪桥和建于清代的集埝桥;古村落有辛亥元勋尹昌衡的故里昌衡村;碑刻有光绪十九年的修四合堆碑告示碑、天彭山上的清代摩崖石刻,这是灌区内小堰规模及其管理的实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蜀王开明治水的传说、刘皇叔与香水井的传说、文翁的故事、石洞堰烧灯的民俗。此外,还有其他周边遗存,如丹景山、天彭门、镇国寺白塔、白衣庵庙等等。

诠释“可持续发展”理念

湔江堰巧妙地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优势,采用平梁分水的技术方法,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网脉络,解决了湔江来水四季不均、春旱夏涝的状况,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灌排兼用,平分春水”的治水理念。

同时,依托地下水浅的优势,挖掘了300余眼自流泉塘,构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双水源互济的自流型灌溉系统,将水源不稳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这种古老而智慧的治水方式,不仅至今滋养着彭州、新都、广汉、什邡等地良田约20万亩,还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湔江堰所在的龙门山旅游度假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成都的“后花园”,实现了水利工程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千年不衰的湔江堰是文明的纽带,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水利独特的视角,将文明进程、丰富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出来,为城市繁荣、工业跃升、农业丰饶及生态和谐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如今,这座历经2100多年岁月洗礼的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价值,成功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列。它是彭州的骄傲,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